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辜鸿铭与卫礼贤:西方汉学、汉学家及汉学批评

    段怀清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辜鸿铭对 19 世纪西方汉学的批评,集中体现在其《中国学》一文中,亦散见于他的一些西方批评文章,包括与同时代一些西方汉学家的往来信札.在 1910-1914 年间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 20 余封信札中,辜鸿铭坚持并捍卫了他的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立场,以及他对西方汉学的批评态度,同时较为充分地表现他与西方汉学家进行思想交往与学术讨论的基本方式和关注重点.更引人瞩目的是,在这些信札中,辜鸿铭较为随意地传递出与个人处境、私密情感以及日常生活相关且一般不大示人的那一部分"自我".这些无论是对辜鸿铭的研究还是对同时期的中西思想学术交流研究都多有裨益.

    辜鸿铭卫礼贤西方汉学中国文学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余来明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 1900 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文明小史文明晚清中国知识变动多重现代性

    语言学与傅斯年古书"成籍"研究

    史伟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谈及古书体例和古书成书研究,一般会想到余嘉锡《古书通例》,但稍早于此,现代文史学界另有傅斯年一篇关于古书成书研究的文献,却长久为人所忽视.1929 年,傅氏文学发生学研究文献部分的论述,凝结成一篇讨论先秦著述观念和成书体例的论文《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傅斯年将先秦古书分为记言之书、成篇之书、系统之书三个阶段,并对先秦古书成书过程、特点和体例作出总结.梳理傅斯年贯穿语言学、文学史、文献学的古书成籍研究方式之形成脉络,及其间多学科、多领域关联、互证的实际情况,不唯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傅斯年的学术,而且可从一个重要角度为当下古书成书研究提供参考和比较的视野.

    傅斯年语言学文学发生学古书成籍

    论作为新型技术社会形态的智能社会

    孙伟平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社会的横空出世是一次划时代的社会变迁,以未来学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曾经用"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等描绘它.实际上,智能社会是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以"智能主义范式"范导、变革和塑造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后工业"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与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具有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人机协同或人机一体化等基本特征.

    智能科技智能主义范式智能社会技术社会形态

    大模型与脑机接口融合的哲学叙事

    肖峰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内在关联,大模型与脑机接口的融合也具有充分的技术根据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融合目前已经拉开了序幕.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望显著提升脑机接口对脑信号的解码精度和对外部设备的控制效能,为大模型的训练和进化提供丰富、多维、实时动态的数据集,提升大模型的学习效率和泛化能力,也改变人机交互方式.从哲学上期待两者的融合将建构一种泛在的实现以想行事的工具,使人类的行为方式发生重要的变革,同时还会带来身份同一性和人机融合的"后人类"等人学新问题.面对两大前沿技术的新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对其带来人文风险的警醒,确保技术进步能够造福全人类.

    大模型脑机接口人工智能以想行事

    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意蕴及其构建逻辑

    夏锦文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样性是文明的基本特征,法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亦体现着这一特征.在中国场域下创造的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构建了原创性的法治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推动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打破了法治文明形态的西方固有印象,让人们从固化的西方法治想象中脱离出来,从而聚焦于自主性的法治发展道路.这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法治文明的特性,丰富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凝练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的阶段性经验有其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探寻方法

    陈金钊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法治精神是指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促进法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公正等价值目标的追求.法治是拟制的概念,因而法治的实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没有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以及对据法思考之思维方式的坚守,很难在行为上接近法治.法治精神对思维和行为具有指引功能,而这种指引是以尊重法律的权威以及恪守法律的一般性、规范性、体系性、稳定性、安定性等为前提的.法治的筹划或法律所预设的概念、规范、原则以及价值等能够最大化地实现,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支持.现代法治精神的展开,需要捍卫法治的心理姿态、恪守思维方式上的据法思考;在言说方式上使用法治话语,遵从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尽其所思促成法治的实现.

    法治精神现代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文化法律精神

    生产劳动与仪式劳动:数字时代政治经济学与生命政治学辩证法

    蓝江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动的分析,需要回溯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在马克思阅读了舒尔茨、尤尔和拜比吉的作品之后,他提出不是所有个体的劳动都属于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和交换中形成的抽象化劳动,是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中性化结合.福柯在《生命政治的诞生》中观察到马克思将个体劳动抽象化为生产劳动的过程,但福柯进一步指出,新自由主义的"人力资本"观念将这种抽象化的生产劳动再次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的经营,这实际上是一种伪个体化的镜像.而阿甘本用荣耀的仪式劳动补充了福柯关于人力资本的生命政治治理理论中的缺失环节,他认为仪式劳动是使生产劳动成为可能的前提.因此,在数字资本主义下,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和生命政治学的仪式劳动的辩证法.若要打破数字资本主义的桎梏,我们就需要消解由仪式劳动所构建的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治理的镜像.

    生产劳动仪式劳动数字时代资本论福柯新自由主义阿甘本

    大模型时代的补救责任与全球基本收入

    高奇琦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触及全球正义问题.米勒对于我们思考大模型技术的价值在于,他秉持了一种极为现实主义的观点,即并非通过激进愿景来强力推动全球平等主义.米勒提及的两类后果责任值得我们关注,第一类是以OpenAI为代表的先进人工智能企业的后果责任,第二类后果责任则需要体现在美国政府的行动中.米勒所讨论的补救责任对我们整体思考大模型的发展也极为关键.这其中同样存在两种补救责任,一种是在民族国家内部的补救,一种是在国际社会中的补救.从米勒的底线原则出发,结合近年来被热议的全民基本收入概念,笔者提出了全球基本收入的概念.全球基本收入是全民基本收入从民族国家向全球社会外推的自然结果,其基本的逻辑是共同体的放大.笔者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攀梯的进步观",即人类社会的演进就像是在攀登梯子一样,不断地提高进步的标准.人类社会要推动的全球正义实践,恰恰需要首先实现最低理想,然后在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接近最高理想.

    全球正义民族责任后果责任补救责任全球基本收入ChatGPT

    AI大模型驱动的智慧政府:功能重塑与结构优化

    何精华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植于信息时代数据爆炸与计算能力跃升的AI大模型,因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推动了智慧政府的构建.AI大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推动政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型,实现了政策决策的智能化与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在此基础上,AI大模型通过流程自动化与数据互通,优化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削减了层级冗余,提升了跨部门协作的效率.AI大模型驱动了智慧政府功能重塑与结构优化的双重效应,通过提升透明度与民众参与度,重构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为未来智慧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AI大模型智慧政府功能重塑结构优化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