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刘国彬

双月刊

1000-288X

bulletin@ms.iswc.ac.cn

029-87018442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连续3度被 编入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紧密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全方位及时报道有关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 积极引导和推动本学科及其实践的快速发展,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主要报道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预防监督、治理 经验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学科阶段性 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遥感、系统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 中的应用; 国内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坦桑尼亚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张家旗关小克
    20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坦桑尼亚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坦桑尼亚制定有效土地利用政策和中—坦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球30 m空间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集,利用多种土地利用指标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坦桑尼亚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坦桑尼亚土地利用动态度有所下降,其中桑给巴尔岛屿各省下降程度较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升.②耕地、林地、草地、人造地表空间分布均呈现"西北—东南"走向,耕地中心不断南移,南北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人造地表空间分布东西差异较大且最为分散.③耕地前一时期增加较多且较为集中,主要位于中西部区域,而后增幅降低且较为分散;林地前一时期集中大幅减少,中部、西部和南部区域减少最为明显,后一时期减幅降低;人造地表前一时期增幅较小,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区域,后一时期增速加快.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大小和显著性均有所差别,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大于社会因素,人造地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结论]坦桑尼亚不同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各异,面对耕地开发不足,林地不断减少,人造地表无序扩张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利用开发政策,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坦桑尼亚"一带一路"

    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

    廖艳梅尹林江韩敏蒙友波...
    212-220,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旨在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9,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分析2009-2021年"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结果]①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生态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减少.②研究期内,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由0.59到0.61,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高质量、较高质量区增加明显.这主要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开展资源保护、林业改革等工作有关.③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其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结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后续规划管理中,建议严控建设用地增长,强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优势.

    "三生"空间空间演化生态环境质量风景名胜区贵州省

    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及其驱动机制

    武磊高祖桥谢旭红王逸飞...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量化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并探究其驱动机制,旨在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基于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1980-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进行量化,使用Theil-Sen斜率方法分析了土壤侵蚀的年际变化,通过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分布规律,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土壤侵蚀的驱动因子.[结果]①1980-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A)均值为37.38 t/(hm2·a),中度及以下侵蚀占全域面积70%,其中甘南以微度侵蚀为主,A值呈减小趋势;陇中和陇东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A值呈增加趋势.②全域农田A值最高且侵蚀总量最大,沼泽类湿地A值最低,密林地侵蚀总量最小;受分布面积影响,甘南草地土壤侵蚀量较显著,陇中和陇东农耕区侵蚀量最大;高侵蚀模数主要发生在海拔1 000 m以下和10°~20°坡度区间.③甘南和陇东地区坡度对A值的作用最为显著,陇中地区土壤的作用更大;域内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呈多元性,因子交互的解释力强于单因子;侵蚀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丰水、陡坡和植被稀疏地区.[结论]因区域气候和下垫面条件相异,土壤侵蚀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甘肃省黄河流域陇中、陇东地区存在较为严峻的土壤侵蚀问题,农田和低覆草地是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关注区域.

    土壤侵蚀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驱动机制地理探测器甘肃省黄河流域

    2005-2020年甘肃省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刘志春曹文侠王正文王世林...
    23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甘肃省甘南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旨在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2005-2020年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结果]①甘南州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和涵养总量分别为25.77 mm,9.45× 10 8 m3,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草地和林地水源涵养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其水源涵养量分别占水源涵养总量的65.92%和29.43%.②2005-2020年水源涵养整体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幅度为1.10 mm/a.对于行政区划来说,水源涵养量高值主要分布在玛曲南部、迭部南部和舟曲;对于地形因子来说,其高值主要集中在海拔3000~4000 m区间和8°~25°坡度区间.③结合地理探测分析,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论]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明显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和人类活动(主要是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是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

    甘肃省甘南州水源涵养InVEST模型时空变化地理探测器

    大南昌都市圈耕地利用的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演变

    杨晓帆刘瑛蔡海生张学玲...
    241-25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演变特征并提出分区优化的对策建议,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方法]运用偏相关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耕地功能分区.[结果]①研究时段内,大南昌都市圈耕地生产功能有所上升,社会保障功能整体有所下降,生态功能呈波动上升趋势,景观美学功能变化不大.②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协同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减弱,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呈权衡关系,权衡强度也随时间变化而减弱,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③将研究区耕地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中生产主导区应推动主导产业产地集中化规模经营;景观主导区应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生态主导区应以绿色生态农业为抓手,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均衡发展区无明显优势功能,可作为潜在的耕地功能补充区.[结论]耕地各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各区域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利用耕地,从而促进大南昌都市圈耕地多功能协同发展.

    耕地多功能权衡协同功能分区大南昌都市圈

    2000-2020年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

    冯珊珊张磊刘序胡韵菲...
    25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广东省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域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为研究区,采用变化强度指数、重心迁移轨迹、粮耕敏感度模型等方法,在县域尺度下分析2000-2020年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结果]①2000-2020年广东省有88.71%的县域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县域从珠三角地区不断放射至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②有78.23%的县域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显著的县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③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重心迁移方向均表现出"南下西移"的变化趋势,凸显出粤西地区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对广东省的贡献越来越大.④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数量逐渐增加,具有敏感性的县域越来越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北地区.[结论]广东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总体处于减少的趋势,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敏感性的县域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建议广东省在政策制定上要把握耕地面积与粮食生产变迁规律,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强对种粮大县的激励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分类施策做好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监测与种粮积极性提高等工作.

    耕地粮食生产敏感度模型时空演变广东省

    赣东北丘陵地区县域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驱动机制及预警

    张晓平鲍辰浩黎德华多玲花...
    263-273,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作出预警,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以铅山县2017年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驱动机制,借助PLUS模型预测耕地变化情况,根据预测结果进一步划定预警级别.[结果]①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总体变化率和非粮化率高值区聚集在县域北部的河谷平原和南部的武夷山北麓山区,低值区分布在县域东西两侧;耕地非农化率高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低值区相对连片.②耕地利用等级和人均耕地面积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重要因素,城乡梯度、道路密度与非农化率和非粮化率呈正相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后备资源对非农化率存在正向影响.③多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耕地管制情景下耕地连片性提高,生态保护情景下存在林地挤压耕地资源的情况.④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处于适度预警以上的行政村主要聚集在县域南部乡镇,耕地非粮化预警级别的高值区普遍集中在县域北部乡镇.[结论]未来应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乡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耕地流转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的耕地用途管制措施.

    耕地用途管制非农化和非粮化空间分异驱动机制预警

    基于不同量级日降雨的赣南湘水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余敏琪刘士余盛菲吴祎楠...
    274-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赣南湘水流域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为该流域的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以赣南湘水流域为对象,采用章文波日降雨模型,通过对降雨侵蚀力的比较分析,筛选普通克里金插值(OK)、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和径向基函数插值(RBF)中的最优插值方法,并对湘水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①IDW比OK和RBF更适用于湘水流域.②1984-2021年湘水流域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差异均随量级的增大而增大,且二者总体均呈北部和南部偏高,中部偏低的趋势.③1984-2021年湘水流域年降雨、中雨、大雨和暴雨侵蚀力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6,0.15,0.25,0.47,均属于中等变异,且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大小、所占年降雨侵蚀力的比例、年际变化速率随量级的增大而增大,且其震荡周期基本一致,均为3~4个震荡周期.[结论]赣南湘水流域北部是发生土壤侵蚀可能性较高的地区,因地制宜加强该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将有助于湘水流域的土壤侵蚀防治.

    湘水流域中雨、大雨、暴雨侵蚀力降雨侵蚀力江西省

    1990-2020年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机制

    曾艳梅苏旭阳王明阳文传浩...
    284-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机制,可为协调土地高效利用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199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三生"空间转型规律、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①长江上游地区"三生"空间格局分异显著,生态空间广泛分布于流域的西部和南部区域;生产空间集聚在成都平原以及散布在河网水系密集、利于耕作的山间盆地;生活空间以零星状分布在昆明、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以较高质量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分布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低质量区以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在四川盆地和横断山脉北侧,中、高质量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外围、西南部和南部区域.③农业生产空间转化为林地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以及草地生态空间转化为林地生态空间是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转化类型;相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与林地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生产空间、草地生态空间及工业生产空间紧密相关.④地形起伏度、坡度、人口密度以及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结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忽视,在未来政策制定中,应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主体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承载等实际情况优化"三生"空间用地结构.

    生态环境效应"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异性长江上游

    2000-2020年山西省吕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解铭威周慧荻陈耸王向荣...
    296-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吕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吕梁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稳定度、标准差椭圆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与社会驱动因素.[结果]①吕梁市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 396.1 km2,建设用地扩张了 540.6 km2,水域面积增加.耕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移占主导地位.耕地在东南部平原集中减少,林地零星变化,建设用地沿沟谷、道路组团式扩张.②2010-202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的时期.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变化速率较快,稳定性差.总体土地利用变化速率随时间推移明显加快.③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贡献度最高,坡度次之.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地均GDP和距道路距离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转移.[结论]2000-2020年吕梁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耕地减少,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存在异质性,且变化速率逐渐加快.控制建设用地对平原耕地的侵占,加强山区林地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PLUS模型驱动山西省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