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新平

双月刊

1671-0304

sdzsbxb2001@126.com

0993-2058629

832003

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性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编辑出版方针与政策。主要刊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栏目有西部研究、政治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历史研究、法律研究等。读者为高校教师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06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优化探微

    刘夏张贺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与积极刑法观的确立,预备行为实行化已经成为各国刑法的重要立法趋势.尽管我国的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但也存在刑罚权的过度扩张、预备行为的非定型性、刑法总则与分则的重复等问题,需要予以完善.为合理限制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的范围,实现犯罪预防与人权保障的平衡,应当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实质侧面的要求,强调立法的适正性与明确性.具体而言,适正性要求只能将对重大法益创设抽象危险的预备行为实行化,并确保相关罪名的法定刑设置的公正性与均衡性;明确性则要求加强犯罪构成的定型化、排除兜底性的条文规定、原则上采取叙明罪状以及将刑法总则关于预备犯的规定调整为以不罚为原则、以处罚为例外的立法模式.

    预备行为实行化正当化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优化

    融会通达:儒家"和合"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

    刘友田李锦霞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浪潮之中,由人际"和合"渐次升华为人类"和合",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二者的同向同构.在新时代,儒家"和合"思想所涵摄的世界观、社会观、实践观与发展观,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基于中华文明的现实资源不断丰富通达,为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启示.

    儒家"和合"思想人类文明新形态天人合一同向同构

    布鲁诺·鲍威尔: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同路人"

    张毕晓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关系及演变发展是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点.布鲁诺·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虽然被学界认同,却有所低估.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鲍威尔著作缺乏直接的了解,而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大多体现的是他对鲍威尔的批判;二是研究者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影响上.事实上,1837-1841年是马克思与鲍威尔的亲密期.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就布鲁诺·鲍威尔对马克思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可以看出,这期间,鲍威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当时他有着进步性质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最终超出黑格尔思辨哲学、建构新世界观的全新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卡尔·马克思布鲁诺·鲍威尔宗教批判自我意识哲学

    高昌回鹘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往来考

    王红梅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代时期,高昌回鹘遣使中原王朝始于后周广顺元年(951).高昌回鹘携带的贡品数量庞大,以朝贡名义进行贸易往来.北宋建国后,高昌回鹘积极遣使前来,建立友好的朝贡联系.北宋曾派出庞大使团出使高昌,足见北宋对于高昌回鹘极为重视.此后,龟兹回鹘成为西州回鹘的政治代表,频繁遣使前往宋朝.据不完全统计,从宋太宗至宋神宗近百年间,龟兹回鹘先后向宋朝遣使入贡20余次.宋朝对待少数民族入贡推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龟兹回鹘朝贡时所携带货物数量庞大,具有贸易性质.

    高昌回鹘中原王朝朝贡

    唐诗影像中的河西走廊及其社会生活

    王早娟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缺乏影像的时代,唐诗记录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风物及人文景观,记录了该地区爆发的战争和该地行政归属变化,储存了在这个地区生活过的人和向往这个地区的人最为真挚的情感.河西走廊对唐诗而言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为唐诗摹写自然景物、书写人文景观提供了独特的对象;河西走廊地理位置连接西域,其间的战争成为唐诗表现的重要内容,与此主题相关的作品是唐人血脉中最为沸腾的血液,其中包含着休戚与共的国家精神,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也包含着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大爱情怀;河西走廊段孕育产生的《凉州曲》《甘州曲》《阳关曲》等一系列乐曲,与诗歌相融合,或蕴含缠绵深情,或饱含雄壮心志,是唐诗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

    唐诗河西走廊边塞诗

    王树楠新疆文化交游及其学术意义初考

    成湘丽何虞雯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6年王树楠由河北入新疆,1911年再从新疆返京畿,他曾以新疆布政使的身份,聚集起一批调任流放的官员共同推进新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大业,为20世纪初的新疆文坛带来了振兴国粹的文化气象,并通过主持编纂《新疆图志》等促进了中华文脉在新疆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寓居迪化时期,王树楠与不同身份赴新疆人员有过交往唱和、书信题跋与文物交流活动.在返回京城之后,他与新疆旧友保持了稳定长久的文化联系,其对近代新疆文化事业的重要功绩已为时人所重视.不仅如此,王树楠还与不同国家各类身份赴新疆人员多有诗文交往与文物交流活动,这也为西域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条件.

    王树楠新疆交游《新疆图志》文物收藏西域学

    试论南子散文中的自然书写及生态话语建构

    张凡王晨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作家南子的散文集《游牧时光》和《游牧者的归途》体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态观和生命观的交融,其中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由此显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又渗透着作家源于生态伦理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南子通过对牧民生存家园的探索与寻觅,再现了对草原游牧民族自然生态的深刻认知.南子的创作根植于自然新疆的地理呈现与诗性表达,其倾情走访、记录、书写了草原牧民的日常,其笔端再现了牧民生活及背后所蕴含的草原文化,凸显出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与现代意识.南子散文通过对自然而纯朴的风俗民情及生态做全景式叙写,不断发掘出草原文化中带有田园牧歌式的浪漫色彩.

    草原文化自然书写生态意识动物意象

    深刻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夏文斌
    封3页

    书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