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地理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杜德斌

季刊

1004-9479

worldgeo@126.com

021-62233749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内

世界地理研究/Jour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主要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这一主题,刊登有关全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事象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趋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国外区域开发、城乡建设、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同时刊登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稻米贸易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邵文忠武友德熊理然樊艳翔...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米作为主粮之一,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FAOSTAT全球稻米贸易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对2010-2021年全球稻米贸易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解析.结果表明:(1)全球稻米贸易形成了以东亚、南亚、东南亚为核心圈层,以西亚、东非、南非、大洋洲为第二圈层,以欧洲、北非、西非、南美洲、北美洲为第三圈层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层级递减的空间格局.(2)全球稻米贸易的空间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处于核心区的超级地位仍在不断强化.(3)全球稻米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规模、消费习惯是影响全球稻米贸易格局的主导因子.研究发现,相关国家或区域制定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对维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稻米贸易空间格局核心-边缘影响因素QAP分析亚洲

    关联网络视角下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空间溢出研究

    郭文伟罗胜涛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东战争、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的爆发使得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进而产生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地缘政治风险溢出,加剧了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传染危机.如何识别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传染水平及其传染路径,成为各国防范外部风险传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为了研究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水平的大小以及溢出方向,本文基于全球43个国家或地区的1985-2022年月度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将广义方差分解溢出指数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出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并分析其网络特征,且进一步引入时变参数溢出指数模型(TVP-VAR-DY)和分位数溢出指数模型(QVAR-DY)进行溢出效应及其风险传染网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整体上来看,系统性地缘政治风险较高,并且全球各国和地区间地缘政治风险溢出效应明显;第二,美国和德国在地缘政治风险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第三,在时变视角下,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或地区间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不同;第四,在分位数视角下,当地缘政治风险较小时巴西是最大的风险流入国,而当地缘政治风险较大时中国是最大的风险流入国;第五,在时频视角下,地缘政治风险溢出网络在短周期和长周期下有所差异.根据以上实证结论,为中国防范地缘政治风险提供了建议.

    地缘政治风险风险溢出关联网络分位数时频连通性

    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对欧洲能源安全格局的短期影响研究

    党牛王强庄星辉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形势变化,导致欧洲能源安全格局面临巨大挑战.利用欧洲能源实时贸易数据和GDELT地缘关系量化评价数据,基于能源的可获得性和能源的可负担性两个视角,对地缘政治事件的短期能源安全响应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欧盟对俄罗斯提出相关经济制裁,俄罗斯也降低了对欧能源出口,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度随之由31.3%下降为22.1%,俄罗斯在欧洲能源供应链中的地位显著下降;②俄罗斯的能源地缘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反映出东欧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大于西欧;③俄乌冲突以来,欧洲能源可获得性小幅上升,但整体能源供给的赫芬达尔指数仍高达0.39,呈现过度集聚,表明欧洲外部能源可获得性仍存在巨大风险;④相较于2021年,2022年欧洲能源进口总量同比上升9%,但能源支出同比上升约124%,能源可负担性普遍降低.研究可用于中国短期能源地缘格局突变的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也能为长期能源安全建设和可再生能源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俄乌冲突地缘政治事件能源安全能源支出空间格局欧洲

    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的逻辑——基于同盟战略联动的"成本-收益"框架分析

    王金阳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结束后,中国实力的崛起引起了美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联盟国的对华战略调整,并且调整方向各不相同.本文通过构建同盟战略联动效应的分析框架,勾勒出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进程的大致轮廓,即美国亚太盟国依据战略联动情形下对华战略成本、收益的预评估,调节其与美国的战略联动效果,形成对华战略调整的结果.以菲律宾、澳大利亚为例,对阿基诺三世政府、杜特尔特政府、特恩布尔政府及莫里森政府的对华战略调整进行分析,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表明,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成本与收益的匹配程度影响了其与美国战略联动的调节,进而决定了亚太盟国对华战略调整的方向.据此,中国应合理判断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成本、收益的状况,提升其对华战略调整的成本并降低战略联动对预期获益的影响,从而引导其进行有利于中国的战略调整.

    美国亚太盟国对华战略战略联动评估程序战略调整

    新冠疫情对非洲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王新蓓张振克郭新亚毕墨...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对全球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冲击.非洲作为世界重要旅游经济的增长区域,疫情对其旅游业影响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较少从综合性和整体性视角对其进行探究.在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基于此类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路径,综合分析了新冠疫情对非洲旅游业的影响.利用ArcGIS的可视化功能对非洲北部、东部以及南部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区域时空变化分析,并对埃及、毛里求斯、加纳和南非进行国家尺度上的分析,增加了对这一影响过程的微观认识.研究表明,非洲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在2020年跌幅较大.但从区域分析结果来看,疫情并没有改变原本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格局.微观层面上的国别案例研究表明,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非洲国家采用了一系列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措施复苏旅游业.后疫情时代,非洲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开放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关注疫情后旅游市场新变化,适应旅游业复苏发展新趋势.

    新冠疫情旅游业非洲时空变化案例研究

    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

    刘小鹏王知连牛庆蕊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83-2023年国内外阿拉伯地理研究进行可视化,系统梳理和分析阿拉伯地理研究的特点,提出了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的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和学科交叉共同体的基本思路.结果表明:(1)阿拉伯地理研究发文较少,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事阿拉伯地理研究的国外学者远多于国内,国外研究机构多且合作联系紧密;(2)刊发阿拉伯地理研究文章的中文期刊主要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干旱区地理》《国外人文地理》等,英文期刊主要有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Remote Sensing和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等;(3)在阿拉伯地理研究方面,法国发文量排名第一,日本中介中心性最大,摩洛哥是唯一发文量和中介中心性皆排名前十的国家;(4)中文文献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地缘环境""生态环境""国际旅游"等,英文文献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则是climate change、remote sensing和biogeography等;(5)基于地理学"过程-格局-机制"研究范式,以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为纽带,阿拉伯区域国别地理研究的重点领域应突出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并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

    中阿命运共同体阿拉伯地理区域国别地理学科交叉共同体发展地理学

    中国区域创新高地空间格局的多尺度分析——高新技术企业视角

    郭红星邓智团
    7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高地不断涌现,我国区域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己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综合运用DO指数法和自然断裂点法,尝试识别我国已有的区域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综合类创新高地与服务类创新高地的空间格局高度重合,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呈"W"形分布,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呈"O"形分布,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呈"工"字形分布.(2)制造类创新高地则形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主导的"两极"格局——长三角以苏州为中心呈"E"形分布,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呈"C"形分布.(3)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创新要素呈现高-高集聚特征,其他地区仍以高-低集聚为主,中国整体创新水平仍有待提升.(4)综合考虑三类创新高地,由各省中心城市构成的创新高地网状格局己具雏形,其核心节点是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和次中心城市.

    创新高地空间格局区县尺度DO指数产业异质性

    多源大数据下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夜间热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吴淼淼师满江曹琦宁志中...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城市人口夜间的时空热力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对繁荣城市夜间经济和推动城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城市多源大数据的不断发掘,为实时追踪城市人口夜间热力变化提供了可能.基于百度人口热力图、珞珈(LJ1-01)夜光遥感和城市兴趣点(POI)等多源大数据,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和武汉6座特大城市为案例区,构建人口夜间热力模型,测算了上述6座城市在20:00-20:30期间的人口热力特征,并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了影响案例区人口夜间热力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特大城市人口夜间热力分布与城市主要道路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呈现出"核心-边缘"梯度递减、"一核多中心"连片分布和"组团式"分布三种类型;(2)与常住人口相比,各城市人口夜间热力规模较小,平均仅占常住人口的0.416‰,且接近47%的人口夜间聚集在中等热力区;(3)城市土地利用混合度、商业活力和道路通达度是影响城市人口夜间热力的首要因素,但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特大城市制定夜间消费政策和优化城市人口夜间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为今后城市夜间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人口夜间热力百度人口热力图兴趣点(POI)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4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殷为华陈雨婷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满足民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5-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及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最高,浙江和江苏分别有82%、54%的城市达到平均水平,安徽仅有合肥高于平均水平.(2)41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由强到弱可分为五大聚类.上海位列最强类,但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南京、杭州、苏州为次强类,且保持较快提升;无锡等9个城市属于较强类;徐州等其他城市属于较弱类和最弱类.(3)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呈现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高-高型空间关联显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徐州、宿迁、阜阳和亳州等低-低型空间关联显著,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冷点地区.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化长三角

    土地整治区域生态资产的变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为例

    潘路康陆衍过仲阳杜欣怡...
    11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多时相高分二号影像及气象、土壤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对上海市泖港镇生态资产面积、质量及生态服务价值(ESV)进行核算,分析2017、2019和2022年泖港镇生态资产变化状况及主导因素.核算结果显示:(1)2017-2022年,泖港镇城镇不断扩张,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在土地整治前开始减少,同时质量下降.2019-2022年土地整治后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恢复,且优、良级面积占比增加.从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分析,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在2017-2022年间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49.54,2019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46.26,2022年泖港镇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50.38.(2)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前,泖港镇生态服务价值(ESV)减少,从2017年的49 062.41万元减少至2019年的45 599.69万元.土地整治开展后,2022年ESV增长至49 337.27万元,其中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行政村ESV增长10.80%,非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行政村ESV增长7.23%,可见土地整治措施带来一定生态经济成效.(3)CP、POP、GDP、Slope、DEM与ESV存在负相关,PRE与ESV呈现正相关,其中社会经济因素CP、POP、GDP对ESV的影响相比自然因素更为显著,说明人类活动强度相较于自然因素对生态资产变化具有更明显的影响.

    生态资产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泖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