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丝绸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丝绸协会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陈文兴

月刊

1001-7003

zgsilk@189.cn

0571-88081769;88847926

310018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浙江理工大学1号楼5F

丝绸/Journal Silk 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6年创刊,由国家纺织工业局主管,中国丝绸总公司、中国丝绸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月刊,大16开本,56页,每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7003,国内统一刊号:CN33-1122/TS。主要专栏设有:改革管理、研究探讨、技术应用、品种花色、樯准测试、历史文化、综述译介等;副栏目有:待业论坛、科苑新葩、市场巡礼、科技动态、技术问答、经验杂谈、简讯报道等。本刊是丝绸行业内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技术类期刊,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局优秀报刊奖和浙江省1999-2000年度科技期刊一等奖。刊出的文章技术水平高,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4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订户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防寒服开口设计对其保暖性能的影响研究

    李鑫鑫马亮王云仪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开口设计对防寒服隔热性能的影响程度,文章对门襟、袖口及领口三个主要的服装开口进行排列组合,通过暖体假人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温度下、不同开口设计对防寒服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开口的优化设计均对防寒服总热阻有显著影响(p<0.05),其影响程度为领口>袖口>门襟,同时温度会影响三种开口设计对服装隔热性能的提升效果;5 ℃时服装总热阻最大提升率达7.20%,-10 ℃时同款防寒服总热阻仅提升5.27%.门襟设计对上臂、下胸及后腰部位的服装隔热性能提升明显,局部服装热阻变化率达6%;环境温度5℃下袖口束紧设计可将手部及下臂部位的服装局部热阻提升7.00%;领口束紧设计可将下胸、腹部、后背、后腰部位的服装局部热阻提升10.00%.研究结果可为防寒服的开口结构设计提供量化的依据和参考.

    防寒服服装结构开口设计暖体假人服装热阻温度

    基于眼动实验蒙古族服饰特征差异及分类研究

    郭晓芳赵伟慧张金滨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揭示内蒙古地区现存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特征差异并进行科学精准的系统分类研究,文章首先根据地方标准DB15/T 506-2012选取不同部落典型蒙古族女装服饰28个样本,然后通过眼动实验获得六个兴趣区内首次注视持续时间、注视总时间、注视次数及热点图等指标.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28个部落服饰六个兴趣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多因素方差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的兴趣区主效应显著,三大地域服饰分类之间无显著差异,门襟、腰部与袖子兴趣区的民族和性别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兴趣区受不同因素显著影响,所有部落服饰最终可聚为集中感知、整体感知和头饰感知三大类别.

    蒙古族服饰特征差异眼动实验兴趣区分类研究聚类分析

    宋锦八达晕纹样嬗变及文化意蕴探析

    吴志明杜程孙涛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达晕纹样是宋锦典型几何纹样之一,题材缤纷多彩、结构严谨清晰、色彩繁而不乱.文章结合织物图像和古籍文献资料,梳理并归纳八达晕纹样嬗变规律,分析八达晕纹样变化成因,深入探究其蕴含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研究表明:宋代至清代,八达晕纹样受政治意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及织锦技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嬗变主要体现在骨骼架构由简至繁、设色搭配由素至艳、装饰纹样由俭至奢,并以外显和内隐的方式表达出古人对理性审美秩序之认同、对吉瑞安康寓意之渴望、对立德修身精神之追求.研究成果有助于宋锦纹样承传发展,可为八达晕纹样创新设计提供借鉴.

    八达晕纹样宋锦纺织品嬗变规律历史成因文化意蕴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崔岩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题,阐明了织染局作为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之一的特殊性质和使命,以及与江南三织造的联系和区别.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地理条件及生产规模所限,织染局所产丝织原料质量、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别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

    清代宫廷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织染局耕织图工匠染料生产品类

    器物文化视阈下宋代服饰审美研究

    张虹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器物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古籍文献、传世图像与出土文物中钩沉索隐,撷取宋代家具、瓷器类型与服饰形制风格,或就色彩装饰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宋代服饰器物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研究表明:宋人对待家具、瓷器及服饰器物文化的态度,既有承续传统的"大道至简"思想的体现,也有文人精神与"世俗化"思想的体现.宋代服饰基本遵循清雅简素,但局部装饰却材美工巧、富丽雅致,其服饰形制风格具有一定的"近世化"特征,这是宋制汉服能够在当代社会流行的重要原因.文章为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必要的理论支撑.

    器物文化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清雅简素便身利事近世化

    近代津派旗袍的文化耦合及其造型艺术特征研究

    庄冬冬任若安孙捷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津派旗袍的发展面临断代与流失.文章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津派旗袍的文化价值、审美心理、造型结构与艺术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总结,阐述了津派旗袍的文化耦合性及其造型艺术特征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近代津派旗袍打破了服饰流行自上而下、自宫廷贵族向平民传播的固有模式,呈现自下而上流行的新范式.其造型艺术特征中的杂糅性和开放性既是古典存续、中西杂糅的时代缩影,更是中国女性个性解放、求新求异的含蓄表达.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学者对津派旗袍文化属性的研究与造型艺术的创新设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津派旗袍服装变迁文化耦合造型结构装饰特征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