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树底下好乘凉?——组织间依赖结构视角下产业链感知风险分析

    俞荣建白伟贾爱武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变局冲击下,全球产业链急剧动荡,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产业链风险.相比客观风险,企业所感知的产业链风险分析更具有战略前瞻性.中国企业产业链感知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跨国公司这棵"大树"的依赖.文章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易数据和企业年报管理层分析的文本数据,采用BERT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基于关系风险和情境风险两个理论维度,对企业的产业链感知风险进行特征提取、模型预训练和测度.文章从组织间依赖结构视角检验组织间依赖对中国企业产业链感知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越依赖跨国公司,其所感知的关系风险越大,而情景风险越小;企业创新能力会弱化组织间依赖和两种风险之间的显著关系.研究拓展了产业链感知风险测度的深度学习方法,揭示了组织间依赖结构对企业感知风险的影响机制,对产业链风险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探索,以及产业链安全提升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产业链风险组织间依赖资源依赖理论深度学习

    近代以来全球海陆之变与东西之分:相互关联与历史影响

    李兴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历史与地理密切相关.近代以前,人类主要在陆地生活,可称之为陆地时代.至近代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海洋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海权开始压倒陆权,海洋战胜了陆地,人类进入海洋时代,西方开始兴起,东方开始衰落,西方逐渐压倒东方."西方中心论"甚嚣尘上.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一体化高速发展,人类交通技术突飞猛进,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极大下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海陆对立、海陆失衡向海退陆进、海陆平衡的方向转变.文章认为,陆海文明的冲突共同形成了现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共同创造了世界历史.只有陆海和合、东西共生,才是历史正道、宇宙天道.这与中国践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也证明了"西方中心论"终究是缺乏历史依据的.

    近代海陆:"一带一路"东西平衡"西方中心论"

    民国长江口渔业市场的专业化与跨区域整合

    王日根江俊皓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随着鱼类资源的开发、远洋捕捞技术的提高,长江口南北两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鱼市.长江口口内与口外距海远近不同,使渔船运输成本与各处外海渔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促成不同地点的鱼市走上了根据本地渔业情况寻求鱼市发展生存的专业化道路.在长江口各类鱼市一体化的状态下,形成了以介壳类水产为主的如皋鱼市、以江海水产为主的浒浦鱼市及以海洋水产为主的上海鱼市.这些鱼市不仅能够沟通长江口与内河的水产销售网络,还能够吸纳来自北方海域的水产,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渔业的跨区域整合.

    民国长江口渔业鱼市跨区域整合

    "勿以恶小而为之":《申报》所见晚清社会欺诈问题研究

    李玉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变局"时代的晚清社会,各类欺诈现象愈演愈烈,其危害大者包括"掉包""放白鸽""人口拐卖""冒充官员"等十余种,依侵权性质可分为"物的欺诈""人的欺诈"与"信誉的欺诈"三大类.行骗成风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剧变有很大关系,是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病"的表现之一,也印证了晚清社会治理的不良与困境.以《申报》为视域,既有利于还原各类骗局的细节与内情,也可深化对于晚清欺诈现象社会面影响的认识.各类欺诈行为频发增大了城市社会的"公共危险"性,减损了民众对于城市的信任,增加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成本,阻滞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用"公共信用的'漏桶'"或可形象地说明社会欺诈之于城市近代化发展的不良影响.

    晚清社会欺诈现象"城市病"《申报》

    "官学分途":清季培养中学人才的愿景

    郭书愚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停科举、兴学堂是晚清中国交错缠结的两大主题.清廷虽有"纳科举于学堂"之意,"新教育"也的确兼具培训官吏的功能,但终究不再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上升性社会变动路径.这一根本性变化被时人称为"官学分途"而多有质疑,却在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且影响深远.张之洞、沈曾植等官方大员淡化功名利禄、疏离"官学"的存古愿景,虽然曲高和寡,但毕竟是我们在面对文化危机,力图接续和传承中国传统学问时曾经有过的思考和选择,也是清季民初知识精英追寻"学术独立"的重要一环.考察当时朝野在引导学术疏离政治和功利的道路上殊途同归的努力及其遭遇的困境,或有助于从"通性"的一面深入认知那个激变时代的思想与学术演进理路.

    清末民初知识精英存古学堂"学术独立"

    审美的力量:审美资本主义的逻辑及美学问题探析

    张良丛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资本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审美化趋向的延续.审美与经济的联姻,审美资本主义将想象力等人类精神融入经济,维持了生产的有趣,开发出美学经济的无限可能性.在审美资本主义的语境中,审美愉悦的工业生产系统塑造的具有技术决定性和视觉经验主导的感性经验外显的审美现象,以及审美与经济的共谋导致审美转变为肯定现存秩序的力量和批判性衰退.这些都需要当代美学的理论调适和更新,进一步发挥否定的、批判的审美力量,在审美政治学的基础上完成审美资本主义批判.

    审美资本主义审美力量审美政治

    气氛:消费空间的一种分析路径

    杨向荣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空间被重构,形成特殊的空间气氛,对身体形成情感引导.气氛遮蔽了具体的现实关系,传达出品味、格调等话语隐喻,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资本主义的隐喻.关注空间、气氛、权力和审美等关键词及其内在关系,挖掘大众文化生产中的物性维度,以及消费空间的审美文化症候、权力隐喻及其文化迷思,我们将会发现,一方面,空间的购物、服务、休闲和审美等体验其实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幻象和审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空间气氛实现了对物与符号、物与权力、人与技术、审美与资本等内在逻辑关系的重构;另一方面,消费空间气氛所营造的审美幻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体内在本质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这同样是现代人的真实生存需要,由此也带来了个体现代性生存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

    气氛消费空间审美资本主义

    资本操控逻辑下的审美主体困境与突围

    王琦唐雅楠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商业逻辑与审美领域日益密切地联系,资本迎来了它的新样态——审美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审美资本介入时尚、体验经济、审美劳动,操控审美主体的审美品味、闲暇时间、身体及情感,引发了审美主体的多维异化,具体表征为审美意识偏差、审美能力弱化以及本真情感的疏离.在此操控逻辑下,审美主体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以及时空的双重困境中.审美主体异化与困境根源于审美资本的操控逻辑,对此,需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破除资本的逻辑,发挥社会主义驾驭审美资本的能力,从文化、技术、制度等多角度、深层次对审美主体的异化进行纠偏,防止审美资本的无序扩张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审美文化渗透,恢复审美主体的审美自由.

    审美资本审美主体资本操控审美自由主体困境

    法律与道德的必然相关性——大卫·莱昂斯《伦理学与法治》的逻辑起点

    王淑荣李瑞淇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领域持续争论的最为经典问题之一.当代美国法学家大卫·莱昂斯批判了实在主义法学派割裂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观点,捍卫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必然相关性.首先,莱昂斯通过对"伦理虚无主义""社会相对主义"和"个体主义的相对主义"道德观的批判,为法律和道德的必然相关性奠定了道德观基础.其次,莱昂斯批判了"道德中立论",确立了道德与法律必然相关性的基本立场.一方面,"神法"决定了道德对于法律不可能是"中立"的;另一方面,"福利"作为法律效用的客观依据不可能摆脱道德评价.最后,莱昂斯对法律与道德必然相关性做出了法理学论证.法律作为"预测性理论"和"行动中的法律"为法律的道德评价敞开了空间,在此基础上,穿越"强制性律令"是使法律和道德获得必然性关联的法理依据.

    法律道德大卫·莱昂斯《伦理学与法治》

    中国地方立法中的价值思维

    任瑞兴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地方立法需要引入关系论价值思维.立足于价值的主体性,权利思维构成地方立法中价值思维的法律表达.因倚重"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所体现的工具性价值,"不抵触原则"未能得到充分遵循,中国地方立法中的权利思维被弱化,价值思维的呈现层次不合理,地方立法中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之间的有效互动受阻,安全价值在其中的保障性作用发挥欠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价值的主体性引领下,进一步确立与强化新时代的权利思维,完善中国地方立法中价值思维的呈现层次,实现地方立法中技术性与价值性的良性互动,提升安全价值在中国地方立法价值结构中的保障性地位,以实现中国地方立法中价值思维的整全性,由此助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

    地方立法价值思维主体性权利思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