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石家庄经济学院

郝东恒

双月刊

1007-6875

xbbjb@sjzue.edu.cn;sjzjjxyxb@163.com

0311-87208093;87207130

050031

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CHSSCD
查看更多>>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简介 刊 名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时间 1978年1月出 版 号 ISSN1007-6875;CN13-1217/F 荣 誉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原《河北地质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1月,随着学校1996年的更名、专业及办学方向的转变,1997年,《河北地质学院学报》正式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学报》系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主要任务是反映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的教学科研成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创新、开拓精神,从而促进教学科研不断发展,更好地为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报》主要刊登反映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及论文。主要栏目有:经济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史哲研究及高等教育研究等。主要读者对象:全国经济、财政、金融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 《学报》为大16开(A4)本,每期8个印张,70克双胶纸印刷,双月刊,逢双月末出版。 《学报》被多次评为河北省、地矿部、国家教委优秀高校学报、优秀期刊。 《学报》被国内多家著名检索刊物收录: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年9月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行列。2008年6月,在由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研究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铜(钼)矿床构造-蚀变-矿化成岩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张福祥王丰翔王晨光王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一轮找矿突破的背景,以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铜(钼)矿床为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地质调查数据,对木吉村铜(钼)斑岩矿床的构造背景、蚀变类型以及矿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对斑岩铜矿的成因机制、蚀变特征以及矿化模式的综合分析,探讨斑岩型铜矿的控矿构造、围岩蚀变以及矿化成岩成矿过程.指导岩相-构造-蚀变-矿化填图技术方法本区域的应用实践,为周边斑岩铜矿的调查和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构造-蚀变填图成岩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铜矿

    冀东、冀北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探讨

    冯云磊李佳谕许少培李春蕾...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中生代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带内矿床成因类型多样.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内冀东和冀北地区的典型矿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开展矿床地质背景、成岩机制、成矿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总结了矿床的成因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梳理了冀东和冀北地区燕辽铜钼多金属成矿带燕山期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发现,冀东和冀北燕辽成矿带内铜钼矿床均受到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与高硅后碰撞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床以中高温特征为主,成矿流体不混溶特征多见.带内成岩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成岩与成矿时代相近,钼矿化集中于中—晚侏罗世,而铜矿化则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导致了铜矿化和钼矿化的不同特征.

    燕辽成矿带铜矿钼矿成矿作用成矿时代

    冀东平泉小寺沟斑岩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研究现状

    王晨光任建红王丰翔张福祥...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寺沟斑岩铜(钼)矿是冀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中型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也是河北省内继寿王坟铜矿之后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矿区处于区域东西向和北东向大断裂构造交汇的三角地带内,北西向次级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由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组成的小寺沟岩体为主要的控矿岩体.铜(钼)矿主要发育于小寺沟岩体东北角内外接触带,并具有"内钼外铜"的成矿分带性.研究认为小寺沟成矿岩体的初始岩浆可能主要为华北克拉通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且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混入.小寺沟岩体形成时代介于 111~129 Ma之间.成矿流体均一温度相对主要集中在 320℃~360℃的范围,矿床是在高盐度、中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学者通过硫同位素的研究都表明小寺沟铜钼矿床的硫源来自于岩浆.综合前人的研究认为小寺沟矿床的成因可归结为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复合成因矿床类型.前人围绕小寺沟铜矿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当前针对小寺沟铜矿的科学研究并不充分,面临的科学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小寺沟脉动侵入的复式岩体与不同岩脉时空关系及其与铜、钼矿化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区域上对小寺沟铜矿与周边外围众多矿化点的系统对比研究尚比较缺乏,这些认识和研究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寿王坟—小寺沟一带铜矿矿化集中区深部和外围的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冀东平泉小寺沟斑岩铜(钼)矿地质特征现状

    河北省内丘县桃园—天井一带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刘创脱赵志彬张良良高立建...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省内丘县桃园—天井一带铜多金属矿位于太行山拱断束赞皇穹断束西侧,是太行山南段重要的铜矿远景区,主要地层为元古代南寺掌组二段变质长石砂岩和千枚状板岩.矿区韧脆性剪切变形强烈,地表矿化蚀变较强,表现为强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等.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片岩及其接触带中的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硅化带中.矿体呈脉状、团块状和透镜状.基于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异常、矿化蚀变等特征,将矿区成矿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进行对比,研究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信息,构建了铜多金属矿多期次、多来源的成矿模型,提出了在研究区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硅化和绿泥石化发育部位开展进一步找矿勘查的建议.

    桃园—天井铜多金属矿铜矿化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

    太行山北段赤瓦屋铜矿遥感地质调查与遥感综合找矿预测

    栾卓然唐力军许立风安跃辉...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赤瓦屋岩体进一步寻找有利找矿焦点,突破现在赤瓦屋岩体矿体较薄和氧化较高等瓶颈,文章采用高精度线性构造解译和植被覆盖区蚀变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研究,结合地、物、化、遥综合分析与研判.综合遥感综合找矿方法提出 2 处有利找矿靶区——位于赤瓦屋岩体核心区西部边缘和西北部,为进一步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太行山北段赤瓦屋铜矿遥感综合找矿蚀变异常提取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甲龙类一新种——程氏天镇龙

    庞其清李志广郭震
    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述了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北部和山西省天镇县南部交界处康代梁山(海拔 1 262 m)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二段中甲龙类的一新标本.新标本头骨低平,头骨顶面覆盖不规则膜质瘤状突,枕骨圆凸,略微超出顶面,后侧鳞角状突短小,与枕面平齐,向上方 45°倾斜延伸.新标本头骨的这些特征,明显地不同于中国新疆中侏罗世的天池龙 Tianchisaurus、蒙古早白垩世的沙漠龙 Shamosaurus、北美晚侏罗世的甲龙Ankylosaurus和晚白垩世的真板头龙Euoplocephalus 及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的绘龙Pinacosaurus.同时,头骨的外形,顶面膜质骨瘤状突的排列,两侧后方的鳞角状突与枕面(横轴)伸展的方向和角度等特征,也明显不同于蒙古晚白垩世的美艳龙Saichania、兰尾龙Talarurus,中国内蒙古晚白垩世的脑龙Tarchia和山西省天镇县武家山同层位的山西龙 Shanxia.新种头骨的相关特征,与同一产地和层位中的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很为一致,故而归之于该属中,与同一产地和层位中的杨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youngi很为相近,但新标本头骨顶面膜质骨瘤状突较多,略小而低平,更不规则,枕面略向上方倾斜,基枕骨圆凸,下缘宽圆,枕骨孔大而圆,眶孔较大,呈斜长圆形,周边膜质骨环低平,翼骨与锄骨近于垂直,锄骨细长,尾椎较粗壮等方面与杨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youngi 均有较明显的不同,故确定应为一新种程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chengi sp.nov..该种的新发现,不仅为我国甲龙化石的研究提供和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新资料,且对探讨白垩纪晚期甲龙的分类、演化、迁徙,恐龙动物群的相互关系及动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甲龙类程氏天镇龙(新种)晚白垩世山西省天镇县

    沧州地面沉降区黏性土次固结系数的试验研究

    李晨齐剑峰解勇杰郭海朋...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黏性土层次固结变形是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次固结系数是次固结变形的重要参数.通过获取不同深度的黏性土原状土样和制备的重塑土样,开展次固结试验,分析了黏性土的e-lg(t)曲线和固结压力、时间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进而建立反映次固结系数时间效应的关系式.结果表明:次固结阶段的孔隙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非线性变化,当固结压力大于和小于先期固结压力时,曲线分别呈现上凸、上凹形态;次固结系数受固结压力和时间影响,发现当超固结比大于 1 和超固结比小于等于 1 时,次固结系数分别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增大;建立了当超固结比大于 1 时次固结系数的经验公式,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可为沧州地区次固结变形的计算提供依据.

    地面沉降区黏性土次固结系数固结时间效应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自重黄土湿陷性预测模型研究

    李国华周爱红曹聪袁颖...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确地利用物理力学性指标预测黄土的自重湿陷性系数,以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中部产业整合区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研究区 13 项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自重湿陷系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相关性验证从而筛选出主要影响指标,以此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自重黄土湿陷性主要影响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孔隙比、干密度、天然密度、饱和度、含水率、液性指数和取样深度;通过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比,其模型准确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极致梯度提升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梯度提升树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极致梯度提升模型真实有效性为 83.24%,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对黄土湿陷性研究及相关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自重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理探测器交叉验证

    基于数据处理与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

    孙晓东韩宁博袁颖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石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地地质灾害,对其危险性进行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 37 组泥石流样本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GRA)技术筛选并排除了对泥石流危险性影响不大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 8 个核心指标,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核心指标进行降维,提取主成分,将综合指标代入Elman神经网络,对泥石流危险性等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GRA-PCA-Elman模型准确率可达 90.91%,并具备出色的泛化能力,适用于泥石流危险性预测;GRA可以去除对泥石流危险性作用相对较小的评价指标;PCA能够有效消除指标之间的关联信息,提高模型预测准确率.

    泥石流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Elman神经网络危险性预测

    湿地旅游地碳源/汇测度及其均衡性研究——以白洋淀湿地为例

    屈秋实张匡世陈安国孙艳芝...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动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遥感数据,较细化地估算了白洋淀湿地旅游区的碳源与碳汇情况,并核算其碳平衡.碳排放中,旅游住宿碳排放和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最大,占总碳排放的 36.03%和 35.79%.碳汇方面,白洋淀生态系统土壤碳汇能力大于植被碳汇能力大于水体碳汇能力.整体来看,白洋淀湿地旅游碳均衡呈现净碳汇状态,但游客人均碳排放高于一般水平,表明其减排潜力较大.

    碳汇碳排放湿地旅游地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