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木荷养分限制及重吸收特征

    程刘涛郭文王玉哲吴晓生...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磷重吸收是林木应对养分限制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而采取的重要养分利用策略。林木氮磷重吸收特征随其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中亚热带不同林龄(6、18、26和34年生)的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木荷新鲜叶和衰老叶的氮(N)、磷(P)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并结合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探究不同林龄木荷叶片养分重吸收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发现:土壤氮磷含量随林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6年生木荷林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26和34年生木荷;26年生木荷林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6、18和34年生木荷林土壤。34年生木荷新鲜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6、18和26年生木荷(P<0。05),不同生长阶段木荷新鲜叶全磷含量、衰老叶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木荷叶片氮重吸收效率(RN)随林龄增加而升高(35。48%~44。52%),均值为38。25%;而磷重吸收效率(RN)随林龄增加而降低(30。99%~53。50%),均值为40。42%;6和18年生木荷叶片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RN∶Rp)小于1,26和34年生木荷叶片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大于1;4个林龄木荷叶片全磷含量均小于1 g·kg-1且全氮含量均小于20 g·kg-1,新鲜叶氮磷比随林龄显著增加(17。62~24。40)且大于16,表明该地区木荷生长受到磷限制。RN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氮磷比(STN∶STP)呈正相关;Rp与土壤速效磷呈正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R2=0。332,P<0。05),RN∶Rp与土壤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R2=0。306,P<0。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木荷生长发育,叶片氮重吸收效率增加,以满足生长发育的氮需求;但叶片磷重吸收效率降低,导致磷限制增强。可见,叶片磷重吸收可能不是其适应磷限制的主导机制,未来可深入研究木荷应对磷限制的其他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磷重吸收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的作用机制。

    木荷林龄氮重吸收效率磷重吸收效率磷限制

    桥山林区辽东栎次生林生态位及多样性特征与林分分布格局的关系

    李小鹏卜元坤陈佳卉王永平...
    415-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辽东栎次生林灌木层生态位特征及物种多样性与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次生林林下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桥山林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次生林22个标准地内110个样方的灌木群落的调查数据,基于方差比率法(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C)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研究28个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及相关,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辽东栎次生林灌木群落的生态位及多样性特征在不同空间分布格局下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木层主要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整体较低,种间竞争态势不激烈;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的物种为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中华胡枝子(Lespedeza chinensis)和陕西荚蒾(Viburnum schensianum);灌木层主要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P<0。05),卡方检验和AC、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正负联结比率分别为1。12、1。17和1。37,群落结构趋于稳定;x2检验的正负联结显著率分别为5。8%和0。6%,Spearman秩相关检验正负相关显著率分别为28。0%和6。3%,种对间呈弱联结,趋向独立分布;灌木层群落生态位宽度受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生态位重叠在不同的分布格局中则表现出显著差异;呈随机分布的林分中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均匀、聚集分布状态的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灌木群落生态位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水平在随机分布的林分中表现最好。未来森林经营中,宜在调整灌木物种配置的同时兼顾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使其向随机分布的方向发展,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辽东栎次生林生态位种间关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西宁市丁香属植物小枝茎构型对展叶效率的影响

    鲁进李峥冯真周文哲...
    424-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枝茎的大小影响着着生其上的叶片数量和大小,探究小枝茎构型与展叶效率间的关系对认识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宁市火烧沟9种丁香属(Syringa spp。)植物为材料,以小枝基径、茎长和生物量表征茎构型,以展叶系数、叶片密度、总叶面积、平均单叶面积表征展叶效率,分析了 丁香属植物茎构型与展叶效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9种丁香属植物小枝茎构型和展叶效率关系的种间差异明显,茎长基径和茎生物量能更好地反映小枝茎构型对展叶效率的影响;随着茎长的增加,小枝展叶系数和叶片密度呈降低趋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面积呈增加趋势,但这种影响的强度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小枝茎长显著影响展叶效率,同属异源植物在适应高寒环境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策略分化。

    植物小枝叶面积展叶效率茎长丁香属植物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质量演变

    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43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质量演变与森林次生演替紧密关联,研究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可为该区域次生林的恢复与经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针阔混交林为对象,探讨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指标变化趋势及土壤质量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土壤全碳和全氮在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表现为协同演变,而其他土壤指标随森林演替并不存在统一的响应模式。主成分分析表明,成熟林和老龄林土壤特征逐渐远离中龄林和近熟林。0~10 cm 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在不同演替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成熟林10~20 cm 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演替阶段。土壤质量指数具有随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阔叶树种比例可以解释10~20 cm 土层63。3%的土壤质量指数变异(P<0。001)。可见,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构成比例的改变可能是影响温带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森林恢复与经营时,适度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可能有利于土壤质量的维持。

    长白山林区次生演替土壤性质主成分分析土壤质量指数

    干燥速率对黄土丘陵区林下藓类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

    孙会高丽倩许明祥郭玥微...
    445-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藓类植物是林地常见地被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水分是影响藓类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水分变化会引起藓类植物的生理响应。以黄土丘陵区林下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荫地绢藓(Entodon caliginosus)、青藓(Barchythecium albicans)为对象,研究了干燥速率对其生理特征的影响,以期明确其生理耐干性。结果表明:(1)3种藓在干燥后均受到了水分胁迫,3种藓干燥后的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2)干燥速率对3种藓水分的胁迫程度不同,快干加剧了藓类植物的水分胁迫,快干后3种藓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POD、SOD活性大于慢干。(3)干燥过程对藓类植物造成的水分胁迫有种间差异,3种藓干燥后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POD、SOD活性增幅不同。(4)青藓有较高的耐干性,干燥后其氧化损伤较低,MDA含量在快干后显著低于荫地绢藓37。7%,慢干后显著低于厚角绢藓39。3%。青藓细胞调节能力较高,可溶性糖含量在快干后分别高出厚角绢藓和荫地绢藓57。3%和50。9%,慢干后分别高13。6%和99。8%。青藓抗氧化能力较强,快干后其POD活性较厚角绢藓和荫地绢藓分别增加120%和260%,慢干后分别增加19。4%和240。0%。同时,青藓具有较强的光合恢复能力,快干-复水后青藓叶绿素含量恢复率64。4%,显著高出厚角绢藓和荫地绢藓的55。7%和13。1%。以上结果表明,干燥增加了林下藓类植物的水分胁迫,干燥速率的增加可加剧藓类水分胁迫程度。不同藓种耐干性有差异,耐干性较强的藓种在干燥过程中有较强抵抗水分胁迫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研究及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林下藓类干燥速率干燥-复水抗氧化能力渗透调节能力

    纬度梯度下不同群系羊草种群数量特征

    刘国兵焦德志李梓雯周婵...
    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尺度地理空间和局域尺度微生境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对解释多变环境植物的趋异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北方的天然草原,采用单位面积和大样本取样法,比较纬度梯度下不同群系羊草种群数量特征,进一步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与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纬度梯度上,草甸群系和草甸草原群系羊草的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和种群高度分别为709~1536和661~1109株·m-2,366。92~726。40和330。59~410。72 g·m-2,56。28~73。49和43。27~68。87 cm,总体上草甸群系均高于草甸草原群系(P<0。05)。随着纬度的增加,不同群系羊草种群数量特征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种群数量特征与纬度间均较好地符合y=a的指数函数关系,R2在0。7806~0。9373,拟合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无论在大尺度地理空间,还是局域尺度微生境间羊草种群均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调节,局域尺度的不同群系间羊草种群数量特征差异稳定,大尺度的纬度间羊草种群数量特征又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羊草种群群系趋异适应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张建彤马建涛柴雨葳吴炳权...
    46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西北半干旱区覆盖栽培对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年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田间试验,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单行(S30)、秸秆带状覆盖双行(S50)、地膜覆盖(PM)和露地平作(CK)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30和S50分别降低了马铃薯各时期的土壤温度0。8~3。2℃和0。2~1。7℃,而PM显著增加了土壤温度1。9~3。5℃,降幅和增幅分别以苗期和块茎膨大期最大;各土层间,S30和S50分别较CK降温1。4~2。8℃和0。2~1。4 ℃,降幅均以10 cm 土层最大,而PM较CK增温2。3~3。3℃,增幅以15 cm 土层最大;此外,秸秆带状覆盖在低温时段能抑制土壤热量的散失,高温时段阻碍地表对热量的吸收,而地膜覆盖增强了地表对热量的吸收,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的温度梯度平均降低了 12。2~13。9 ℃·m-1,降幅S30大于S50,而地膜覆盖的温度梯度提高了 1。9~14。4℃·m-1;覆盖显著较CK增加了马铃薯产量,产量增幅表现为PM(16。1%)>S50(14。1%)>S30(8。4%)。在陇中半干旱区,秸秆带状覆盖能明显调节优化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促进块茎的膨大及产量形成,是适宜于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的栽培技术。

    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土壤温度旱地马铃薯产量

    地下滴灌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吸水特征的影响

    杨明达张素瑜杨慎骄关小康...
    469-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根系吸水模式对缺水地区发展高效的灌溉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大多数估算根系吸水的模型或传统方法都需要对根系形态有详细的了解,而这很难在原位条件下获得。本研究借助Insentek水分监测仪来估算地下滴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的根系吸水特征。试验于2018-2019年在防雨棚下测坑内进行,地下滴灌灌溉量分别为作物蒸发蒸散量(ETc)的0。4、0。8、1。0和1。2倍,记为0。4ETc、0。8ETc、1。0ETc和1。2ETc,并设置地面灌溉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土壤上层(20~50cm)和下层(60~100 cm)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存在互补效应;除0。4ETc外,灌溉后,下层土壤根系吸水速率降低;在各灌溉周期的后期,当上层根系吸水速率降低时,下层根系吸水速率表现为增强趋势;与CK处理相比,1。0ETc处理的根系吸水速率波动幅度较小,其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7。4%和15。3%;与1。0ETc处理相比,0。8ETc处理主要降低了冬小麦灌浆前期和夏玉米灌浆后期的测定间隔累计根系吸水量,最终,0。8ETc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增加12。7%,而夏玉米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与1。0ETc处理相比,0。8ETc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综上,地下滴灌适度亏缺灌溉(0。8ETc)能增强深层土壤根系吸水能力,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及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是一种有效的高产节水灌溉策略。

    根系吸水速率灌溉方式累计根系吸水量产量水分利用

    土壤含水量和氮添加对旱地红壤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冯蒙蒙林永新贺子洋樊剑波...
    480-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含水量和氮素水平是调控氨氧化微生物和硝化速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旱地红壤为对象,设置3个土壤含水量(40%WFPS、60%WFPS、80%WFPS,WFPS为土壤孔隙含水量)×4个氮添加水平(0、25、50和100 mg N·kg-1),进行微宇宙培养试验,研究含水量和氮添加对土壤净硝化速率和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净硝化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和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显著提高AOA和AOB amoA基因丰度,但降低完全氨氧化菌clade A amoA基因丰度,表明土壤含水量增加不利于完全氨氧化菌clade A生长。氮添加显著提高AOA和AOB amoA基因丰度,但对完全氨氧化菌clade A amoA基因丰度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壤含水量增加不利于旱地农田红壤完全氨氧化菌生长,但氮添加对其丰度影响不显著。

    红壤土壤含水量氮添加硝化微生物完全氨氧化菌

    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黄文晶姜楠陈晓冬孙楠...
    487-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南省祁阳县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地为平台,采用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和氮磷钾配施(NPK)4种不同组合的无机肥料添加方式,结合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及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与磷、钾配施可以缓解土壤酸化趋势,氮磷配施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磷、氮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总细菌丰度及phoD基因丰度;氮磷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总细菌丰度,但显著降低土壤phoD基因丰度。磷酸酶编码基因phoD基因群落的α-与β-多样性在处理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所有处理中来源于假单胞菌属与紫色杆菌属的phoD基因分别超过总序列的45%。此外,链霉菌属、马赛菌属以及短波单胞菌属与土壤磷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在不同养分输入条件下,调节功能菌群丰度及磷酸酶活性的关键因素不同。氮磷钾的合理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改变phoD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但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微生物物种趋于单一化。

    化肥高通量测序磷酸酶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