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真"与"真理"的区别

    王路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表达认识,涉及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语言层面,第二个是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层面.对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人们可以说"是真的","是真理",这是经验意义上的认识和表达.语言表达的第三个层面,我们称之为句子的真之条件,即真和假.这不是语言表达的东西,而是语言表达所带有的东西,相关认识不是经验的."真"与"真的"乃是对应的,是后者的名词形式."真理"与"真的"不是对应的,不是后者的名词形式.所以,"真"与"真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在西方哲学讨论中,认识二者的区别至关重要.

    真理句子图式真之条件

    启蒙的两个阶段:从文学政治到哲学革命

    包大为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同的语境下,启蒙的界定是多元的.因为在启蒙运动的不同阶段,启蒙的意图及其展现方式有着鲜明的区别.在18世纪80年代之前,启蒙运动的第一阶段所展现的是基于个体生存经验的文学政治.在尚未脱离旧形而上学的情况下,尤其在理性与经验、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的二元结构中,第一阶段的启蒙哲人临摹人之自然,叙述愈发单子化的社会交往,进而想象否定传统的普遍权利及相应的社会秩序.康德以降,尤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启蒙运动的第二阶段开始展现出基于克服旧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通过从18世纪自然科学与工业文明中汲取客观性,结合旧形而上学赘留的理念的必然性,哲学革命将启蒙精神塑造成为客观且必然的认识论与价值观.当然,结构性压迫与政治解放、激进主义与犬儒主义共存的现实并不能兑现启蒙从18世纪到19世纪所做出的承诺.

    启蒙主义文学政治哲学革命意识形态

    为什么哲学成了未来之学?

    孙周兴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未来的集中关注始于19世纪40年代,一批欧洲哲学家和艺术家首先觉察到了技术工业的效应和风险,意识到了 自然人类文明的衰落和技术人类文明的兴起.今天的新技术(生命技术+数字技术)愈加引发了关于未来的期待和忧虑,从而使得"未来哲学"成为必然的和急迫的.本文主要从"失忆"和"时间"两个角度来论证哲学的未来性.如果说记忆是传统文明的本质基础,那么技术则使人类失忆,从而导致与自然人类文明系统的切割.这种"失忆"的原因在于:普遍交往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类知识膨胀和加速更替,知识外部储存技术,人类统一心智(全球脑即普遍智能)生成.进一步,本文认为,时空观念(特别是时间观念)的剧变则是哲学转向未来的根本动因.技术工业导致线性时间观的失势和非技术—物理时间(圆性—循环时间)经验的产生,相应地引发线性—超越性思维向圆性—关联性思维的转变,从而使得哲学必须否弃传统特质(线性时间观和超越性思维)转向作为"未来哲学"的后哲学状态.最后我们试图通过追问未来哲学的使命来解答本文主题:为什么哲学成为未来之学?

    未来哲学技术记忆失忆

    作为未来哲学的教育哲学

    王俊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未来哲学之核心的教育哲学,应当在当代语境中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呼应时代之变化、突出人本主义特征、秉持乐观主义姿态,将实践性、发生性、自由、个体化、多元性、丰富的主体维度、生活世界等标签转化为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活动的新要求,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寻找最为均衡的个体和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未来哲学教育哲学实践性生活世界乐观主义

    技术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未来哲学的两个版本

    蔡祥元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哲学是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针对当代技术主义挑战做出的一个回应.未来哲学的首倡者是尼采,孙周兴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学的人类世概念,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未来哲学版本.其未来哲学构架中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统治的命运,一个是哲学与艺术的联姻.文章将这两个维度分解开来,将前一个解读为技术主义的未来哲学,后一个解读为人文主义的未来哲学.与孙周兴不同的是,文章认为后一个维度更符合尼采思想.文章将重溯尼采未来哲学的思想,表明尼采有关人性的思考包含一种自然与精神的二重性,有别于孙周兴所倡导的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人文主义的未来哲学将从尼采的自由精神出发,对当代技术统治的命运做出回应.相关讨论将指出,技术主义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柏拉图主义,如何在技术的时代为技术及其应用划出界线,是人文主义未来哲学的思想主题.

    未来哲学超人自然人性自由精神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比较、挑战与中国应对策略——基于CPTPP、DEPA与RCEP比较视角

    黄先海周禄松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成为各国争夺数字贸易领域话语权的关键,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呈现不同主张.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基于文本分析法对CPTPP、DEPA、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协定中的核心数字贸易规则进行比较分析,并立足实际与中国已有探索,探讨中国加入CPTPP、DEPA数字贸易规则面临的挑战以及规则接受的难易程度.研究发现,相较RCEP,CPTPP与DE-PA针对数据跨境自由流动、跨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便利化等条款的规定更严苛.中国数字贸易发展面临"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在参与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与提升数字贸易话语权方面遭遇诸多挑战,亟须在自身制度建设和全球规则对接上采取积极行动,以自贸试验区承接难度较高的规则先行先试,引领优势领域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数字经济和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数字贸易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竞争自贸试验区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应对国际税改:全球最低税率计划的理论与实践

    陈林王佳莹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最低税率计划意在通过统一的最低企业税率标准重构数字时代国际资本流动新格局.这一美欧政治博弈下的合谋结果,对同为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和出口大国的中国施压意图明显,若无法有效应对此次挑战,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以全球最低税率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税收改革,如何以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吸收和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强化参与国际税收秩序重构,将成为新国际形势下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全球最低税率计划的提出背景与具体内容,分析此次税改对中国的影响,并基于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等理论视角,解释了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对全球最低税率计划的有效性与现实意义.

    全国统一大市场全球最低税率计划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市场经济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制度分析

    罗小芳卢现祥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质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文章在"增长—收缩"制度论、"制度高墙"理论以及维持经济增长的制度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关键是以负债—投资的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向以消费—投资的国内大循环为主,途径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所有制结构来看,政府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过高及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是我国难以转变负债—投资的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两大制度改革举措.

    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靠性制度分析

    中国反贫困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

    檀学文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国际反贫困理论,按照反贫困研究的一般逻辑展开反贫困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从贫困理解和标准、贫困识别和瞄准偏差、反贫困战略、反贫困经验、消除贫困的理论解释五方面对国内反贫困研究的关键议题进行总结,重点考察演变轨迹和理论创新.中国反贫困研究是一个学习与创新同步的过程.在贫困界定、标准比较、识别和瞄准偏差等实证研究方面借鉴了已有理论方法.在综合性反贫困战略、绿色减贫、精准扶贫、益贫市场、逆向资源配置等学理研究方面具有较明显的理论创新特征,但研究仍不够充分.

    反贫困理论消除贫困开发式扶贫理论创新

    源于市场第三空间理论的深层分析

    张忠任李韵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单次元市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三次元市场理论分析信息市场在市场供求对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信息构成了市场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当市场第三空间狭窄与功能弱小时会产生各种问题,如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文章利用信息熵给出了估算市场第三空间上界的具体方法,对于如何弱化市场经济运行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上,商品拜物教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思想上的一种反映,资本主义是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制度性原因,而市场第三空间仄弱则是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外在条件,研究结论可以深化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并为分析数字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或影响提供新的视角或手段.

    市场第三空间供求对接信息熵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