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与机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与机械
长沙理工大学
食品与机械

长沙理工大学

黄寿恩

双月刊

1003-5788

foodmm@vip.sina.com

0731-85258200

410077

长沙市赤岭路9号

食品与机械/Journal Food & Machin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品与机械》杂志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旨在指导行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指引投资方向,引导产品开发,设有权威论坛、科研开发、市场分析、提取与活性、安全与检测、生产应用、机械与设计、包装与设计、个案分析、专论与综述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芜菁酸性多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古丽米拉·卡德尔阿曼妮萨·麦提如则李明珠康金森...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芜菁酸性多糖一组分(BRAP-1)对非小细胞肺癌H226细胞荷瘤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0。1 mL/10 g)、阳性药物顺铂组[3 mg/(kg·2 d)]、BRAP-1 低剂量组[50 mg/(kg·d)]、BRAP-1 中剂量组[100 mg/(kg·d)]和 BRAP-1 高剂量组[200 mg/(kg·d)]。试验期间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脏器指数;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法(q-PCR)、免疫印迹试验检测IL-18、IL-1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BRAP-1低、中剂量组抑瘤效果明显(P<0。05),阳性组和BRAP-1高剂量组抑瘤率效果显著(P<0。01);模型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阳性组和BRAP-1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IL-18、TNF-a在阳性组中明显降低(P<0。05),BRAP-1各剂量组中显著增加(P<0。01);q-PCR、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IL-1β随给药剂量增加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而IL-18、MLKL、RIP1、RIP3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BRAP-1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因子水平,上调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MLKL、RIP1、RIP3抑制。肺鳞癌H226细胞体内生长。

    芜菁多糖非小细胞肺癌H226细胞荷瘤小鼠

    黄皮不同部位多糖的结构特性及体外降血糖活性

    何俊叶刘成于宠洋孙朋朋...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黄皮抗氧化产品和防治糖尿病的药物。方法:从化学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外观形态、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α-淀粉酶抑制率等方面分析黄皮果肉多糖(CWP-F)、果皮多糖(CWP-P)和种子多糖(CWP-S)的结构特性,以及体外抗氧化和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CWP-F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主要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WP-P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CWP-S主要由葡萄糖组成。3种多糖的红外光谱都有羧酸结构特征吸收峰;电镜显示其表面结构蓬松。CWP-P有最强的抗氧化能力,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均高于CWP-F和CWP-S的。CWP-P有最强的降血糖能力,CWP-F的次之,而CWP-S无降血糖能力。结论:CWP-F、CWP-P和CWP-S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其中CWP-P具有最好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能力。

    黄皮多糖结构特性抗氧化降血糖

    赶黄草活性成分提取及不同部位成分分布对比

    向卓亚朱柏雨朱永清夏陈...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赶黄草活性成分提取溶剂,比较赶黄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合理开发赶黄草。方法:测定赶黄草中总多酚、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随着溶剂浓度的增加,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草中主要的7种酚类化合物(儿茶素、芦丁、乔松素葡萄糖苷、槲皮素、山奈酚、乔松素和赶黄草苷A)含量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铁离子还原能力均以80%乙醇提取物的最高。赶黄草不同部位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呈现为花>叶>茎,且花和茎中的含量及活性随提取时间的延长均显著降低,而叶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相对稳定。此外,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儿茶素、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阿福豆苷、乔松素葡萄糖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80%乙醇提取赶黄草中活性成分效果最好,其活性成分含量高且活性稳定。

    赶黄草溶剂部位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组分差异分析结合智能感官对本草栽培银耳风味特征的分析

    陈万超吴迪肖敏生姚淑先...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本草栽培银耳的风味特征。方法:以本草基质栽培的白色银耳(本草银耳)为研究对象,常规栽培基质黄色银耳和白色银耳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其风味组成差异,并结合智能感官技术对本草银耳风味特征进行解析。结果:本草银耳从鲜、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滋味活度值和等鲜浓度值,电子舌等多维度评价显示,其鲜味强度均低于黄色银耳和白色银耳。HS-SPME-GC-MS分析结果显示,本草银耳鉴定得到82种挥发性物质,高于白色银耳(71种)和黄色银耳(49种),以酯类为主,占比16。9%~22。4%,呈现浓郁的花草芳香,同时鉴定得到26种银耳特征香气成分,9种白色银耳特有成分和4种本草银耳特有成分;香气物质含量方面,本草银耳亦占据优势。结论:本草银耳鲜味淡香气浓,可开发调制饮品,而黄色银耳更适合作为菜肴。

    银耳本草银耳风味电子舌电子鼻

    几种黑豆成分、体外抗氧化及酶抑制作用对比

    党玉婷张彦井波鑫苏晓萌...
    181-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挑选黑豆药用与食用的适宜品种。方法:测定了 9种黑豆的总酚酸、总黄酮、缩合单宁、总花色苷、总多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并对黑豆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α-淀粉酶、胰脂肪酶、乙酰胆碱酯酶、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结果:总酚酸、总黄酮、缩合单宁、总花色苷含量为马料豆>小黑豆>黑豆;总多糖含量为小黑豆>黑豆>马料豆;总蛋白含量为马料豆>黑豆>小黑豆;抗氧化活性为马料豆>小黑豆>黑豆。体外试验发现,小黑豆与黑豆对多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强度各不相同。结论:不同品种黑豆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功能存在差异。黑豆更适合食用,马料豆和小黑豆药用价值更高。

    黑豆活性成分抗氧化作用酶抑制作用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其相关功能的影响

    郑万财党斌张迹罗巧玉...
    18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明确原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进行葡萄籽原花青素处理细胞后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葡萄籽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后主要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过程、免疫系统过程、繁殖调节、生长调节。细胞凋亡的12个关键差异基因与 TNF、p53、MAPK、PI3K-Akt、NF-κB 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TNF信号通路、p53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葡萄籽原花青素转录组测序HepG2细胞基因功能

    紫玉米花色苷辅色配方优化及其对紫玉米品质的影响

    庞文倩于蕊李大婧刘春菊...
    196-20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热加工过程中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配方。方法:以果糖、单宁酸和果胶作为辅色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配方,并以未处理的紫玉米作为对照,对不同处理后紫玉米花色苷组分、色泽、质地、滋味和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最佳辅色配方为果糖质量分数19%、单宁酸质量分数0。07%、果胶质量分数1。9%。与对照组相比,经最佳配方辅色处理后紫玉米中矢车菊-3-O-葡萄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和芍药-3-O-葡萄糖苷含量分别增加了 77。64%,64。82%,54。75%,总花色苷含量增加了 67。98%;色泽L*值、b*值和△E值均下降,a*值增加;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增加,弹性、内聚性降低;苦、涩和涩的回味差异不大,酸、甜、咸、鲜、苦的回味及鲜的回味存在差异;在0。02~0。10 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紫玉米花色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 39%~79%,54%~74%,27%~67%。结论:果糖质量分数19%、单宁酸质量分数0。07%、果胶质量分数1。9%的组合对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效果最佳。

    紫玉米花色苷组分色泽质地滋味抗氧化活性

    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张雨萌徐芳姚雨含李晨阳...
    203-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稳定性研究。方法:以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率、包合产率、包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建立综合评分指标,探究小茴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其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法、薄层色谱(TLC)法、傅立叶红外光谱(IR)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进行表征。最后采用光照、高温、高湿试验考察包合物稳定性。结果:由饱和水溶液法得到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1∶8(mL/g),包合温度40 ℃,包合时间60 min,该条件下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为96。90%,包合产率为93。61%,反式茴香脑含量为6。81%,综合评分为99。68;所得包合物为白色粉末,质地疏松,包合效果较好。经扫描电镜法、薄层色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发现,包合物已经形成。其在光照(4 000 lx)5 d内稳定性良好,高温(60 ℃)下包合物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在相对湿度大于75%时会潮解结块,在光照时间较长,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包合率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最佳包合工艺的包合率、包合产率较高,工艺稳定。贮藏在常温干燥密封的环境下,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较小茴香挥发油稳定性良好。

    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物β-环糊精反式茴香脑制备工艺

    干燥方式对油茶粉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李官丽吴秋月陈锡霞伍淑婕...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适合油茶粉的干燥方式,以便油茶食用和贮藏。方法: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油茶汤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干燥后油茶粉的品质(水分含量、感官评价、色泽)及挥发性物质进行评价。结果:真空冷冻干燥油茶粉感官得分最高(93),含水量最低(3。78%),色泽较优(△E值49。74)。利用SPME-GC-MS技术从3种方式干燥油茶粉中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影响油茶粉风味的有14种。冷冻干燥的特征风味物质(壬醛、癸醛、(Z)-2-癸醛、(Z)-2-壬烯醛、(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呈现青香、油脂香,喷雾干燥和真空干燥的特有香气均为(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癸醛,呈现青香、果香、蜡香。结论:真空冷冻干燥风味品质最佳。

    油茶粉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挥发性风味

    食源性多肽的降血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宝贝张慧刘宇松陈洪彬...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总结了食源性降血压肽的作用机制,包括基于RAAS系统的ACE/Ang Ⅱ/AT1R信号通路和ACE2/Ang(1-7)/MasR信号通路,以及以KNOS系统通路为靶点的 PI3K/Akt/eNOS 信号通路、PPAR-γ/caspase3/MAPK/eNOS信号通路和L型Ca2+通道。此外,还介绍了近年发现的通过抑制 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ECE)活性降低血压等途径。

    降血压肽作用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肽—一氧化氮系统内皮素转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