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张良奎林雅君向晨晖黄亚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 年7月和2020 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 种和146 种,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3.98)×104个·L-1 高于冬季平均丰度(3.17±0.30)×104 个·L-1,而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底层平均值,分别为(2.36±0.23)和(0.61±0.06)低于冬季平均值,分别为(3.65±0.12)和(0.85±0.02).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夏季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冬季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 var.sulcata)、舟形藻(Naviculas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与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其他主要影响因子还包括盐度、营养盐和混浊度.大湾区浮游植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与季风、珠江径流、陆源排放等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植株高度对木本植物幼苗叶片虫食强度的影响

    张翔杨安婷王博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叶片的取食是影响森林中植物幼苗生长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株高作为林内幼苗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幼苗的光能获取和叶片营养物质的积累,还与叶重比、比叶面积以及叶片氮含量等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可能会对幼苗遭受的的虫食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当前关于虫食强度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植物叶片的性状方面(例如各种营养成分以及物理和化学防御特征等),很少关注株高对虫食强度的影响.通过对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39 种木本植物的 354 株幼苗进行虫食强度的调查,深入探讨了幼苗的株高对虫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幼苗的株高与虫食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在物种水平上,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差异性格局,表明株高对幼苗虫食强度的影响存在种间特异性.结合株高对幼苗存活和竞争的影响,植食性昆虫对较高植株幼苗的的偏好性取食,有利于较低幼苗的存活,从而对林内整体幼苗群落的生长和存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株高虫食强度种间差异

    川西林盘8种典型树种凋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

    宗桦姚怡宁刘兰张莲...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在维持林地的土壤水分、肥力和养分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川西林盘的凋落物对雨水的吸持和拦截效应还未见报道.采用室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的方法,在分别生长有 8 种典型林盘树种的纯林地中设置样方,收集并测试其凋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特性.结果显示,8 种树种的地表凋落物年总蓄积量均值为(7935.52±6042.96)kg·hm-2,土壤中凋落物年总蓄积量均值为(2765.70±2206.40)kg·hm-2.8 种树种的凋落物年蓄积量差异显著,落叶树种的年凋落物蓄积总量是常绿树种的 1.29 倍,具体表现为:枫杨>慈竹>构树>香樟>雷竹>银杏>水杉>黑壳楠.土壤中凋落物的自然持水率(4.54%—20.39%)高于其地表凋落物的自然持水率(4.97%—10.01%).地表和土壤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均在浸泡 5 分钟后达到峰值,12 小时后达到饱和,其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极显著相关.地表凋落物的有效持水量、有效持水率和凋落物径流拦蓄量均高于土壤中的凋落物.凋落物径流拦蓄量与蓄积量呈极显著相关,枫杨(66.02 t·hm-2)和慈竹(60.06 t·hm-2)凋落物的径流拦蓄总量显著地高于其他树种.此外,地表凋落物和土壤中凋落物的径流拦蓄量还分别与凋落物的有效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显著相关.广泛栽植径流拦蓄能力最强的枫杨、慈竹和构树,有利于川西平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林盘树种凋落物蓄积量持水特性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史飞飞李晓东肖建设雷春苗...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MOD10A1 V6 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 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 2016 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 2016 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 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 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 16 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MOD10A1V6积雪产品积雪气候特征积雪覆盖面积积雪日数生态功能区

    基于可持续性晴雨表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王睿骆华松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脆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典型西南生态脆弱区—云南梁河县为研究区,参考"可持续性晴雨表"评估指标与方法,采用熵值法与加权求和模型对梁河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12-2017 年梁河县的人文系统福利指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8 年则波动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是制约梁河县人文系统福利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2)除 2017 年波动下降外,2012-2018 年梁河县生态系统福利指数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且 2018 年生态福利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3)2012-2018 年梁河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不可持续发展、中等发展提升至基本可持续发展三个不同状态.2016年梁河县进入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而目前还未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

    可持续性晴雨表可持续评价生态脆弱区梁河县

    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

    徐治明董晔闫伊亮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生态脆弱地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以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基于 1995、2005、2015、2018 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计算与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面积所占比例达 80%以上,但近 24 年来,生活空间迅速扩张导致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缩减明显.2005-2015年"三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大面积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其主要转入源为生态用地.(2)乌鲁木齐市生活空间扩张的同时,其聚集性不断增强,全局自相关指数由 1995 年的 0.6665 上升至 2018 年的 0.8143.(3)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提升缓慢,在 2018年分别为 0.011与 0.064,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最低的区域分布于乌鲁木齐县、米东区及达坂城区.(4)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着"三生空间"转型与演变过程,人口、政策与经济是推动"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结构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干旱区绿洲城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土地利用耦合协调

    亚热带山地景区不同类型景观小气候特征——以贵阳市花溪公园为例

    苏远周金鹏唐淼黄密密...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地景区——贵阳市花溪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了 5 种典型近自然类型景观,以其附近的人工硬化地表为对照,对小气候相关指标进行日变化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均对区域内小气候有降温增湿作用,灌丛对风速影响最为明显;植被类型与水体均会对小气候效应具有改善作用;光照强度、紫外线强度、土壤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气候的变化.山地景区建设时需注重不同植被类型的景观搭配及对植被类型-水体的复合效应的综合考虑,以期营造更为舒适的景观小气候环境.

    小气候景观类型舒适度日变化亚热带山地景区

    菹草收割对沂蒙湖磷组分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张莉颖王立志刘淑婷夏晓彤...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菹草收割对水中磷组分的影响,对比分析 2017-2019 年三年期间沂蒙湖菹草收割区和生长区水体各形态磷含量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收割对水体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菹草收割能显著改善水质、降低水体磷含量,尤其在菹草衰亡期,菹草收割能显著的降低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其中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的降低最为显著.沉积物分析显示,菹草收割能有效降低沉积物总磷(TP)和有机磷的含量,对无机磷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因子监测结果为,菹草收割对 pH 和溶解氧无显著影响,收割使得水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叶绿素 a(Chl a)含量略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收割区TP与DOP呈弱相关,收割处理降低了APA与各形态磷,DO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综上,沂蒙湖每年的 4 月底、5 月初对菹草进行选择性的收割,不但可以发挥菹草净化水质的功能,而且避免菹草衰亡后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菹草收割磷形态环境因子

    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小型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

    林天杰冯力王博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啮齿动物作为种子捕食者和散布者对种子命运和幼苗建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啮齿动物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啮齿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利用红外相机对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 ha森林动态样地内啮齿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监测(共计 6486 个相机捕获日),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季节、天和小时尺度)探讨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 6 月显著高于 8 月和 11 月,而夜间活动强度 6 月低于 8 月和 11 月.以天为时间尺度的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湿度和降雨的减少,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显著增强,而夜间活动强度则无明显变化趋势.以小时为时间尺度分析表明,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白天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夜间活动强度影响较小.研究初步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温度、湿度和降雨对啮齿动物活动强度的影响强度甚至方向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探讨啮齿动物活动强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啮齿动物活动规律及其生态功能.

    啮齿动物温度湿度降雨活动强度

    鄱阳湖碟形湖营养状态对苔草影响研究

    于新平王俊颉夏雨刘金福...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研究湿地植物与水体营养状态影响关系,以鄱阳湖的泥湖、常湖、赣江南支、大莲子湖、白沙湖、战备湖、朱市湖、常湖池和大湖池等 9 个碟形湖为研究区域,选取鄱阳湖湿地的优势种苔草为研究对象,碟形湖水环境因子为主要环境控制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水环境因子对苔草生物量和植株密度贡献值.结果表明:(1)大湖池和朱市湖是中营养状态,其他碟形湖是轻度富营养状态,鄱阳湖西部区域的碟形湖水质状态要好于南部和东部区域碟形湖的水质状态.(2)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苔草群落特征的关键因子是 NO3-N、PO4-P、NH4-N、TN、COD、TP.(3)NH4-N和 pH与苔草密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能够解释 82%的苔草植株密度.营养状态指数与苔草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P<0.05),能够解释 75.9%的苔草地上部分生物量.

    湖泊富营养湿地植物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