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化运动史的逼真与如实

    桑兵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分科治学架构下外来后出观念的影响制约,历史研究及其叙述往往将认识等同于事实甚至作为预设前提,以求史事与逻辑的自洽,却经不起全部文本史事复归时空本位并条贯前后联系的验证.即使栩栩如生的逼真,仍然不能如实,反而是失真的假,而且更容易以假乱真.区分五四运动前的新思潮、五四运动及其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分别及联系,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合为一炉,避免将历史认识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才能呈现新文化运动整体的实况,进而确定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逼真如实大历史

    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李金铮
    12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降,在清末洋务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结束的80年间,中国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一直没有停止对农业机械的讨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强烈的追求和共识是与传统农具决裂,使用农业机械乃至实现机械化,具体则经历了从直觉到自觉再到科学化论证的演变.在推广农业机械的设想及实践上,又有一个从简单地向西方购买,到仿造、制造,以及重视调查研究、增强自主性的过程.对合作社与农业机械的关系、大农场与农业机械之间的关系,讨论和认识尤为丰富.然而,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农业机械推广的成就非常有限,传统农具依旧占有统治地位.正因为此,也出现了质疑乃至反对推广农业机械的声音,这些分歧多是对传统与现代、对未来必然趋势和当下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乃至改良与革命的不同认识的反映.

    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大农场合作社

    部族、地理、家园:近代东北概念生成的政治文化空间

    王铁军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从"满洲"到"东三省",再到"东北"地理概念生成过程中的政治文化空间问题.起初,"满洲"一词只是作为部族的名称被固定,尤其是在满族入主中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满洲"作为区分其他族群,彰显统治阶层种种特权的代名词.在"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之后,随着1907年清末东北新政奉、吉、黑三个行省的出现,"东三省"不仅作为政制的名称,也成为取代"满洲"的地理名称."东北"一词先是出现在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的官方文件中,在作为地理名称普及后,"东北"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含义,成为十四年抗战中,东北民众与关内民众一起团结一致、坚持抗战、收复故土的精神图腾.

    "满洲"东三省东北概念生成空间

    中共"挺进东北"决策的落地

    刘宇
    14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后期思考应对战后局势变化时,即将战略目光锁定在东北,开始战略运筹.全面反攻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做出"挺进东北"的战略决策,摧毁日伪统治,接收地方政权,迅速实现进入东北的初阶目标.山海关之战后的局势走向促使中国共产党放弃独占东北的原定目标,确立了建设长久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新方针.从山海关之战结束到1946年初,中共中央积极推动东北局实现从工作思路到力量部署的系统转变.同期,东北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剿匪、群众工作有序展开.中国共产党"挺进东北"战略决策得以真正落地.

    中国共产党"挺进东北"东北根据地东北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民众动员——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例

    张宽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北沦陷区,日伪疯狂的封锁与"讨伐"致使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民众深陷困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民众动员的现实原因.本着多路径、全方位原则,东北抗日联军机动、灵活地开展民众动员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动员起来的广大民众以积极参军参战、募集和捐赠物资、充当密探等方式同东北抗日联军并肩作战,为推动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民众动员抗日战争

    审美共感与符号系统造型: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引发美学革命

    刘方喜
    16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展现了计算机在语元组合运动中所生发出的强大符号系统造型智能.人的智能活动是大脑神经元、心元、语元组合运动的交互,并与 自然的物元、社会的个人组合运动交互.创造并使用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语元组合运动,体现了人的符号系统造型智能;人按照有用的规律进行概念化符号造型、语元组合,个人智力汇聚为社会智力,以认识自然的物元组合运动规律,并通过物质系统造型改造自然;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例性符号造型、语元组合,个人智力自由组合为社会智力而得到个性自由发展,自然物元的个性、丰富性也得到充分展示.大模型自动生成的文本非概念化、实例性等弱共识特性,也正是审美共感的基本特性,体现了符号造型、语元组合的美的规律,引发一场美学革命.

    审美共感弱共识自然语言大模型符号系统造型物质系统造型

    智能时代的美学潜能

    王峰
    180-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可以思考,但并无意识.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分是思考人工智能美学潜能的基础.塞尔设计的"中文屋"思想实验并不等同于图灵测试,他所主张的语言包含意识的理论并不适用于人工智能,作为目前人工智能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具有语言生成能力,并执行思考功能,但无意识涌现.悬搁意识,只着眼语言生成,我们就能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美学的发展方向.语言哲学所批判的各种内在论美学在人工智能这里获得实质上的证据,内在意识对于美学创造而言是不必要的冗余物,人工智能美学当放弃意识的追寻.人工智能文学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表征了后人类时代的来临,丰富的乌托邦质素催生了新的技术文化,也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美学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人工智能美学意识思考

    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交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

    陶锋刘星辰
    18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机对话是人机交往的技术和思想基础.文章试图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学习与生产出发,考察人机对话和机器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首先,文章回顾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从行为机制、生成目的等方面指出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异同.其次,文章进一步从语言的复制和生产的角度,指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机对话实质上是语言的智能工业化生产.文章还试图通过考察人机对话中的重复与反驳来修正图灵测试.此外,人机对话中,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他者"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语言批判理论还可以审视机器语言的灵晕和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人机对话体现了知识的加速生产,以及机器语言可能会产生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从人机对话走向人机交往,从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机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不跌入新的主奴关系中.

    GPT人机对话知识生产交往语言

    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的缘起及立法展开

    马荣春
    20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源自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展开,立法上,对于传统危害国家安全罪,应增加煽动型犯罪类型,并增设"拒绝提供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证据罪"和"妨害国交罪";对于涉密犯罪应增设"非法买卖国家秘密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军事秘密罪"和"伪造、变造国家秘密罪";对于社会管理犯罪应将"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完善为"非法传播有害生物物种罪",并增设"危害文化安全罪";对于涉核犯罪,应增设"非法制造、买卖、提供、运输、储存核技术设备、物品罪"和"非法持有、使用核材料罪";对于涉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民主权利犯罪应对"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等做出犯罪主体、罪刑阶梯乃至附加刑的重新考量.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不仅有着新型犯罪的特别视野,而且拒斥"刑法象征性立法".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还要求现行刑法分则的罪章体系重置.在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中,由于总体国家安全的"体系性",故涉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司法解释应是体系性解释.

    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刑法观危害国家安全罪涉密犯罪涉核犯罪

    单位犯罪意志认定研究

    王充张晗
    217-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位犯罪意志的研究意义在于,从犯罪主观方面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进而划定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司法实践中的单位犯罪意志认定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自然人是否具有特殊身份或特定职权作为认定标准;以个人意志是否经决策机关决策程序形成作为认定标准;以是否"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作为认定标准.现有的认定标准由于无法准确区分单位意志与个人意志、难以准确界定"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的判断对象,从而导致单位犯罪处罚范围的不当扩张.为合理限定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范围需重构单位犯罪意志的认定标准,重构的标准根据刑法的责任原则,从单位意志的形成主体与单位意志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来具体认定单位的犯罪意志.

    单位犯罪单位犯罪意志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