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区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张爱国

半月刊

1672-4208

pcwpcw@163.com

0531-88934668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东新路9号

社区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办刊宗旨是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社区卫生事业的科学研究,促进社区医学信息的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芪甲苷Ⅳ对去氧神经鞘氨醇导致肾脏细胞损伤的作用

    刘英杨娜娜张雪王爱华...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去氧神经鞘氨醇(doxSA)诱导的肾脏细胞损伤模型,探讨黄芪甲苷Ⅳ(AST)通过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对doxSA造成肾脏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对HK-2细胞进行培养,将培养的细胞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活性后,根据是否加入doxSA和AST随机分为对照(Cont)组、doxSA组、doxSA+AST组、AST组.各组干预给药结束后,用CellTiter-Glo®2.0试剂盒测量肾脏上皮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线粒体活性和形态;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NAD(P)H脱氢酶醌1(NQO1)的mRNA水平;细胞转染测肾脏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用方差分析评估各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62.5μg·mL-1浓度下,doxSA有明显的肾脏细胞损害作用,后续实验使用62.5μg·mL-1的doxSA处理HK-2细胞建立doxSA.Cont组、doxSA 组、doxSA+AST 组和 AST 组的 ATP 含量(百分数)分别为(100.00±2.21)%、(44.06±3.61)%、(64.51± 4.20)%和(100.00±14.21)%,4组不同处理方式的AT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8,P<0.001.线粒体功能及形态检测显示,doxSA对细胞的毒副作用主要来自于线粒体损伤,表现为线粒体活性降低和数目减少.AST干预可以恢复受损线粒体的活性和形态,对线粒体有保护作用.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组相比,doxSA组的热力值更高,说明细胞氧化应激明显;与doxSA组相比,doxSA+AST组的热力值变低,表明AST干预显著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doxSA组肾脏上皮细胞Nrf2下游基因HO-1和NQO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47±0.03和0.34±0.01,较正常Cont组的0.98±0.07和0.96±0.12降低50%以上(P<0.001),AST干预后细胞HO-1和NQO1 mRNA表达值分别为1.37±0.16和1.72±0.12,较doxSA组的0.47±0.03和0.34±0.0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表明AST干预后细胞Nrf2通路被激活.结论 AST增加HO-1、NQO1的表达和线粒体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AST通过Nrf2通路介导的抗氧化途径激活,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黄芪甲苷Ⅳ肾脏氧化应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清微小RNA-214-3p和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可变易位1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价值

    苏瑞变马心超丁福运
    1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微小RNA-214-3p(miR-214-3p)、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可变易位1(PVT1)水平,及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08-01-2022-08-31清丰第一医院诊治的1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6个月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40例,非事件组1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对患者血清中miR-214-3p、LncRNA PVT1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Starbase网址预测miR-214-3p和LncRNA PVT1的靶向关系,并利用Pearson法对患者miR-214-3p和LncRNA PVT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14-3p、LncRNA PVT1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事件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LncRNA PVT1水平为1.56±0.35,高于非事件组的1.04±0.18,t=12.185,P<0.001;miR-214-3p 为 0.74±0.13,低于非事件组的 1.01±0.15,t=10.177,P<0.001;Starbase 网址预测LncRNA PVT1与miR-214-3p间存在结合位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LncRNA PVT1与miR-214-3p水平呈负相关,r=-0.5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357,9 5%CI为1.090~1.690,P=0.006)和 LncRNA PVT 1(OR=3.246,95%CI 为 1.799~5.856,P<0.001)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miR-214-3p(OR=0.458,95%CI为0.294~0.713,P=0.001)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保护因素;LncRNA PVT1和miR-214-3p联合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均优于其各自单独预测,Z值分别为1.759和2.283,P值分别为0.039和0.01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iR-214-3p水平降低,LncRNA PVT1水平升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微小RNA-214-3p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可变易位1短期预后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帕唑帕尼上市后不良事件信号的挖掘与分析

    唐斌胡颖罗明波丁乔...
    194-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帕唑帕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下载2017-03-01-2022-12-31关于帕唑帕尼的报道并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数据挖掘.分别计算ROR、PR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确定有无信号.对有信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采用ROR/PRR值与其标准误进行比较来确定ADR信号强度.结果 使用ROR和PRR公式计算后,2种方法均得到帕唑帕尼的不良反应信号376个,二次筛选并清除考虑肿瘤治疗无效引起的不良反应信号后,最终得到184个完全重合信号.涉及16个系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多的有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疾病及各类检查,在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中,有52.68%(1 653/3 138)发生了转移;不良反应发生频次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死亡、腹泻、高血压、乏力和恶心想吐等,信号较强的主要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中;同时发现了57个未收录于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如眼球突出、低蛋白血症、咯血、食物不耐受和腔静脉血栓形成等.结论 通过ROR和PRR信号检测方法,发现帕唑帕尼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57个新的不良反应信号应引起重视,建议临床用药时考虑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并采取干预措施.

    帕唑帕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信号挖掘

    丁苯酞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临床观察

    赵阳张文君方敬献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不同层面分析丁苯酞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10-01-2020-10-3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06例急性发作期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氢溴酸樟柳碱治疗,观察组予以丁苯酞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脑血流灌注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血流速度(CBF)]、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和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5.47%,差有统计学意义,x2=4.283,P=0.039.治疗12周后,观察组 MMSE 评分为(27.49±2.25)分,高于对照组的(24.86±3.04)分,F=6.325,P<0.001;MOCA 评分为(27.86± 1.93)分,高于对照组的(25.42±2.38)分,F=5.928,P<0.001.治疗12周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为(6.72±1.03)mPa·s,低于对照组的(8.04±1.39)mPa·s,F=9.247,P<0.001;高切黏度为(3.09±0.64)mPa·s,低于对照组的(4.13±0.85)mPa·s,F=7.951,P<0.001;血浆黏度为(1.19±0.18)mPa·s,低于对照组的(1.47±0.22)mPa·s,F=8.122,P<0.001.治疗 12 周后,观察组 MTT为(4.03±0.32)s,低于对照组的(5.47±0.45)s,F=10.824,P<0.001;CBV 为(2.59±0.47)mL/100 g,高于对照组的(2.14±0.39)mL/100 g,F=7.394,P<0.001;CBF 为(22.86± 1.58)g·min,高于对照组的(19.94±2.02)g·min,F=9.081,P<0.001.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分为(572.32±104.26)μg/L,低于对照组的(669.76±149.34)μg/L,F=10.808,P<0.001;Hcy 水平为(16.05±1.49)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8.58±1.83)μmol/L,F=9.986,P<0.001;Aβ42 水平为(1.82±0.25)μg/L,低于对照组的(2.06±0.28)μg/L,F=6.532,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21%)与对照组(9.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6,P=0.540.结论 丁苯酞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脑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灌注及血清MMP-9、Hcy、Aβ42水平有关.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氢溴酸樟柳碱丁苯酞同型半胱氨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β-淀粉样蛋白42

    家庭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影响

    高攀原翔王喜英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家庭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肝肾功能、血清营养指标及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09-07-2022-12-23收治的10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营养干预方式分为非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非肠内营养组52例出院后采用非家庭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53例出院后给予家庭肠内营养,对比2组患者肝肾功能、营养指标、营养耐受性和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干预前、出院2个月后相关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单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出院2个月后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37.15±10.48)U/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34.21±8.2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46,P<0.001;尿素氮(BUN)水平为(5.35±1.72)μmol/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4.97± 1.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7,P=0.018;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为(32.17±8.24)U/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29.83±6.17)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7,P=0.217;肌酐(Scr)水平为(73.16±13.75)μmol/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71.36±9.82)μ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5,P=0.227.肠内营养组出院2个月后身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为(23.64±1.28)kg/m2,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21.73±1.45)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80,P<0.001;血红蛋白(Hb)水平为(128.13±7.68)g/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120.43±9.1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01,P<0.001;白蛋白(ALB)水平为(48.61±9.12)g/L,高于非肠内营养组的(42.11±8.2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774,P<0.001.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肠内营养组营养不耐受率为1.89%(1/53),与非肠内营养组5.77%(3/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3;肠内营养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0,与非肠内营养组5.77%(3/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血清营养指标,调节肝肾功能,营养耐受性好,无营养不良事件发生.

    家庭肠内营养食管癌肝肾功能营养耐受性营养不良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原艳妮张师前
    2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绝大多数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因此预防性接种HPV疫苗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接种HPV疫苗对于无性生活青少年女性的保护已有充分的证据,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女性已错过最佳接种时机(无性生活,未接触HPV),对于既往感染HPV,目前已转阴或正在感染HPV的女性,HPV疫苗的有效性是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就HPV疫苗在HPV感染者中的保护作用予以综述,分析HPV疫苗的作用机制和HPV疫苗在HP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以"HPV""HPV疫苗""HPV感染者""疫苗有效性"等为关键词,检索2018-01-01-2023-11-30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HPV的致病机制、HPV疫苗的作用机制及新进展;(2)HPV疫苗对HPV感染者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剔除标准:(1)年份较远的综述类文献;(2)文章质量较差、语序较乱的文献;(3)不严谨的临床研究.最终纳入46篇文献.结果表明,持续的高危HPV感染通过多种机制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风险,预防性HPV疫苗因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应用,而治疗性HPV疫苗有部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未被批准用于人类.对于既往HPV感染者,接种HPV疫苗也显示预防效果;正在感染HPV女性,接种HPV疫苗也可预防其他型别HPV感染;HPV感染所致宫颈病变经治疗后,接种HPV疫苗可能通过预防HPV再激活/再感染从而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接种HPV疫苗后,仍需定期行宫颈癌筛查.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疫苗有效性宫颈癌筛查综述文献

    《社区医学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