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思想贡献

    任晓伟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跨越理论作出多个方面的重要思想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持续性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这个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跨越"卡夫丁峡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类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文明成果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两个伟大革命"的关系,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自我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主观

    任鹏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人民群众对公共生活的全过程参与,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民主观.这一民主观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总体看法,它以民主地位论、民主生成论、民主本质论、民主形态论、民主发展论、民主评价论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提供了政治支撑和价值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民主观全过程人民民主

    海外学者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式:内容、局限与破除

    张丽丝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项创举.海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给予了高度关注,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从理论范式来看,海外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大致可以归纳为"西方中心论""依附理论""历史终结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些范式虽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借镜,但存在自身的限度.西方现代化的单一发展逻辑、西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固化叙事框架、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个人与国家二元对立的价值立场预设,均阻碍海外学者客观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要破除这种固化范式的裹挟,须从实践、规范、理论、制度与价值五个层面建构整体性的国际认同.遵循传播规律,主动设置相关议题,有力反驳负面解读,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现代性对外叙事国际认同

    作为一种社会认识论的文化哲学

    欧阳谦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社会发生的巨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理论给予解释,这种要求形成了当代社会理论研究的文化哲学论题新趋向.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格局,社会理论家们越发相信,仅仅从经济生产或者政治斗争方面分析问题显然不够,还需要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去展开研究.于是,各种各样的当代社会理论与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催生出许多以文化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的路径展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愈发突显其重要性,正是因为当代社会理论的建构和完善需要文化哲学的思考面向及其方法论上的整合.

    社会转型文化哲学文化主义文化建构

    社会科学还是社会批判理论?——从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谈起

    李哲罕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在德国学界发生的实证主义之争自有其所来与所往.阿多诺对波普尔的批评暴露了德国古典哲学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事实性与规范性关系的困局,而哈贝马斯等人在这场争论之后的工作则指出了一个走出该困局的可能方向.从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超越这场争论特殊语境的一种有效解释和改变现代社会的方式,即通过厘清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二者的矛盾与联系,确立一种对社会科学与社会批判理论(同时也是事实性与规范性)进行调适的关于"社会学启蒙"的理论.反讽的是,这项追求普遍性的工作只有从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开始才是可能的.

    阿多诺社会科学社会批判理论实证主义之争社会学启蒙

    习性与场域:构建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

    贾丽艳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布尔迪厄旨在弄清人类行为的主观建构与客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一种反还原论的行为哲学.他从习性和场域的实践化逻辑出发去寻找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生成机制,力图克服社会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在一种关系性思维原则的引导下,布尔迪厄意在纠正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唯物主义等理论逻辑的偏颇,经过折中调和达成一种"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者说"发生学的结构主义"的理论阐释.尽管布尔迪厄的行为哲学及其实践逻辑带有明显调和折中的思想印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弄清人类行为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

    布尔迪厄行为哲学反还原论习性场域

    在线庭审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形态与保障

    胡学军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事诉讼法》规定在线诉讼需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以"经当事人同意"为条件,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而根据司法解释,在线庭审中除非各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反对或一方反对且有正当理由时不适用,否则应予适用.司法上在线庭审的变相强制与立法上在线诉讼的自愿原则似乎存在规范冲突与矛盾.此种"轻重错配"的程序设计与在线庭审在整个在线诉讼中的地位不相称,且容易侵害当事人的程序权益与实体权益.在"当事人同意"形态上,在线庭审不应设置得比在线诉讼的条件更为宽松.在线庭审应经当事人积极主动选择,并为其程序选择权的行使提供切实的程序保障,以彰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并进一步提升在线庭审的正当性.

    在线诉讼在线庭审同步审理异步审理程序选择权

    论低生育率时代的生育权行使规则

    朱晓峰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权兼具基本权利与人格权的属性,在《民法典》第990条第2款"其他人格权益"的涵摄范畴内,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调整.人格权具有专属性和平等性,这就决定了任何自然人,无论男女、是否结婚,都平等地享有生育权.同时,男女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使得生育权的实现具有冲突性,需要男女两性分别享有的生育权,通过协作才能实现生育目的,这也决定了自然人平等享有的生育权在具体行使规则的构造上存在着不同于其他人格权的特性.基于此,在民法规范的具体构成层面,可以男女两性结合的具体情形为标准,将生育权的行使规则分别置于自然生育和人工辅助生育两种场合进行讨论.由于生育权的行使同时也涉及对代际公平、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在围绕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理解具体的生育权行使规则时,亦应注意自然人生育权实现在消极面向与积极面向所面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在解决积极面向的利益冲突时,法官可以在个案审理中考虑运用比例原则来解决利益权衡过程过于神秘的问题,以在尊重自然人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生育权人格权自然生育人工辅助生育代孕比例原则

    第三人冒名变更寿险投保人的民法问题研究

    李飞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人冒名变更人寿保险合同投保人的行为在现行法缺少直接规定.该行为的性质并非无权处分,应定性为无权代理,除非投保人追认,原则上对投保人不产生法律效力.若冒名变更投保人是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合谋为之,则属于《民法典》第154条规定的无效情形.冒名变更投保人的第三人自认为其行为有效,继而以变更后的投保人身份向保险人缴纳保费的行为在性质上是非债清偿,可基于不当得利请求保险人返还.第三人自认为取得投保人地位后向保险人行使解除权并取得的保单现金价值构成不当得利,保险人可请求第三人予以返还.投保人执意向第三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时,不应以其解除保险合同为前提,可将保险人、第三人分别对其债务解释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允许其择一行使请求权.

    冒名变更投保人无权代理非债清偿不当得利不真正连带债务

    数字技术下的社会政策理念、类型及应用

    卫小将邹林杰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技术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探索数字技术下社会政策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数字技术作用于社会政策机制的背景下,基于技术驱动论、技术情境论和"技术—需求"论的视角,社会政策的发展存在三种类型,即数字技术型社会政策、为数字技术的社会政策和数字时代的社会政策.三者分别强调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正向赋能,缩短了需求评估、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估等政策执行周期;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负向赋能,主张赋予基层政策执行者适度自由裁量权并积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数字时代衍生的新需求对社会政策的挑战,主张通过消解数字鸿沟发展终身教育与技能培训,构建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并进行回应.当下,我国正处于数字红利期,构筑数字中国的社会政策体系,不仅要警惕数字技术的反向赋能,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社会风险.

    数字技术社会政策类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