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与自然:天人之辨的多重内涵及其展开

    杨国荣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人关系涉及多个方面.人首先是自然(天)的成员并内在于自然,但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他们又作为自然(天)的他者而走出自然,并与自然相对.天人互动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形成所谓"人类中心"的观念,对这一观念需要具体分析.狭隘的人类中心展现为从一时一地的人类利益为出发考察和处理天人(人与自然)关系,广义理解的"人类中心"则表现为"以人观之",其特点在于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观察与理解世界.天人之辨常常呈现更广的意义,人禽之辨、文野之辨,便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天人之辨的引申内涵.前者以人与动物的分别为指向,其旨趣在于展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后者关乎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从文明形态上体现了天人关系的历史含义.天人关系中的天,往往被赋予超验的内涵,而"究天人之际"则同时具有天帝信仰与祖先膜拜的意义.以天人的互动为背景,天对现实政治的制约,展现了其世俗化的一面,而天的超验化与世俗化,呈现了某种一致性.天人关系的展开,与心性、精神等衍化具有内在关联,后者既在广义上以天性向人性的转换为内容,又关乎性与情、感性与理性以及人的内在境界.

    天人关系文野之辨超验性天性人性

    中国哲学是什么?——一种面向现实的思考

    李巍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将中国哲学的概念界定为来自中国的哲学思想,那么"中国哲学是什么"就是一个有关思想类型的定性问题,可表述为在中国思想的历史发展中,有无能以"哲学"命名的那一类素材?另一方面,若非将中国哲学理解为中国的哲学思想,而是理解为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或说是一种以中国思想为对象的哲学研究,那么对"中国哲学是什么"的思考就必须超出思想领域,去关注这种研究的现实处境,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作为大学建制下有组织行为的现实中,进行这种或那种哲学研究的处境.本文的观点是,"中国哲学是什么"首先是一个现实领域的问题,需要给出一种现实视角的思考.

    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大学建制学术研究

    共同性的存在形态与把握方式——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

    李祥俊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性是哲学的基础概念.它和共同、共同体等概念紧密相连,从集合体到生命整体构成了共同体存在的连续序列,而相应的集合性、共通性、整体性则成为共同性的存在形态谱系.作为有自觉意识的人在把握共同性时受认知、意欲、情感多种因素影响,认知的普遍性、意欲的贯通性是传统哲学的主导方式,而情感的感通性则指向更加包容、多样的形态.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哲学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共同性思想的变革,在人与他者的生活实践、生命实践中探索共同性的多样存在形态和把握方式.

    共同性存在形态把握方式情感感通性

    历史叙事视域中历史理性演化逻辑与历史共同体话语建构

    孙晓喜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历史理性危机驱动后形而上学时代历史理解的共同话语需求,而当代寻求建构历史共同话语体系的探索正在经历着一个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多种历史叙事视角和多样历史叙事主题的复杂博弈.在实体本体论历史观念终结之后,以分享共同话语、凝聚共同价值为目标的历史共同体建构方案已不再单独寄望于纯粹历史理性本身的逻辑演绎与概念推理,而是更多地楔入历史叙事的实践活动中.这种行动优于理念的变革与时代思潮更唱迭和,使理解历史的逻辑与探索具体历史叙事策略的史学实践叠合于一体,成为重塑当代历史理性的一条现实路径.

    历史叙事历史理性历史共同体话语建构

    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及其思想史特征

    顾海良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2年11月至1903年2月连载于广智书局《翻译世界》的《<最新经济学>译文》、1903年2月由作新社以《最新经济学》为名出版的译著,都译自日本学者田岛锦治所著《最近经济论》.这两个几乎同时期但独立生成的文本,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标识,呈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基本状态和学术样式.马克思经济思想同兴起于欧洲的经济学学科在中国的早期传入紧密联系,也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构成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史特征.

    马克思经济思想田岛锦治《最近经济论》《翻译世界》译文作新社译著中国早期传播

    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罗必良耿鹏鹏
    5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上,还包括兜底生存底线、保障权益共享、维护经济公平等内容.农村集体经济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文章基于"产权—效率—公平"的识别线索,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的俱乐部产权性质及其共富效应的内在逻辑,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研究证明,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降低农民群体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和村庄基尼系数,具有提升经济收益、促进公平享益的核心功能,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成为中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证据表明,农村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通过民营经济保效率、集体经济保公平的二维驱动与双向匹配,可以达成"鱼和熊掌"兼得的共同富裕效果;充盈农民获得感、强化集体意识、促进民主参与,均能够表达农村集体经济的多重共富效应.

    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产权效率公平

    城乡形态现代化的空间布局与制度基础

    陈明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形态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城乡形态现代化集中表现为城乡空间布局的现代转型,而这一表观秩序转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形态如果不能依从人口布局、经济联系和区块功能的变化而顺利转型,就有落入"农业农村失衡陷阱"的风险.推动城乡形态现代化,需要一套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与制度基础.在空间布局上,要树立县城和市镇优先、村庄开放发展的政策导向,把县城和市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推动村庄的分化重组与功能重塑;在制度基础上,要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牵引,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并深化乡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关键的改革堵点.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形态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方向与政策取向

    仇焕广孙法霖陆岐楠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商直接投资是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从政策演变视角,梳理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后发现:中国农业利用外资规模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农业利用外资来源与流向相对集中,存在多元化的潜在增长点;目前的政策和投资环境仍然有待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文章从"规模—潜力—环境"角度提出优化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外资规模外资格局引资环境

    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视角

    程炼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在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改造金融运营模式的同时,使各界对金融科技的经济与社会风险产生疑虑.已经有大量文献讨论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不过,从金融安全的角度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些风险因素中有哪些涉及系统性风险,从而可能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从顺周期性、系统脆弱性、外部冲击三个维度分析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总结其可能在系统性风险层面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传统监管体系在防控金融科技创新的系统性风险上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金融科技金融稳定系统性风险顺周期性系统脆弱性

    数字金融对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刘会政苗馨月李军林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应用效用理论,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建立联系,从产业合理化、高级化、协调化、绿色化和高新化5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测度框架,利用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动态面板门槛效应检验及机制检验.文章得到如下结论: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数字金融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传统金融发达地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较慢的地区,数字金融在跨越门槛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果更好;数字金融在互联网使用率和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金融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进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

    数字金融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动态门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