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洛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洛学院学报
商洛学院学报

陈永庄

双月刊

1674-0033

slsf@chinajournal.net.cn

0914-2329410

726000

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商洛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省内外有一定声誉,特别是在专科学校学报中具有一定优势。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贾平凹文学创作与商州经验的交融

    景淑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州经验为贾平凹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孕育了他的文思情趣,铸就了作品独特的审美特质.贾平凹的文学叙事与商州经验紧密相连,他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乡土文化符号,是商州叙事的重要基础和表现.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贾平凹表达乡音、寄托情感的集合体,更是读者了解商州文化符号的有效载体.熟悉商州文化的读者,在鉴赏贾平凹文学作品时会带入自己的乡土经历和情感,与作品中的描述"对号入座",进而与作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并在深层角度进行精神的交流和对话.对于陌生的读者来说,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他们深入了解商州历史演变、人文风貌及日常生活信息的重要窗口,更是他们重构其自身知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媒介.

    贾平凹文学创作商州经验《访谈》

    《河山传》的世情叙事

    韩宇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河山传》的写作继承与拓展了传统世情小说的叙事领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贾平凹承袭了世情小说对人物细致的描摹,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小人物形象,作者抓住时代特征讲述了四十多年间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借此传达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在对农村与城市不同地域的世态风俗与社会人性的描述上他承继了世情小说对于社会众生相的刻画,加注了改革开放后四十年来的社会背景.在叙事语言上,作者将方言俚语与具有古典意蕴的话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商州方言的陌生化与古典文学的典雅化夹杂,体现了新世情小说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河山传》新世情小说小人物

    论《秦腔》中的文学景观及其转化

    靳转玉费团结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地理学中的文学景观概念提供了文学解读的新视角.贾平凹对故乡棣花镇的书写,使其实现了从实体景观向虚拟景观清风街的转换.《秦腔》产生的影响又使虚拟景观清风街复现于现实,成为旅游景点.现实景观与文学景观的良性互动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彰显了文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秦腔》贾平凹文学景观棣花镇清风街现实景观

    从中古音看陕西山阳中原官话方言韵母的演变

    赵萍君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省山阳县中原官话方言韵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韵母演变规律.认为其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分化、消变和鼻化的现象,反映了古今韵母由繁到简、合流归并的规律,符合汉语语音发展的趋势.

    山阳方言中原官话韵母演变中古音

    郑敏对百年新诗反思的三重维度

    李文彬许永宁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0 年代,郑敏在对五四新诗运动的反思中提出新诗应向古典"传统"学习而引起学界争议.郑敏提倡学习古典"传统"以达成对百年新诗的反思与总结,这既内在于世纪末思潮与新诗的自身发展,同样也是新诗阶段性自我反思这一传统的体现.郑敏的新诗省思以新诗本体为核心,可从新诗的美学评价、新诗语言哲学探寻及新诗史反思三条路径切入.郑敏立足诗歌本身而力图越出任何诗歌外部的评价话语,以打通古今中西的气度强调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美的艺术.郑敏受语言哲学启发思考一体化认识"文言—白话"的可能性,她认为作为新诗语言的白话应在作为民族无意识的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浸润中趋于成熟.郑敏在对古今诗歌史的总结与反思中,强调在一种具备"历史感"的新诗史研究与新诗写作中,开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互动以走出新诗的独立发展之路.

    郑敏传统静观诗学哲学思维历史感

    解构与回环:残雪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曹曲
    39-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雪小说以其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不可忽视的存在.残雪通过去中心化的叙事手法,以文本意义的零散与矛盾性,挑战了传统叙事的逻辑和秩序;通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图绘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的生存困境,并表达出对人的存在的深刻悲悯.残雪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不断建构与重构自己的文学世界,形成了独特的"圆的重复"叙事模式,通过出走与回归的循环建构了新的叙事范式,在当代文学中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残雪解构主义播撒消解圆的重复

    《零K》中的后人类生命政治:从"向死而生"到"不死之死"

    王瑜镜张春燕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德里罗的科幻小说《零K》展现了影像技术、生物技术和合成技术铰接下的后人类生命政治图景.在"人体冷冻项目"中,生命被敲零打碎,成为多重现代技术重构的对象.其中,影像技术着力于矫正记忆,屏幕中的虚拟影像入侵人类大脑,将记忆褫夺为数字的阵地.生物技术消费身体,生命被降格为商业王国内用于"生产消费、售卖购买"的物性生命.合成技术更是直接打造出一个死亡剧场:被历史放逐的生命主体以死神之语言说"他者"之死,致使人类陷入"不死之死"的拓扑境遇.作者德里罗借小说中的"人体冷冻项目"表明自己对永生论调的消极看法和"向死而生"的生命自然终结论立场.

    《零K》影像技术生物技术合成技术后人类生命政治

    论生态主义向个人行动伦理的落实——生生之美的伦理旨归及其现实意义

    杨倩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生态主义思想的同时,着力于对中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生态主义思想予以挖掘,"天人合一""生生之美"被学界大力标举.然而,缘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生态主义思想大多局限在知识、理论层面,尚未真正落实、贯穿到个人行动中,其现实效用微弱.解决生态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将生态思想向伦理个体落实,抑制"自我中心主义""物化"等倾向,使人从伦理行动层面真正实现与天地自然的一体.其中,从《易传》而来的"生生"哲学,蕴藏着生态思想向伦理个人落实的希望.

    生态主义天人合一生生之美人类中心主义个人行动伦理

    "文翁化蜀"的教育措施及影响

    黄彦震李思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景帝后期,文翁担任蜀郡太守,见当地民风落后,就制定出一套培养人才的计划,其一是选派有才之士赴长安向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其二是在该地修建学校.他的这套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有效的实行,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下令让全国都向文翁学习,从此处可以看出文翁的成绩显著.文翁石室是第一所地方郡学,文翁石室是中国历史上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地方政府十分看重石室的办学与教学情况,文翁石室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实际锻炼.择优录取的原则展现了教育公平的方针.

    "文翁化蜀"文翁石室地方官学

    钱穆的体育人生及其体育教学观

    宋红宝卢庆辉
    65-7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穆既是声名显著的国学大师,又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除在学术思想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外,他的教育理念越益受到重视,其体育教学观同样值得关注.钱穆不同时期的体育活动,无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当时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真实写照.他早年参加的体操课程,深受军国民教育的影响;实践体操课程的生活化,既受西方自然主义的影响,又有自己立足实际的愿景;把体育当成"游艺"更是其对生活、学问的感悟,蕴含着其追求身心合一、道艺合一的深意.

    钱穆军国民体育自然主义体育游艺化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