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饲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饲料研究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饲料研究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李寰旭

月刊

1002-2813

bianjubu@feedresearch.com.cn

010-83556078

100069

北京右安门外东滨河路4号

饲料研究/Journal Feed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创刊最早的饲料专业期刊,杂志汇集传播国内外饲料研究信息,介绍国内饲料研究的新成果和饲料工作的经验,以及饲料行业新动态,普及饲料知识,宣传国家相关饲料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促进饲料工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为科研、教学和生产提供全面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多酚对马岗鹅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敖娜王育川梁玉文罗采欣...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茶多酚对马岗鹅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40只马岗鹅公鹅(28日龄)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L组)、500(M组)和1 000 mg/kg(H组)茶多酚,试验期为6 w。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M组和H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脂蛋白脂酶(LPL)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M组、H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A)、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细胞色素P450 2K1(CYP450 2K1)、细胞色素P450 2C19(CYP450 2C19)和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1(ELOVL1)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H组长链脂肪酸辅酶A连接酶(ACSBG2)mRNA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M组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H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茶多酚可以改善马岗鹅肝脏脂质代谢水平和抗氧化功能,茶多酚添加剂量为1 000 mg/kg效果最佳。

    茶多酚马岗鹅肝脏组织脂质代谢抗氧化能力

    蒲公英酚酸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

    李赵嘉孟然冯薇王秀萍...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蒲公英酚酸(TPA)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的影响。选取150只20周龄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DZ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TPA0。5%组和TPA1。0%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和1。0%的TPA。预试期3 d,正式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TPA1。0%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1。0%组料蛋比显著低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蛋黄比色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DZ组(P<0。05),TPA1。0%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低于DZ组和TPA0。5%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DZ组(P<0。05)。TPA1。0%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显著高于DZ组(P<0。05),TPA0。5%组和TPA1。0%组肠壁厚度显著高于DZ组(P<0。05)。研究表明,在蛋鸡饲粮中添加TPA可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鸡蛋品质、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结构等,添加水平为1。0%时效果最好。

    蒲公英酚酸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炎症因子肠道结构

    复合益生菌对老龄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刘昌林薛夫光楚文伦罗嘉慧...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对产蛋后期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以期为复合益生菌在蛋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试验选取500日龄海兰褐蛋鸡1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75%的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期120 d(分为两期,每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可显著降低第二阶段的蛋畸形率(P<0。05),显著提高蛋壳强度(P<0。05),延缓卵巢衰退,显著降低蛋鸡腹部脂肪沉积(P<0。05),并显著提高空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隐比(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通过减少产蛋后期蛋鸡腹部脂肪沉积,延缓卵巢的衰退,进而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

    复合益生菌制剂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肪代谢

    陆基圆池模式下脆肉罗非鱼和普通罗非鱼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质构比较分析

    谢宇翔郁二蒙江林源梁军能...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陆基圆池养殖模式下脆肉罗非鱼和普通罗非鱼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和肌肉质构的差异。选取6 000尾体重(401。62±1。42)g的罗非鱼,设置普通罗非鱼组和脆肉罗非鱼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尾,分别投喂普通饲料和脆化饲料。预试期2 w,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普通罗非鱼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脆肉罗非鱼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普通罗非鱼组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脆肉罗非鱼组(P<0。05)。脆肉罗非鱼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普通罗非鱼组(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脆肉罗非鱼组硬度、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和剪切力均显著增加(P<0。05),内聚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脆性明显提升。研究表明,在陆基圆池条件下,与普通罗非鱼相比,脆肉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但肌肉脆性得到明显提升。

    脆肉罗非鱼陆基圆池生长性能肌肉质构

    不同开口饵料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苏超凡张世勇段永强刘洪岩...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6 000尾体重(0。03±0。01)g、体长(1。47±0。09)cm的健康斑点叉尾鮰,随机分成4组,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轮虫、水蚯蚓和卤虫,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试验期31 d,开口阶段10 d,转食阶段21 d。结果显示,开口阶段,配合饲料组鱼苗体长最长,体重显著高于水蚯蚓组和卤虫组(P<0。05),特定生长率为15。40%/d,增重率达366。67%,鱼苗体内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最高(P<0。05)。转食阶段,配合饲料组鱼苗的体长和体重仍保持优势,从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角度来看,水蚯蚓组和卤虫组鱼苗生长增快,水蚯蚓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轮虫组(P<0。05)。两阶段各试验组斑点叉尾鮰鱼苗的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配合饲料是斑点叉尾鮰鱼苗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斑点叉尾鮰开口饵料生长性能营养组成消化酶

    杜仲叶提取物对育成期雌性水貂营养消化率、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

    郭肖兰陈德武常忠娟张婷...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的杜仲叶提取物对育成期雌性水貂养分表观消化率、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只体重相近、身体健康的育成期(60±5日龄)雌性短毛黑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Ⅰ组(对照组)、Ⅱ组、Ⅲ组、Ⅳ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添加0、3、5、7 g/(只·d)杜仲叶提取物。预试期5 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各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Ⅳ组粗蛋白、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和Ⅳ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适量的杜仲叶提取物能够改善水貂机体抗氧化能力,结合生产实际,育成期雌性水貂饲粮中杜仲叶提取物适宜添加量为3 g/(只·d)。

    水貂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

    黄芪多糖和补中益气散对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张亚倩谭贻鸿郭上朝蒋海龙...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和补中益气散对乌苏里貉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3月龄健康乌苏里貉5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A组(0。3%金霉素)、B组(0。1%黄芪多糖)、C组(0。5%补中益气散)、D组(1。0%补中益气散),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乌苏里貉。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150 d。结果显示,试验期末,B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和D组(P<0。01),料重比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组和D组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D组(P<0。05),B组的MDA含量全期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5)。研究表明,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黄芪多糖或0。5%和1。0%的补中益气散可以有效改善乌苏里貉生长性能,提高其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乌苏里貉黄芪多糖补中益气散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

    密胡杨水浸液对两种禾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刘小珍陈胜户萌菲龙凤...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密胡杨水浸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以及对叶绿素含量、干重、鲜重、株高的影响。以密胡杨为供体材料,以布顿大麦和鸭茅为受体材料,采用水提法制备密胡杨根、茎、叶水浸液(0。020、0。035、0。050 g/mL),以无菌蒸馏水为对照(CK)。结果显示:密胡杨水浸液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密胡杨水浸液显著抑制这两种禾草的发芽率、生物量(干重、鲜重)、株高以及叶绿素含量(P<0。05),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加,其对受体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和胚芽长抑制作用加强。研究表明,密胡杨水浸液对鸭茅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而对含内生真菌的布顿大麦最弱。因此,含内生真菌的布顿大麦更适合于生长在密胡杨林周围。

    密胡杨水浸液化感作用种子萌发

    不同生长阶段弗荷F1牛与荷斯坦牛冷适应性、免疫功能的比较

    乔彦杰李红欢叶翠芳李广...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生长时期弗荷F1牛与荷斯坦牛的冷适应性和免疫功能。试验采用品种分组设计,选取30头弗荷F1牛和30头荷斯坦牛。冷应激试验在1月20日—2月20日进行,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在冷应激条件下,弗荷F1牛在产奶中期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在犊牛、育成、青年、干奶期的白细胞介素-3(IL-3)水平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在育成、产奶期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荷斯坦牛(P<0。05),在育成期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弗荷F1牛在各时期的补体C3含量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在育成、青年、干奶期的补体C4含量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在犊牛期的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研究表明,在冷应激条件下,弗荷F1牛比荷斯坦牛具有更强的免疫性能和耐寒抗病能力,更加适应寒冷环境。

    弗荷F1牛荷斯坦牛冷应激免疫机能

    转atpA、atpB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

    李嘉欣谷丽丽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探究转ATP合酶A亚基基因(atpA)、ATP合酶B亚基基因(atpB)拟南芥在逆境(干旱、盐胁迫、冷胁迫)下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及能量代谢响应。采用酶标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腺苷三磷酸酶(ATPase)、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系统评估了不同PEG-6000浓度(0、15%、20%、25%、30%)、盐浓度(0、100、200、250、300 mmol/L)及冷胁迫(4℃)下转atpA、atpB基因拟南芥的生理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冷胁迫时间的增加,转atpA基因拟南芥AT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atpB基因拟南芥ATP含量先降低后保持平稳。在200、250 mmol/L NaCl胁迫下,胁迫3 h转atpA基因拟南芥的ATP含量均最高,在250、300 mmol/L NaCl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转atpB基因拟南芥ATPase的活性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15%、20%、25%PEG-6000胁迫下,转atpA基因拟南芥的ATPase活性在3~12 h逐渐下降,12 h后逐渐上升。研究表明,转atpA、atpB基因拟南芥在逆境下的生理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基因改造后的特定功能及逆境适应机制有关,可为转基因作物的抗逆性改良提供参考。

    紫花苜蓿转atpA基因拟南芥转atpB基因拟南芥生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