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清代八旗驻防的布局、目的与作用

    潘洪钢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八旗驻防分布格局是在关外惯例的基础上,依战事展开随宜设置,后随战争进程逐步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清代八旗驻防布局与驻防点的统计差异,是由驻防的动态变化及东北与新疆等地驻防的取舍标准不一造成的.康熙至乾隆时期,八旗水师成为战略布局的一个环节.清代八旗驻防的目的是中央王朝通过自己倚信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掌控国家全局.驻防的作用也是全方位的,它与清王朝休戚与共,是王朝盛衰的基石.

    清代八旗驻防布局水师

    清代八旗生员招考问题探析

    李立民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廷为了安顿社会承平时期的八旗子弟,允许他们参加考试获取生员身份,以此鼓励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然而随着满汉关系的变化,八旗生员的名额也屡经增减.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性,清廷在考试流程和投考资格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并针对考试流弊,不断调整政策,完善录考程序.优异的八旗生员,进而成为八旗贡监生,通过在国子监的深造步入仕途,成为清代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

    八旗生员八旗童试八旗贡监生科举考试

    唐建中年间岭南"撙节送上都"银铤考释

    李锦绣张慧芬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民银行所藏"唐代岭南观察使建中四年巡内州及当使撙节送上都"银铤铭文的关键词"撙节",即节俭支费之意,与"方圆"分别代表节流与开源两种理财方式.此银铤铭文中的"巡内州""当使"及"送上都"涉及唐后期的两税三分制,岭南将撙节银送上都,体现了两税法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政治关系.这笏银铤的进献者是岭南节度、观察使元琇.建中时期德宗与藩镇频繁战争,国家财政难支,岭南献撙节银是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兴元元年,元琇升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应与其撙节进银之功有很大关系.

    撙节岭南银铤两税三分制唐后期

    金代皇家仪仗初探

    李玉君于思瑶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朝通过战争掠夺和机构修造建立起本朝皇家仪仗体系,包含了车舆、伞扇、旗帜、鼓吹和兵器等诸多种类.与此同时,金朝设置了有关仪仗保存、管理和使用的职官机构,既涉及殿前都点检司和宣徽院等机构,也涉及内廷宫官系统.金代皇家仪仗具有昭示统治阶级威仪的作用,同时还蕴含着与金朝政治生态变化相关的辅政以及宣示正统的内涵.可以说,金代皇家仪仗是金朝明制度、建礼制的标志之一,也是宋辽金时期北朝政权典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金代皇家仪仗职官文化交融

    破茧、探索与拓宽——我的墨学研究之路

    杨武金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中原教授带领我走上了墨学研究的道路.首先是研究《墨经》中的逻辑问题和讨论如何开展墨家逻辑的研究.然后,将墨家逻辑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特别是将墨家逻辑的探索扩展到对整个墨学的研究.这其中,除了前辈学者引路和自己主观努力之外,各种机缘巧合和学界同仁的学术交流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墨学墨家逻辑墨经研究

    墨子的"天志""非命"——兼与儒家"天命"之比较

    王凯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由"天志"之天,到"天志"之道,再到"非命"之"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墨子对天人关系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但又有新的阐释,他把"天命""天赋"与"人事"相联系,找到一条"尽心,知性"的通达天理之路.墨子的"非命"和孟子的"天命",都强调了人的后天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对他们之前天命观的改造和发挥,对于突破以往天命观的局限和束缚具有深远意义.

    墨子天志非命天命

    佛化生日:诗词创作及其佛教文学史意义

    李小荣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的民俗佛教,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与古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事象之一是佛化生日,它主要指以佛事活动来庆贺的生日(包括冥寿).就古典诗词创作而言,大致可分成两个时段:一是南北朝至唐五代,二是宋元明清.前者庆贺对象多聚焦于帝王重臣,后者则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并形成了经久不衰的三大人伦道德主题,即人臣之忠、家人之爱、师友之信.而该类作品在佛教文学史上的突出意义,重点体现在两个层面:从生死观言,虽以佛教为中心,却可兼容儒、道;从题材言,则极大地拓展了女性佛教生活和信仰的深度与广度.

    佛化生日诗词创作民俗佛教佛教文学史意义

    木陈道忞"梦禅"思想及其诗文创作

    曹磊丁岚岚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丛林谈梦论梦之风盛行一时,学界对此虽多有探讨,但少有提及木陈道忞.其实道忞对梦有大量阐发、多重论述,他主张彻底超越梦与觉的二元对立,直接体契最根本的真如本性,从而把梦回归到禅宗的终极解脱问题,形成了借梦谈禅、以梦悟禅的"梦禅"之法,这是其梦论有别于晚明其他僧人的最独特之处."梦禅"思想也被道忞化入诗文创作,他常在作品中呈现幻灭无常的虚无感和参透世事的冷峻感,同时以"月""云"意象和梦中得句来展现彻悟身心时洒脱自如的诗境.道忞的"梦禅"理论把梦与禅修相结合,并借助文学创作来传达对梦的独特体悟,构筑了诗禅相通、文心禅心交融互摄的审美范式,体现出自觉的创作意识和融通三教的思想本质,这在晚明是很突出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木陈道忞梦觉"梦禅"诗文创作

    论翻案诗的发展与"翻案法"的形成

    王小天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案"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至唐代已有较多翻案诗歌的创作,为宋诗翻案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禅宗亦有"翻案法",其虽祖慧能,然慧能的翻案亦源自对传统佛经语言的模仿.宋人在继承前代翻案诗歌传统的同时,又援引禅宗语言和思想进入诗学,凝练出独特的诗家"翻案法",将翻案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翻案禅宗"翻案法"诗论

    自我与责任:论门罗小说中母亲的牺牲、挣扎与成长

    黄芙蓉李杰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地区掀起了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旨在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对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丽丝·门罗的多篇小说描写了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母亲的身份建构问题,因当时仍处于加拿大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成为母亲的女性既面对社会伦理的责任要求,又受到解放女性的社会思潮影响,在自我与责任之间徘徊、挣扎.其小说深刻地触及了关于母亲社会角色的定义,揭示了在家庭观、婚姻观变迁时期母亲意识的成长历程,探析了女性自我追寻的深层内涵,激发了女性改变现实的思考和行动.

    艾丽丝·门罗母亲角色牺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