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月刊

1007-6964

wes@sass.org.cn

021-63845104;53060606-2472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72室(西区)

世界经济研究/Journal World Economy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研究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的论文和最新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度型开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三元边际的影响:基于农产品标准协调的视角

    李平徐丽妮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标准协调作为制度型开放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农产品标准协调的视角出发,采用2010~2021年间中国与102个经济体交易的812种HS六分位产品数据,深入剖析了制度型开放对农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农产品标准协调与农产品出口的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呈正相关,与数量边际呈负相关.这表明中国农产品与进口国农产品标准协调程度越高越能够实现产品出口的多元化,使农产品出口从低质量低价格的"数量拉动"向高质量高价格的"价格拉动"转变.在异质性方面,文章发现以对接发达经济体高标准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能够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关税在农产品标准协调对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中发挥着差异化的调节作用.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制度型开放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为农业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

    制度型开放农产品贸易标准协调三元边际关税效应

    全球外汇市场联动与风险传染

    王金明孟子乔王心培
    18-2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时变广义动态因子模型,利用64个经济体的外汇市场日度数据,从瞬时、长期和频域视角出发测度了全球外汇市场的联动性,考察了重大冲击下汇率风险传染的异质性,并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和SHAP值解释性方法,剖析汇率风险传染渠道,探究汇率风险传染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论表明:(1)全球外汇市场间的关联程度具有时变协同特征,汇率联动在重大冲击发生时期显著上升,并且主要由长期冲击驱动,频域视角下低频汇率关联程度更强.(2)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体,汇率风险传染强度存在差异,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汇率风险传染在重大冲击发生时期表现各异.(3)经济基本面在各个视角下均为汇率风险传染的主要影响渠道,美国经济状况和利率对汇率风险传染具有较高的相对重要性.文章研究为防范外汇市场风险传染和抵御重大冲击下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球外汇市场风险传染时变广义动态因子模型

    最优金融开放度探析:金融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倒U形"关系研究

    徐徕陈陶然
    3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下,中国的金融开放战略将依然坚持"开放-稳定"的务实逻辑,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亟待厘清.文章聚焦最优金融开放度是否存在,在理论层面依据金融发展框架构建一国在金融开放前后经济增长的二期动态模型发现,金融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因一国储蓄率、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国内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利率差距的影响而呈现"倒U形"关系.在实证层面聚焦于金融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倒U形"关系形态的描述,首次将"充分必要条件下的'倒U形'测度框架"应用于金融开放领域,论证了事实测度法和法定测度法下的金融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都存在稳健的"倒U形"关系形态.文章严谨论证了最优金融开放度的确存在,佐证了 一国金融开放进程的可操控性,为中国"开放-稳定"的务实金融开放战略提供理论注脚.文章认为,两种测度法下的中国金融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还处于"倒U形"曲线极值点的左侧区间,中国未来仍然具备保持稳定经济增长条件下的金融开放空间;法定测度法下的金融开放水平距离"倒U形"曲线的极值点更远,中国未来金融开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时的发力点应重点放在法定金融开放度方面,并重点弥合法定测度法和事实测度法下的金融开放水平之缺口.

    最优金融开放度经济增长速度"倒U形"关系

    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研究:基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准自然实验

    辛大楞季存睿辛立国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企业智能转型对于制造强国建设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融资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视角构建理论框架综合解析了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来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智能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管理者能力是智能转型驱动企业出口规模提升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揭示,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要素密集度、区位、企业所有制和行业异质性.具体来看,智能转型对资本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的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企业实施智能转型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有效带动了行业内非试点企业出口规模.文章拓展了企业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稳步推进智能转型来助力企业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含义.

    智能转型企业出口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国内贸易壁垒、企业供应链与企业创新

    倪一宁孟宁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畅通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与上市公司的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企业数据相匹配,并通过投入产出表估计国内贸易壁垒,实证分析了国内贸易壁垒通过阻碍供应链对企业创新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国内贸易壁垒通过阻碍供应链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种抑制效应对产业链较长行业的企业、联合创新类型企业、上下游关联强度较高的企业、民营企业、高生产率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产生的作用更大.机制分析发现,被国内贸易壁垒阻碍的供应链通过减少关联产业配套、增加融资约束和加剧企业创新风险3条机制,抑制了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国内贸易壁垒阻碍供应链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也导致了企业创新进程受阻.最后,研究发现制度性贸易壁垒是各类贸易壁垒中阻碍供应链并抑制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国内贸易壁垒企业供应链企业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际贸易壁垒

    数字普惠金融与出口比较优势提升

    杨慧梅朱维超
    7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当下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文章运用2011~2020年中国海关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就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出口比较优势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文章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出口比较优势的提升,特别是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提高对出口比较优势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从作用机制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从生产、市场两个维度提升出口比较优势,生产层面表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和质量提升,市场层面表现为出口产品需求水平的提升和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更大程度地促进了非优势出口产品、中高科技含量制成品、东部地区、新基建发达地区及中小微企业出口比较优势的提升.文章的研究对于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强化出口比较优势进而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数字普惠金融出口比较优势制成品

    中国各地区国内外循环参与度测度及产品循环特征:基于总产出的增加值分解

    成力为张松子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着眼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层面分工深化与市场一体化,深入到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层面对总产出进行增加值分解,构建了区域内、区域间、国际循环参与度的测算框架,并使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测度,得到以下结论:(1)从循环模式看,区域内循环是地理位置偏远或自然资源丰富以及产业部门健全的湖北、湖南、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中西部省市的主要循环方式.各地区参与区域内循环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区域间循环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密集型行业集中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重庆等省市的主要循环模式,2012年后是全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循环模式.(2)从发展阶段看,2002~2007年,国际循环快速增长并形成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分工格局;2007~2015年,国际循环减弱,国内循环尤其是区域间循环增强,形成东部省份主导的国内分工格局;2015~2017年,区域间循环减弱,东中西部省市均出现区域内循环反向替代区域间循环的现象,反映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及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的困境.(3)从分产品来看,区域内循环参与度以最终品为主,区域间和国际循环参与度以中间品为主;中间品国内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区域内分工深化的乘数效应(占61%),但动态上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分工的溢出效应逐步提高,反映了区域间生产分工的深化;在地理距离对区域间分工阻碍作用减弱的条件下,2002~2017年30省市双边溢出效应的集中度下降,说明制度性区域贸易壁垒成为国内循环的关键阻力.因此,需要统筹区域分工格局,并强化市场制度建设、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地区国内外循环参与度市场一体化分工深化中间品循环最终品循环

    跨境电商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王煜昊马野青承朋飞
    10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167个地级市804个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应用文本分析构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的异质性指标,通过供应链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创造能力3个维度测度企业供应链韧性水平,从微观层面探讨跨境电商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方向和机制.文章结果表明,跨境电商发展有助于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数字基础设施是赋能的3个重要机制,在不同分位数、产业和企业表现出明显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成渝、京津冀、长江中游、长三角和珠三角五大城市群的政策效应各具特色.文章的研究对于推动跨境电商良性发展、加强企业供应链韧性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企业供应链韧性双重差分法

    引进外资能否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基于教育代际流动视角

    黄远浙陈欣妮王思怡
    12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的有效提升,而且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代际流动视角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利用2011~2019年五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引进外资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引进外资能够提升教育代际流动性,削弱代际间父子代教育的传递黏性.机制分析表明,收入效应和教育陪伴效应起主要作用,即引进外资能够通过提高父代收入水平与教育陪伴意识显著提升教育代际流动性.引进外资的影响也与家庭城乡异质性、子代性别及子代规模有关,该作用在城镇家庭与单孩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同时,引进外资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积极影响并不因子代性别而产生明显差异.文章进一步拓展了引进外资在社会福利效应领域的研究边界,也对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以及促进社会机会公平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引进外资教育代际流动性人力资本

    Abstracts

    135-136,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