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历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张顺洪

双月刊

1002-011X

sjls@yahoo.cn;sjls03@yahoo.com.cn

010-65275907

100006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世界历史/Journal World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性刊物。反映世界史研究最新成果,刊登研究论文、史学理论探讨、评述世界史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战视野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小石城事件的应对

    谢国荣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7年9月4日,阿肯色州州长福伯斯公然派遣州国民警卫队,阻止小石城中心高中进行种族合校.小石城事件凸显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受到非西方世界的广泛谴责,还引起美国盟友的深切担忧,严重损害了美国国家形象和声誉.为了维护国家声誉,尽可能消除该事件在全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惜动用军队干预小石城事件.事后,美国政府还在国际社会进行解释和宣传,以证明自己是"人权卫士".实际上,小石城事件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种族骚乱,美国黑人也未采取激烈的抗争,但美国政府以较为罕见的军队介入的方式处理州内非叛乱性事态,表明此举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政治行动,旨在增强美式民主制度的"感召力".在冷战背景下,小石城事件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政治的"联邦化",南部州政府开始丧失在种族事务上的主导地位.这种改变为美国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为种族隔离制度的最终废除奠定了基础.

    冷战艾森豪威尔政府种族合校小石城事件国家形象民权改革

    文化观念变迁与北美印第安人同化教育的兴衰

    付成双刘勃然
    1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来到北美大陆的白人殖民者为了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除了赤裸裸的武装征服以外,还基于其白人种族主义偏见,在文明进步观和基督教使命观的推动下对后者进行所谓的"文明开化".在印第安人被驱赶进保留地以后,为了掠夺印第安人剩余的土地,从文化上消灭"野蛮人",美加两国政府又对印第安人推行强制同化政策.此举除了给后者造成了永久的伤害外,并没有实现把印第安人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目标.20世纪初,随着文明进步观的衰落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兴起,强制同化政策和寄宿教育遭到批判并逐渐被美加两国政府废止.此后,文化多元主义和教育自决成为北美印第安文化发展的新目标.这不仅是印第安人和整个北美社会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歧视的结果,同时也是北美社会抛弃文明进步观拥抱文化多元主义的产物.

    北美印第安人同化教育寄宿学校种族主义文明进步观文化相对主义

    近代法国宪政主义者对第三等级概念和历史的重构

    曾晓阳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耶斯以及后大革命时期的宪政主义者从第三等级的来源、同质性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地位与角色的角度,重构了第三等级的概念和历史.这些宪政主义者肯定第三等级是法兰克人征服高卢这一历史事件的社会产物,但逐渐放弃种族对立视角,从阶级视角来定义第三等级,以构建一个普遍同质的法兰西国族,为实施宪政提供政治基础.他们认为,第三等级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将各等级及其内部各阶层整合进一个法兰西国族的历史使命,但也强调真正的政治自由与民主只有在君主制的框架中才能实现.他们力图通过重构第三等级的概念和历史,来回应政治革新的需求,阐释立宪君主制的正当性.然而,后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出身的宪政主义者囿于自身的阶级立场,坚信第三等级的同质性,拒绝接受大革命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现实,即原同属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演变为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

    法国大革命第三等级宪政主义者三级会议立宪君主制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知识界的"法典化之争"及其影响

    邢益波
    4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14年,蒂堡与萨维尼围绕德意志通用民法典的编纂问题发生公开论战.随着德意志知识界以法学学者为主的知识分子不断参与,论战逐步升级.法典化派与反法典化派围绕通用民法典的内容、形式和编纂方式展开论战,其焦点是当时德意志是否具备通用民法典的编纂条件.这场论战发生的背景是等级宪法的模糊与自然法法典的僵化所构成的特殊法律状况,以及法国入侵所促进的民族情绪的高涨与邦国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在这种背景下,通用民法典编纂问题引起了德意志知识界的重视.这场论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德意志法律思想的历史化.这场论战促进了不同知识领域的交流与碰撞,为德意志法学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理论与体系基础,也为《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指明了方式与原则,甚至影响了他国的法学与法典编纂.这场论战折射出近代德意志统一道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德意志邦国法典化之争历史法学派法科学普遍历史德国民法典

    政经分离:美国影响下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1952-1972)

    翟新
    6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至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东西冷战和"旧金山体制"背景下,日本政府在与美国联盟的同时,在对华关系上,一方面致力于让中国的台湾地区留于西方阵营,另一方面,又试图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赢得中国市场并优化安全环境,一直奉行既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政治及外交关系,又与中国大陆维持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政经分离"的原则.政经分离形成之初本质上是依附于美国战略的外交机制,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它反过来起到了牵制美国对华外交的作用.这一政策对日本的对华关系也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既有助于实现其阻碍两岸接近的政治目标,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先于美国实现对华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冷战旧金山体制日本对华政策美国远东战略政经分离

    近代华商、日商在东亚及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张传宇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度迅速衰减,中国东南沿海民间对外贸易逐渐兴起,进而形成近代东亚及东南亚华商贸易网络,二者通过香港及华南保持密切商业联系,并对区域内其他亚洲国家商人形成巨大优势.而日本开国后,既从华商贸易网络获得工业化所需的海外市场与原料供应,又意欲摆脱其约束.日本当局中日甲午战争至一战爆发期间通过侵略战争与工业化并举,促使日商迅速摆脱对华商的依赖.随着日商贸易网络的强势崛起,东亚华商贸易网络渐遭肢解.一战时期中日两国的国际贸易竞争由东亚延至东南亚,随后东南亚华商贸易网络与日商在合作与对立之间反复拉扯,政治因素成为重要背景.如从贸易角度视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动机中也包含再度以战争手段压制华商贸易网络的企图,其中依稀可见其19世纪末肢解东亚华商贸易网络的"东亚经验"的历史痕迹.

    亚洲交易圈论华商贸易网络日商贸易网络神户华商抵制日货运动

    马穆鲁克王朝时期红海—地中海商贸的兴衰

    何志龙顾恺琴
    9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13世纪后期,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内部趋于稳定,通过第二次霍姆斯战役大败伊尔汗国,解除了蒙古势力对叙利亚的威胁,随后又彻底清除了十字军对地中海东岸的占领.消除了内忧外患的马穆鲁克王朝重视农业和商贸的发展,兴修尼罗河灌溉工程,修缮尼罗河、红海和东地中海沿岸港口,疏通海路和陆路商道,逐渐建立起以王朝首都开罗为中心,联通埃及—地中海贸易与埃及—红海贸易,形成了传统与新兴贸易线路交织、海路与陆路商贸站点结合的商贸网络.其商贸范围西到利比亚沙漠直至昔兰尼加,南抵尼罗河两岸及努比亚地区,北至地中海沿岸与黎凡特地区至幼发拉底河沿岸,东达红海及汉志和伊拉克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交往的枢纽和桥梁.但从14世纪末开始,马穆鲁克王朝商贸发展在经济政策失衡与货币制度失效、自然灾害与瘟疫频发、地区战争袭扰等影响下陷入停滞.在欧洲大航海时代来临之际,马穆鲁克王朝掌控下的红海—地中海商贸走向了衰落.

    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红海—地中海商贸网络东西方贸易

    中世纪中晚期西欧的修道变迁与集体鞭笞

    李化成郭超
    11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世纪中晚期,集体鞭笞行为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鞭笞者的主体由修道士变成了平信徒.他们宣称奉上帝之命,不仅自我鞭打,而且四处游行,带着朝圣和传道的色彩,将鞭笞仪式展示在众人面前.这种鞭笞行为具有深厚的修道渊源,代表了一种效法基督、参与受难的宗教情怀.鞭笞苦行从修道院内蔓延至修道院外,主要归因于平信徒的涌现和新修道运动对他们的影响.历次新修道运动推动了平信徒修道团体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包括鞭笞者兄弟会在内的众多兄弟会组织.一方面,平信徒们的宗教热情愈发高涨,主动参与宗教行为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另一方面,修道生活逐渐普及化和平民化.鞭笞苦行成为俗人的选择.受天灾人祸、社会动荡、末世论思想流行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选择很容易发展成大规模的鞭笞者运动.然而,运动中的鞭笞者们具有自主信仰和自我组织的倾向,加之他们拒绝向教会妥协,从而被指控为异端.

    中世纪西欧集体鞭笞平信徒基督教修道生活

    11世纪金币贬值问题及其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陈悦
    13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1世纪,拜占庭金币纯度从约24克拉下降到约8克拉.这是700多年来拜占庭足金金币的首次贬值,终结了拜占庭金币的超稳定状态.在拜占庭帝国,金币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帝维持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拜占庭皇帝主要用金币支付军饷和各级官僚薪俸,维持官僚体系正常运转.在经济层面,拜占庭皇帝强迫农民用金币纳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随着拜占庭帝国货币化税收的不断推进,以金币为纽带的国家机器实现了有效运行.11世纪的金币贬值对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金币贬值引发了税制崩溃和军事危机,并终结了以金币为支付方式的官僚薪俸体系.由金币贬值所导致的拜占庭帝国薪俸支付方式的改变,使得帝国后期形成了地方割据和分裂格局.原本繁荣昌盛的拜占庭帝国从此进入了贵族内讧的历史阶段,走向了逐渐衰亡的道路.因此,金币贬值问题为我们理解11世纪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拜占庭帝国金币贬值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官僚体系

    美国外交史研究百年:流派、方法与争论

    夏亚峰王申蛟
    14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作为一个独立史学研究领域的美国外交史.它最初主要使用官方档案,关注涉及战争、和平与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外交史家重视借鉴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关注种族、性别和宗教等文化因素对外交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还借鉴国际史、跨国史和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从过去只注重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转向同时关注贸易、移民和人权等问题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21世纪初,学者间关于美国外交史学的走向问题产生争论,聚焦于究竟应该继续推动跨国和国际转向,还是坚守美国国家本位的研究传统.不少学者仍然重视美国国内因素对对外关系的影响,强调将国家重新放到外交史研究的中心地位,仍需关注战争、外交事务、军事力量及各国领导人的思想根源和决策环境等传统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外交史"并非而且也不可能取代传统外交史学,美国外交史学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范式革命".美国外交史学家需要面对如何更好地与国际关系学界融合发展,"非西方"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崛起,以及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巨著等挑战和问题.

    美国外交史现实主义学派修正学派新外交史跨国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