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事求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黄璜

双月刊

1003-4641

ssqs2658224@163.com

0991-2658224 8423013

830002

乌鲁木齐市建国路65号

实事求是/Journal Seek Truth from Fac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政治理论刊物。旨在研究和探索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新疆两个文明建设、为开发建设新疆、为党校教育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逻辑·价值·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红色文化的阐释与弘扬

    魏扬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根基,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思想,首要任务是阐释清楚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传承路径.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余年革命性实践相互交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价值意蕴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红色文化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为厚植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提供思想基础,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丰富文化资源.从传承路径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通过红色资源载体的保护修复以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依托文化产业发展来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构建协同体系以优化红色文化的实践机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红色文化逻辑价值传承

    数智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探赜

    程大伟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技术正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通过革新生产方式、精准配置资源、畅通传播渠道、创新体验形式,数智技术全方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往和消费等关键环节.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数智技术也潜藏着商业利益驱动引发价值偏离、数字素养差异加剧数字鸿沟、算法推荐服务造成信息茧房、数字技术依赖削弱生活质感等诸多风险.有效防范这些风险,需要从坚持价值引领、提升数字素养、优化算法推荐、摆脱技术依赖等方面寻求突破.

    数智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数字拜物教思潮的兴起原因、现实表征及治理路径

    赵科博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拜物教的兴起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型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它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其中的数据垄断、平台经济主导和数字技术应用的资本化过程,逐渐导致大众对数字化事物的盲目信赖.这种现象让数字拜物教思潮逐渐深入日常生活,导致了人们对数据的盲目依赖、社会关系的表面化以及批判性思维和隐私意识的逐渐弱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的效果.虽然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合理引导数字技术应用、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字治理并且推动数字文化建设,从而建立公平透明的数字环境,才能在规范与发展中实现数字红利的普惠共享.

    数字拜物教思潮意识形态数字化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生成逻辑、时代机遇和实践策略

    蒋蕊韩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过程遵循着独特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技术逻辑.当前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时代机遇,体现在技术借用迭代为智能治理的社会治理理念革新、实体场域扩展到拟态空间的社会治理场域重构、表象互动转变至沉浸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优化、风险识别升级成实时监控的社会治理风险预判等方面.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打造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共治格局、创建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数据系统、完善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制度保障、加强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将"智能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

    人工智能社会治理技术风险共治格局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智能景观、风险样态及其应对策略

    任祥伟曹小丽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交往和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人工智能辐射范围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逐渐失去界限,万物智联的社会中人与物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风险的生产池与传播器,使网络社会呈现出一幅真实与虚假难辨、政治与技术互动、万物和智能互联、温度与效率共存、算法与资本耦合的智能景观,这种智能景观使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认知窄化—泛娱乐化—虚假信息"的排斥风险、"智能鸿沟—数据霸权—利益驱动"的操控风险和"网络水军—算法歧视—价值扭曲"的解构风险等,亟需建构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及早规避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牢牢掌控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人工智能网络意识形态智能景观风险样态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审思

    李芳霞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详尽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蓝图.审慎思考并精准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是解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为什么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关键命题的钥匙,这要求我们既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点"出发,以理论溯源引领实践深化,也要理顺改革历史逻辑"线",从中汲取党以改革为引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更要观照现实,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同时,要从路径之新、目标之新及视野之新等全"面"革新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契合理论、顺应历史、贴合现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文献述评与未来展望

    王慧荣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热点议题进行了多层次探讨,涌现出一批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多元视域,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界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探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并总结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但既有研究在内容创新、研究视角、实践路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未来研究应当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阐述、直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问题、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的视角,以高质量研究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述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经验探析

    孙润民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深深植根于悠远绵长的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中,是对中华民族思想禀赋的具体表达、对精神内核的自我体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建构,以多元文化共同体为基本前提,在一元主导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中生成文化主体意识;以对外文化交流为发展方式,在坚持自我立场中把外来文化变成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充沛动能;以主动变革求新为内在动力,不断增进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引领力.梳理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有益镜鉴.

    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两个结合

    政党自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体逻辑

    徐琛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觉具有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组成的三位一体综合结构.正是基于高度的政党自觉,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科学指南、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原则立场、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图景,从而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强有力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领导职责.从政党自觉角度出发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体逻辑,是形成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稳致远的必然之举.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政党自觉

    以文化润疆为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许佳丽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核.因此,以文化认同为出发点,推动文化润疆工作向纵深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抓手.文章在梳理文化润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润疆的价值意蕴,进而提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心理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层面推进文化润疆工作.

    文化认同文化润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