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微公益组织志愿失灵及行为匡正

    王鹏王秋芳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微公益以其大众化、常态化、便捷化的特点已经成为公益领域和社会治理的新兴力量.受组织认同的"精神缺失"、组织制度的"职能缺位"、组织管理的"过程低效"、组织环境的"容量不足"等因素影响,青年微公益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组织决策的"专断与迷茫"、组织受众的"选择性偏好"、组织资源的"匮乏性供给"、组织运行的"非专业支持"等"志愿失灵"表现,应通过重塑组织架构、再造组织流程、增强组织支持、培育组织文化等路径匡正微公益志愿组织行为.

    微公益组织志愿失灵行为匡正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背景下乡村治理多元规范体系的优化策略

    宋智萃张晓彤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重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我国对乡村治理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把握.纵观我国乡村治理发展路径,面对乡村治理的复杂化与现代化发展趋势,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背景下,乡村治理应顺应时代变革,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范内容,明确主体权责,促进适用协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目标.

    乡村治理多元规范治理理论合作共治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探究——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

    丁凯牛小侠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和组织等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章基于吉林师范大学扶农助农的实践,从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必要性、需破解的难题以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高校的责任与担当,倡导高校发挥人才、技术及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新时代高校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新时代推进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的依据、内涵和路径

    单永新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党的宝贵经验和制胜法宝.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赋予理论武装丰富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理论武装的全新内涵,增强理论宣讲说服力、提升理论传播感染力、提高理论学习吸引力、加强理论武装引领力,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

    新时代理论武装路径研究走深走实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刍议

    杨卫东刘佳南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四年的全民族抗战过程中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也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针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二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作用方面又有相互补充性,从而决定了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皆为可行.从教学内容、内涵及效果等处着眼,通过采取补充历史细节、把握精神实质、多策并用教学设计等策略,将大大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东北抗联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神谱系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内涵、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邱丹丹韩千树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素来重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调查研究思想.毛泽东一生致力于调查研究,提出的"人民至上""解剖'麻雀'"等工作方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发扬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坚持实事求是、躬身亲行、走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分析阐释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内涵、方法,对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中国共产党

    文道合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与品德融合教育的理路及方式

    李佳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语文课程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具有母语教学、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的语文教育充分凸显出其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必要与可能.语文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恰当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春风化雨式的品德教育.针对当前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重文轻道"现象,应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实现"文道合一",即立足第一课堂,获取语文知识,形成价值判断;拓展第二课堂,进行道德实践;关注第三课堂,形成人文素养.三种方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双重提升.

    语文教育德育教育融合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