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溢出之利”和“挤出之弊”

    袭讯俞荣建向荣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乳制品进口贸易的“正”“负”效应,有利于客观认识进口贸易在中国乳业发展中的作用.文章通过构建Coe-Helpman空间扩展模型与Cubb-Douglas贸易扩展模型估计乳制品进口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市场挤出效应”,基于此判断乳制品进口贸易的最终影响.结果 表明:在国内整体视角下,知识溢出效应表现为进口产品对中国乳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促进作用、间接促进作用和总促进作用;但市场挤出效应表现为单位进口品对中国乳制品产量具有抑制作用,正负效应相抵之下,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制品产量将最终产生抑制作用;在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单位进口品分别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总产量产生削减作用.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知识溢出效应市场挤出效应

    在线生鲜消费情境下调节匹配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王建华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消费者在线生鲜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情境实验的方法,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析了调节匹配对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为在线生鲜平台长远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调节定向与电商平台的信息陈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直接影响,由二者组成的调节匹配也会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对在线生鲜购买行为起中介作用,强调了消费者心理在进行在线生鲜购买时的重要性.

    在线生鲜购买调节定向信息陈述调节匹配感知价值

    中国首次民意调查考

    杨天宏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时间上的逆汰法(Adverse Elimination),从考证1942年《大刚报》民调开始,指出自1920年代初起,已有诸多民调出现,被美国人说成中国首次民调的《大刚报》问卷调查,并非首创.至于被国内学者称为“中国首次”的北京大学问卷调查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调,因为有《密勒氏评论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及其他民调发生在前,也无资格居于榜首.文章对1915年10月袁世凯假借民意所作“国体投票”以及古代历史上采风及民意征集的陈述,引出对“民意调查”的概念辨析.通过严格定义,剔除不具备概念内涵及明显作伪者,再排比符合定义条件者的时序,得出1922年8月《顺天时报》所作“理想政府各员”投票,是目前所见中国首次民意调查的结论.

    近代中国民意调查民意表达《顺天时报》

    计量史学法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问题——以《中国厘金史》的“海防经费”为例

    陈先松
    136-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大规模地运用计量史学方法,来整理晚清财政经济档案,是对传统史书“实录”“直书”的一种突破,并为后来的经济史学者所效仿,堪称中国财政史乃至经济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正因为此,其计量史学方法运用上的缺失,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也具有了某种代表性.以晚清海防经费为例,该书对江苏等省南北洋海防专款的相关史实未能充分梳理,进而存在较多的财政科目归类错误,甚至将 广东等省的治匪经费也等同为地方海防经费.在缺乏相关史实考证的基础上,也容易对文献资料中相关数据的表象给以片面解读,进而得出了江西等省停解南北洋海防专款等错误结论.中国经济史是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子学科,相关数据的正确辨析和归类、统计,至关重要.《中国厘金史》在这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给后来学者以警醒,要求研究者在历史的语境中,对历史数据及其走向的背后史实作充分的梳理和考证.如此,才能在大量的历史数据中,做到数据统计和历史叙述的准确性、科学性,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中国厘金史》海防经费计量史学法中国经济史

    现代转向:工业文明与江南乡村社会权力(1901-1937)

    李发根
    14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常认为,清末新政以降,历届政府为了加强对乡村资源的榨取而强化了国家权力的渗透,这一过程导致土豪劣绅继起,乡村社会权力异化.但在江南地区,19世纪末至全面抗战前,现代工业的兴起为普遍的人口流动和社会流动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初步瓦解了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生成的内在基础.农民能够摆脱乡土社会依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得以发展.明清以来地主的大规模城镇化,加之20世纪中前期工商资本家对农村土地的投资以及大量离村农民的出现,致使江南地权的归属空间主要集中于城镇.因此,以汲取赋税为重要目标的国家权力对江南乡村的渗透较为虚弱,被视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权力异化的主要制度安排的保甲制亦有名无实.江南乡村精英权威的来源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服务能力、道德品质与知识水平.一些实业家和新式知识分子凭借对乡村建设的贡献等要素而成为新型乡村精英.

    工业文明江南乡村社会权力现代转向

    论“趣味共同体”——文学阐释的条件与限制

    李春青
    16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一般的文本阐释不同,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常常不是以观念的形式而是以趣味的形式存在的,这就意味着趣味并不是纯粹个人性的,它同样具有普遍性.对“趣味”的阐释或者通过“趣味”进行阐释乃是文学阐释不同于其他文本阐释的主要特征.文学阐释首先应该是一种趣味阐释,其次才是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等观念阐释.趣味的普遍性或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因而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来自某种决定着趣味产生并使之存在其中的公共领域,对此我们称之为“趣味共同体”.“趣味共同体”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双重特性,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关联,是趣味阐释赖以进行的具体条件,因而也是文学阐释学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趣味趣味阐释文学阐释趣味共同体共通感

    先秦“书写”神圣性观念研究

    党圣元
    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写”神圣性观念最早出现于宗教祭祀的占卜活动中,在历史上“书写”具有建构和阐释道义权、统治权、文化权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道统、政统、文统三大话语体系之生成与建构,这奠定了“书写”神圣性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六经”作为中国文学的起源,其形成分别经过了“书写”神圣性观念的政教化、文学化和范畴化三个不同阶段.就文学书写而言,“书写”神圣性观念将人的事功精神和审美需求整合在一起,决定了传统文化和古代文论独特的运思方式,从而对古代文论的思想品格和理论话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形塑作用.

    先秦书写神圣性六经古代文论

    阐释、自得与公理——宋明理学“诗可以兴”的阐释学

    郑伟
    18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别于汉儒解经的还原性认知活动,宋明理学“诗可以兴”的读书法表征了一种以体验为中心、具有强烈自省精神的阐释理念.在“诗可以兴”的视野下,理学的“自得”话语联系着阐释者的此在生命体验,“公理”范畴则指向了阐释的公共理解问题.宋明理学在天理层面上达成世界同一性的基础,而理学阐释的核心即在于贯通“自得”与“公理”,从而实现阐释者的此在与存在、阐释之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总之,宋明理学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文化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意义.

    自得公理阐释学

    武装冲突中国家责任的归因标准探究

    何志鹏魏晓旭
    19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应对其控制下的私人所实施的不法行为负责,但国家的控制程度至今仍存在争议,并集中体现为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以下简称“前南国际刑庭”)所提出的总体控制标准和国际法院及国际法委员会所坚持的有效控制标准之间的分歧.鉴于两种标准最初都旨在判断武装冲突期间何时可将武装组织的行为归因于国家,厘清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国家责任归因标准的完善.标准之争的背后是不同的法理与框架.分析总体控制标准的次级规则属性、武装冲突中控制的实质内涵、武装冲突的本质、国际人道法的特殊适用和价值,可以得出总体控制标准作为武装冲突中国家责任归因标准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合理性.

    国家责任归因武装冲突性质有效控制标准总体控制标准

    海洋强国战略下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内涵的扩展

    李志文李耐
    204-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边国家海域管控的强化、域外国家对区域事务介入的加深以及海洋权益争端解决的发展,使中国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海洋安全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传统单一管制型观念,衍生出海洋维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等多元化的现代管理理念.面对新的海洋发展形势和管理理念,迫切需要扩展中国已有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内涵,并在相关立法和制度上做出应对.从立法层面上,以修改《海上交通安全法》作为“软实力”保障,从海上通道安全保障、船舶污染防治、域外交通管制、争议海域有效管控等方面回应现代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内涵的扩展.从制度层面上,通过完善海上交通安全执行机制、协调海事和海警外部职能关系、拓展海上搜救责任区等方式,深化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硬实力”建设,维护中国的海上安全和海洋权益.

    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海洋维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