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兽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王德华

季刊

1000-1050

slxb@nwipb.ac.cn

0971-6143617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兽类学报/Journal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报道野生哺乳运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信息的学术性刊物。创刊25年来,在推动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向国内外报道和介绍我国兽类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报道像大熊猫、海南坡鹿、白鳍豚、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殖,以及鼠类等有害运动的防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研究论文。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了一个平台作用,发表了多篇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物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进展

    章誉兴吴宏于黎
    627-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动物物种形成自然选择生殖隔离遗传机制

    群体基因组分析揭示短耳犬蝠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

    王菲赵华斌
    64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耳犬蝠(Cynopterus brachyotis)是栖息在城市的典型蝙蝠物种.已发表的研究表明,短耳犬蝠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与快速城市化紧密相关,但该物种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仍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短耳犬蝠历史样本(1931年)和当代样本(2011-2012年)的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位点突变频率、基于群体遗传分化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基于单倍型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和受选择基因座检测方法,探究了快速城市化对短耳犬蝠的影响及其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短耳犬蝠历史群体中鉴定到669个受选择基因,基因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嗅觉等通路;在当代群体中鉴定到2013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除了参与视觉和嗅觉相关通路外,还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通路中发挥作用.该结果提示,快速城市化可能影响短耳犬蝠的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短耳犬蝠可能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功能方面发生了适应性演化.

    短耳犬蝠城市化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轲刘炎林李晟
    652-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亚猞猁(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 ×104km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欧亚猞猁大型食肉动物物种分布图适宜栖息地物种分布模型红外相机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蒙秉顺黄小龙谢波王维熙...
    664-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柄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 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 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 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适宜栖息地MaxEnt模型有蹄类动物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斯煌凯金祖祥张克处周飞...
    676-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 × 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 900~4 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 500~3 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柄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猕猴栖息地选择川西高原人为干扰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刘丽娜袁帅李鑫付和平...
    689-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荒漠啮齿动物同域共存摄食行为红外相机

    两代学人的不懈求索 二十余位专家的智慧结晶——贺《四川兽类志》正式出版

    吴毅魏辅文
    701页

    长爪鼩鼱和细鼩鼱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梅秀峰蔡赫韩美凤赵鑫旭...
    702-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长爪鼩鼱(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 11个样本和细鼩鼱 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b基因序列进行整合分析.两个物种不同地理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化格局:长爪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地理分布无相关性;细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国东北的样本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俄罗斯的样本和日本北海道的样本聚为一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性检验支持长爪鼩鼱在近期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而细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急剧扩张.上述结果支持长爪鼩鼯无亚种分化,细鼩鼱可能包含两个地理亚种,分别对应我国东北的地理种群以及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南部到滨海边疆区,包括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的地理种群.

    鼩鼱属分子系统地理学亚种分化

    高温暴露对黑线仓鼠能量代谢和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张锐涵罗丹罗欣欣胡陈晓...
    710-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等生活史特征.代谢率和组织线粒体呼吸率与自由基水平有关,是影响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高温环境下能量代谢、主要代谢活性器官组织呼吸率、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室温(21 ℃)和暖温(32.5 ℃)驯化4周的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分别进行急性高温暴露(37 ℃)48 h,分别测定摄入能、代谢率,以及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率,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ucp)表达,蛋白羰基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使摄入能、消化能、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降低.暖温驯化后BAT、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分别降低了 84.2%、50.0%和56.6%,急性高温暴露后肝脏COX活性降低了 23.3%,但BAT和肌肉COX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21℃组黑线仓鼠在急性高温暴露后BAT中ucp1表达下调89.5%、肝脏ucp2下调76.2%、肌肉ucp3下调58.8%,而32.5℃组在急性高温暴露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而未影响肝脏和脑MDA水平;使肾脏蛋白羰基水平显著升高,但对其他组织影响不显著.急性高温暴露对各组织MDA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肝脏和心脏蛋白羰基水平.暖温驯化使肝脏和肌肉SOD活性显著降低,但未影响心脏、肺脏、肾脏和脑组织SOD活性.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GSH-Px活性显著降低,使肌肉GSH-Px活性显著升高,而对肝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急性高温暴露对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呼吸率的影响与动物生存的环境温度有关,生存的环境温度越低,受高温的影响越大;(2)在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条件下,机体代谢率与线粒体呼吸率降低,但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脑未出现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损伤,与"自由基假说"不一致.

    能量代谢高温暴露代谢率氧化应激解偶联蛋白黑线仓鼠

    林麝不同组织miRNA表达谱

    余苗杰徐忠鲜蒋雪梅王春花...
    723-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药用经济动物,其雄麝分泌的麝香是中成药和香水的重要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miRNAs在动物细胞发育、分化、凋亡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组织中miRNAs选择性表达.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在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运用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6种器官和组织中miRNAs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共表达的miRNAs有1 650个,特异表达的miRNAs分别有86个、54个、44个、68个、83个和50个(P<0.01),共表达的miRNAs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麝心脏中部分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其他5种器官和组织中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KEGG分析表明:林麝肝脏特异表达miR-NA 靶基因主要涉及 Wnt 信号通路(ko04310)、cAMP信号通路(ko04024)、ECM 受体相互作用(ko04512)、Notch 信号途径(ko04330)、AMPK信号通路(ko04152)等(P<0.01).随机选择9个miRNAs,利用RT-qPCR验证其在健康和化脓性林麝肝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其中9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

    microRNA表达谱表达分析荧光定量PCR林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