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姜左

双月刊

1008-7931

xbsce@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民间文学创新性发展问题探讨

    郑土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 1949 年以后的文艺政策继承了延安时期的传统,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在民间文学领域表现为除了搜集整理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外,更注重民间文学在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性发展,发挥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新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继承了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技法和风格,但又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以适应新时期传播、接受的需要.文章讨论了新故事的属性和特征,同时对民间文学的创新性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新时期民间文学新故事创新性发展

    江南"延寿类宝卷"的版本与类别

    郑芩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寿类宝卷"是江南民众在祈福禳灾仪式上频繁宣颂的一种叙事性文本,历史悠久、民间蕴藏量极大.文章立足于 100 本相关卷本,大致揭示了这类宝卷错综复杂的版本关系及类目繁多的卷种类别,其中后者具体包括男延寿、女延寿、合家延寿、立愿延寿、借寿、桃花延寿和张家延寿七大种,女延寿之下又分化出两个子卷种.上述划分既标识卷本内部叙事形态的分野,也大致对应相异的现实使用语境.另有部分与"延寿类宝卷"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类同的卷本亦值得关注.

    宝卷宣卷叙事延寿版本特征卷种类别

    "黄泉"之上:静安寺"黄泉井"传说与"魔都"形象建构

    甘德志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静安寺"黄泉井"传说是人们记忆的反映和重塑.2009 年"静安涌泉"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对业已消失的古涌泉的记忆,人们在此基础上连接古今、营造虚实,接通了以"黄泉"为代表的彼岸世界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地脉,"黄泉井"传说由此诞生.作为"记忆之场"的"黄泉井"及其系列都市传说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从"摩登"与"魔幻"两方面,给上海"魔都"形象的建构、塑造带来了强大的固化、助推力量,凸显出都市传说独特的社会作用.

    上海静安寺黄泉井魔都都市传说城市记忆

    东坡故事的跨文体改编

    罗杰允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坡故事自宋代产生以来,经口传、改写与编创,发展出文言笔记、话本小说、戏曲等多种文体形式.在跨文体改编中,首先是叙事方式的转变.叙事角度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代言体,叙事语言由书面化转向通俗化,叙事手法兼用插叙、倒叙,构建双线叙事结构模式.东坡故事的跨文体改编体现出承袭核心情节单元、改动人物形象、设置大团圆结局的编创特点,反映通俗文学作者在改编故事时会优先考虑民众心理与市场需求,并结合文体特征和时代语境,以满足民众期待与服务社会公众.

    苏轼东坡故事跨文体改编东坡戏

    海外文化传播中的苏州符号——以《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所引英文文献为中心

    孟祥德陈利悦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符号在海外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典型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和传播力.以《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所引英文文献为中心,通过文献梳理,考察"苏州""江南""吴"在不同历史时期英文文献中的拼写符号,勾勒"人间天堂"这一苏州典型文化符号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图景,分析其得以深度传播的原因,进而探讨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

    人间天堂典型文化符号苏州海外传播《美丽苏州:苏州社会文化史》

    视角、史实与文本——重译《中国十八省府·苏州》一得

    徐冰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初西方地理学探险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曾到中国考察,并撰著《中国十八省府》,其中有《苏州》章.盖洛不通汉语,亦非学者,一方面他所吸收、采纳和记录的苏州资料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和价值意义需要读者仔细斟酌考辨.通过重译《苏州》章并与之前的译文进行比较,发现对于此类文本侧重文史互证的翻译方式较为有效,它不仅凸显盖洛观察苏州选取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深度,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译文的信实度,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

    翻译威廉·埃德加·盖洛苏州文史互证《中国十八省府》

    民国时期苏州城市形象研究——以在华英文报纸《大陆报》为中心考察

    宁锐刘恺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在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对苏州进行过很多新闻报道与宣传介绍,展现出当时苏州城市形象所具有的三大特征:作为"传统中国"的古典景观之都,与上海"对立"的旅游胜地以及"中西交汇"的文艺之城.对《大陆报》相关文本的研究表明,在外文媒体视域中,民国时期苏州城市形象既表现出极其浓郁的中国古典美,成为"他者"眼中"传统中国"的典型符号,又广泛融合时代新兴事物与外来文明成果,彰显苏州城市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苏州《大陆报》外文媒体城市形象民国时期

    论虹影儿童文学创作的成人化倾向

    计红芳任宇珂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虹影的儿童文学作品与传统儿童文学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较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超越纯真思想的情感态度、颠覆简单纯粹的人物塑造和趋近成人心智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补偿心理下成长需求的激活、人格叠印中成年人格的主导、双向交流中成人视角的遗留是造成虹影儿童文学成人化倾向的重要原因.成人化倾向既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也可能导致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损害,甚至使儿童产生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创作出兼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

    虹影儿童文学成人化《米米朵拉》

    张秀亚:从"大龙河畔"出发的京派传人

    刘秀珍
    74-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 1940 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就为以流派视角审视现代文学传统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两岸文学互动提供了典型样本.

    张秀亚京派文学散文左翼《在大龙河畔》抒情

    郭强生小说中的鬼魅书写

    姚鑫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惑乡之人》与《断代》是台湾作家郭强生近年来最负盛名的小说,作家通过鬼魅书写展现了台湾性少数群体的生存境况,并表现出与传统鬼魅书写不同的特质.作家笔下的鬼魂与传统文本中的鬼魂相比,承载了更多的历史记忆.除精心设计鬼魂形象外,郭强生在小说中还使用了多视角与多线叙事的手法,打破故事叙事的"一元论",呈现出驳杂与多义的叙事形态.同时,戏曲、电影、照片等异质媒介被引入叙事,使文本中真与假的界限模糊,充满了梦魇之感.死者以鬼魂方式返场,而生者则以变装方式介入,揭露同性恋群体诡异的情色关系.

    郭强生台湾作家鬼魅书写同性恋多线叙事幻觉剧场男性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