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生水灌溉模式对葡萄园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葡萄生长的影响

    王芳陈浩楠赵占宁李文慧...
    2138-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葡萄酒生产再生水不同灌溉模式对葡萄园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葡萄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再生水利用方式,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提供依据.以3年生酿酒葡萄(美乐)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清水灌溉(CI,对照),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AI),清水再生水(1∶1)混合灌溉(MI)和再生水灌溉(RI)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指标、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以及葡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CI处理相比,不同再生水灌溉模式下0~80 cm 土层pH值无显著变化;MI处理土壤电导率则在20~40及80~100 cm 土层中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53.98%和99.66%.不同再生水灌溉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与CI相比,AI处理显著增加表层0~20cm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38.46%和39.94%;同时,40~100 cm 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达32.88%~79.63%;不同灌溉模式均对土壤速效养分无显著影响.与CI处理相比,MI和RI处理土壤属水平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呈现出较大差异;而PCoA分析结果显示AI处理与CI处理基本一致,且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不同灌溉模式下,酿酒葡萄的产量构成,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糖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清水再生水交替灌溉模式有利于提升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水平,促进可持续葡萄生产.

    葡萄酒生产再生水灌溉贺兰山东麓

    黔西北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晚疫病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任益刘鸿雁吴龙华王旭莲...
    2148-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西北威宁县是典型的重金属地质高背景与污染叠加区,马铃薯是该县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率高.为探究重金属地质高背景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响应,本研究以田间马铃薯晚疫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为对象,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浓度为1.75~2.67 mg·kg-1,污染严重,Cr、Ni和Zn也有轻度污染,不同马铃薯品种晚疫病发病率为威芋3号(21%)>威芋5号(13%)>青薯9号(5%);门水平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属水平下被孢霉属(Mortierel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为发病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3个品种发病与未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晚疫病植株中,抗性较强的青薯9号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高,而抗性较弱的威芋3号表现出群落多样性较低、丰富度高的特点;PCoA主成分分析表明,马铃薯晚疫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分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d和pH是影响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最大环境因子.重金属污染下马铃薯感染晚疫病后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门、属占比发生改变,抗病性低的威芋3号马铃薯染病后根际土壤含有更多的致病菌,可能会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黔西北地质高背景区重金属马铃薯晚疫病根际土壤真菌

    木质素磺酸钠在石油污染土壤清洗中的应用及毒性测定

    肖梅巩宗强贾春云李晓军...
    215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SL)的洗油性能及其与曲拉通X-100(TX-100)等复配的洗脱效果,评价了这些淋洗剂洗脱后土壤中(再经过水洗二次)残留污染物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SL具有一定的石油洗脱效果;优化的清洗条件为木质素磺酸钠浓度2.5 g·L-1、清洗温度30℃、清洗时间60 min、振荡强度200 r·min-1和pH为11;此条件下,SL对实际石油污染土壤(XJ)和人工配制石油污染土壤(FP)的洗脱率分别达25.4%和42.3%.基于此条件,经过反复实验筛选,确定了 6组最佳的复合淋洗剂配方:曲拉通(0.06%~0.10%)、木质素磺酸钠(0.20%~0.25%)、碳酸钠(0.37%~0.41%)、硅酸钠(0.36%~0.42%);固液比1∶15、加药总浓度为10.8 g·L-1时,XJ和FP的洗脱率分别达69.6%~77.9%和80.3%~89.7%.常见作物种子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复合淋洗剂洗脱后,再经过二次水洗的FP 土壤对6种种子的发芽率和根伸长率没有影响,而相同条件洗脱后的XJ 土壤对6种种子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整体发芽抑制率为1.0%~2.5%、根伸长抑制率为3.9%~10.9%.因此,含SL的复合淋洗剂对建立绿色、低成本和高效的石油污染土壤脱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木质素磺酸钠石油污染土壤曲拉通种子发芽毒性测定

    三种造礁珊瑚对不同钙离子浓度的生理响应

    刘依娜王晨颖张涵王啟芳...
    2168-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不同造礁珊瑚的生长对海水Ca2+浓度变化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浅杯排孔珊瑚(Seriatopo-ra caliendrum)、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和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3种造礁珊瑚为对象,测定了它们在180、250、320、390、460和530 mg·L-16个Ca2+浓度下的钙化率、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的变化.结果表明:低Ca2+浓度(180 mg·L-1)导致3种珊瑚的钙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Ca2+浓度的增加,浅杯排孔珊瑚和指状蔷薇珊瑚的钙化率呈倒抛物线变化,即先上升后降低,并在320~390 mg·L-1浓度时达到峰值;丛生盔形珊瑚钙化率在低Ca2+浓度处理时(180~320 mg·L-1)随Ca2+浓度上升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稳;实验14天后,浅杯排孔珊瑚共生虫黄藻Fv/Fm和ΦPSⅡ随Ca2+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过低或过高的Ca2+浓度均会对浅杯排孔珊瑚的生理造成一定的胁迫;与第1天相比,实验处理14天后的丛生盔形珊瑚共生虫黄藻Fv/Fm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ΦPSⅡ显著上升;不同珊瑚对Ca2+浓度变化的生理响应具有差异性,针对不同造礁珊瑚种类的室内人工繁育时,需密切关注养殖体系中Ca2+浓度变化,并适时调整,以维持其最佳生长效率.

    造礁珊瑚钙离子钙化率最大光量子产量实际光量子产量

    不同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鲢的阻拦效果

    黄晓龙白艳勤姜伟林枫...
    2176-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鲢(平均体长为21.05 cm)的阻拦效果和安全性,在静水条件下,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电极布置方式、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等因素对拦鱼电栅阻拦效果和实验鱼受伤尾数的影响;在进水口流速分别为0.3和0.5 m·s-1的条件下,采用已获取的最佳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重复放鱼实验,探究拦鱼电栅在不同流速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工况二(电极布置方式1且脉冲电压为80 V、脉冲频率为10 Hz、脉冲宽度为30 ms)的阻拦效果最好,阻拦率为100%,各影响因素由主到次的顺序为脉冲电压、脉冲宽度、电极布置方式、脉冲频率;静水条件下,同一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阻拦率无显著性差异;采用静水条件下的最佳电极布置方式和电学参数,当进水口流速为0.3 m·s-1时,拦鱼电栅的平均阻拦率与静水条件下相同,当进水口流速为0.5 m· s-1时,拦鱼电栅的平均阻拦率下降至97.92%,与静水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电极布置方式和流速能够显著影响实验鱼平均受伤尾数,且实验鱼的平均尝试次数和平均受伤尾数随流速的变化规律具有高度相似性.本实验结果可为拦鱼电栅的设计优化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电驱鱼脉冲直流电电极布置方式电学参数

    贵州南盘江和北盘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

    张靖泽杨波肖晶夏伟...
    2184-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南盘江和北盘江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于2020年10月(平水期)、2021年4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对南盘江和北盘江后生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评价其优势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南盘江和北盘江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43种,轮虫类28种,桡足类3种,枝角类12种,其中南盘江和北盘江相同的种类为25种;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ilearis)、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无节幼体(Nauplius)在南盘江和北盘江3个水文期内均为优势种;南盘江丰水期后生浮游动物总丰度丰水期424.58 ind·L-1,平水期1482.08 ind·L-1,枯水期383.10 ind·L-1,生物量分别为0.197、1.060和0.160 mg·L-1;北盘江丰水期后生浮游动物总丰度丰水期329.33 ind·L-1,平水期553.90 ind·L-1,枯水期117.73 ind·L-1,生物量分别为0.397、0.369和0.006 mg·L-1;南盘江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以窄生态位种群为主(42.86%),北盘江以中生态位种群为主(64.29%);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因为环境因子的改变而产生季节性变化,南盘江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差异明显(P<0.01),不同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较大,北盘江则无明显差异(P>0.05),优势种间适应环境能力差异较小;南、北盘江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平均值均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南盘江为0.328<0.780<0.847;北盘江为0.283<0.508<0.812);螺形龟甲轮虫与其他优势种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南盘江螺形龟甲轮虫与其他优势种平均生态位重叠值为0.68,北盘江为0.56,且出现频率最高(92.86%),表明其对于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综合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南盘江、北盘江的丰水期和平水期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种间竞争强于枯水期,优势种生态位存在季节性变化.

    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生态位

    昆明城市多景观维度下公园蝴蝶多样性特征

    黄秋霞张喆马红艳
    2193-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蝴蝶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开展多景观维度下城市公园蝴蝶多样性特征的研究,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昆明20个城市公园开展为期1年的蝴蝶多样性与植物样方实地调查.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别从城市的"山-城-水"空间格局、公园景观、微栖息地3个景观维度对蝴蝶多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调查到蝴蝶3562头,隶属于9科67属105种;记录到植物320种,隶属于238属98科;近山与近水公园的蝴蝶多样性总体优于城区公园;公园整体景观面积、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林地核心斑块面积、林地与草地景观连通度的增加对蝴蝶多样性起积极作用,随着公园整体景观和硬质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硬质景观的面积占比的增加,蝴蝶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草地景观破碎化越严重,蝴蝶分布越不均匀;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在植被结构和植物组成上对蝴蝶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差异.研究成果丰富了城市公园绿地的蝴蝶多样性内涵,为昆明城市公园提升蝴蝶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城-水"空间格局公园景观微栖息地景观蝴蝶多样性

    四川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胡露冯彬白文科董鑫...
    2204-2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熊猫保护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本文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所属的37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生境威胁因子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及InVEST模型等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视角对大熊猫保护地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林地(+1.49%)、建设用地(+59.72%)和水域(+27.79%)面积增加,草地(-2.44%)和耕地(-2.14%)面积减少,变化类型以草地、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研究区域生境质量变化与景观破碎度变化范围在空间上大致相同,景观破碎度高的地区,生境质量明显较低;生境质量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改善(952.35 km2)的区域面积小于下降(1562.38 km2)的区域,但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生境质量保持稳定;整体生境退化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018上升至2020年的0.022,且生境退化程度高和生境质量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以为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大熊猫保护地土地利用变化InVEST模型景观格局生境质量

    厢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马微微黄璜陈灿任勃...
    2212-2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厢作稻鱼鸡共生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设置厢作稻田养鸡(RC)、厢作稻田养鱼(RF)、厢作稻田养鸡养鱼(RFC)和厢作常规水稻栽培(CK)4个处理,进行连续2年(2020-2021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C和RFC处理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 46.99%和46.32%(P<0.05),水稻成熟期穗干重分别提高了 40.85%和33.39%(P<0.05);RC和RFC处理孕穗-齐穗期的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 29.83%和33.71%(P<0.05);RFC和RC处理齐穗-灌浆期的群体生长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 80.94%和75.34%(P<0.05),光合势较CK分别提高了 34.25%和39.74%;RC和RFC处理孕穗期至齐穗期的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 3.05%~14.87%和6.45%~19.38%;RC、RFC和RF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 10.89%、13.23%和11.56%,RC处理的有效穗数较CK提高了 13.25%(P<0.05).综上,RC和RFC处理能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群体生长速率,增加穗干重,从而达到稳产和增产效果.

    厢作栽培稻鱼鸡共生群体生长水稻产量

    黄河口滨海湿地不同景观类型的潮沟分布特征

    张馨李雪于君宝栗云召...
    2218-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滨海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内潮沟分布及其变化,选取2000-2020年黄河口 5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观测数据,对黄河口典型景观类型及其潮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滩、芦苇和盐地碱蓬的面积占比都呈减小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互花米草斑块面积在2010-2020年增加38.32 km2;研究时段内潮沟年平均长度表现为光滩>互花米草>盐地碱蓬>芦苇;平均潮沟数量和密度表现为光滩>盐地碱蓬>互花米草>芦苇;2000-2020年,光滩和盐地碱蓬内潮沟长度分别减少15.28和14.35 km,互花米草内潮沟长度增加86.03 km;网络环通度、节点连接度、网络连通度总体在较低水平,光滩、盐地碱蓬、芦苇景观潮沟水系连通性变化不大,互花米草景观内潮沟网络水文连通性在2015-2020年快速增加.

    黄河口滨海湿地潮沟景观类型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