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姜左

双月刊

1008-7931

xbsce@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语

    罗振亚
    1页

    车前子诗歌的语法

    李德武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前子是当代有影响的实力派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迥异的审美品格,并构建了"诗是字爆炸""画布思维"与"江南性"等特点的诗歌语言体系.车前子运用字本位思维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游戏、跃迁、无诗歌、构境等方式创造出诗歌整体的"轻逸"美.

    车前子诗歌语法游戏无诗歌构境

    从"无"到"有"的实验诗学——车前子诗歌论

    卢桢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前子具有浓重的语体自觉意识和诗歌实验精神,这源自对纯粹性、开放性美学的向往;诗人强调以形式主义美学建构诗语,形成专属的标识性特征.他有意创造一种意义指向多元、精神"在场"的诗歌,为此他作了一系列关于"无诗歌"的探索,力求在超验的时空里重新抚摸物象本身,赋予其再次混合、极度延展甚至颠覆意义的可能,以便从固有的内容与观念中突围.为恢复语言的自由状态,车前子尝试在开放的实验环境里充分调动汉语的各类符号元素,以母语的"在场"实现诗歌之"有".他的诗歌发明抑或语体实验很大程度上延续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诗歌的先锋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转化、呈现于当前的文学现场,赋予了"先锋"这一概念再次生长的可能.

    车前子当代诗歌无诗歌母语实验诗

    晦暗中的透明——论车前子诗歌的悖论艺术

    赵东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前子认为诗不是发现,是发明.其诗歌创作实践遵循了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文化传统和现代诗歌的创新思维.车前子在书写江南古典文化的同时也彰显了现代诗歌精神,并在想象与隐喻中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统一.车前子诗歌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隐秘幽深的幽人写作、点铁成金的语言艺术和表意法的灵活运用.

    车前子当代诗歌悖论点铁成金表意法

    主持人语

    黄景春
    23,67页

    天山天池西王母神话的发现、保护与传承

    迟文杰刘天一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王母是一位神秘而富于变化的女神,由西王母神话衍生而来的仙话、传说、故事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天山天池被认为是神话中的"瑶池"所在地,当地的西王母神话传说往往依托于此而得到演述和传承,承载了厚重的地方文化内涵.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当地组织了三次田野调查,在口头文本记录、文献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也通过学术研究、景区建设、教育普及等积极推进西王母神话传说的保护和传承.未来将继续积极反思、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促进西王母神话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西王母神话天山天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旅融合

    董永传说的文本流变及其变异机制

    赵良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汉代就已广泛流传的孝子故事,董永传说的流变具有"一源双线"的特征.董永传说自诞生以来就以孝为主旨,由此形成的孝感系统体现了董永的"生养之孝"与"死葬之孝".魏晋以后,董永传说的叙事重心存在由"生养"向"死葬"转移的趋势,事父情节的删减及各家对董永"卖身葬父"孝行的强调,使董永传说在民间丧葬实践、官方教化推广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建构.唐朝以降,部分董永传说吸取了"天鹅处女"型故事与才子佳人叙述模式,形成了董永传说流变的复合系统,使董永传说实现了由"孝"到"情"的主题迁移.从传说形态学的视角来看,董永传说的流变始终基于其情节的最简结构,以解决难题为目标,从而使叙事结局不断趋于"大团圆".基于主角优先的叙事原则,董永形象在故事、形象建构及活动范围中存在"生长"现象,而董永传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在民众共有知识结构的影响下与久经传唱的人物发生黏合.

    董永传说文本流变历史演进法传说形态学

    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赵欣璇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与"说"在民间文学生产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写"传说与"说"传说并无本质差异.陆稼书传说作为"写"传说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官方、士人、民间的文化渗透——统治者赋予某些历史人物以官方地位,地方文化精英运用民间文学样式形成后发"制"人的回顾性文本,此类书面文本回流民间,在口头讲述中吸附诸多常见母题,并被再次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以书本流传为主的系列传说.

    民间文学陆稼书传说生成机制

    千流汇海,百变成风——论《上海城市民俗史》的学术价值

    张琪舒涵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丰明、程洁、毕旭玲的《上海城市民俗史》以城市语境为基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将上海民俗放到宏大的城市社会框架中考察,勾勒出上海民俗由乡村-城镇型向近代都市型、再向现代都市型转变的变革脉络,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城市民俗历史长卷.该著富有鲜明的民俗学问题意识,提炼上海民俗"趋新善变"的核心动态特征与民俗实践者"市民性"的特质,集中阐释了民群的精神面貌与集体心性.提出了"变俗"等学术概念,用于分析短暂"风气"与稳定"民俗"的转化关系、传统民俗与现代民俗的承启关系.开拓性的研究视野与系统性的理论建构使该著具有了城市民俗史学科里程碑式的意义.

    《上海城市民俗史》城市民俗市民性趋新善变理论建构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常熟《陆张合刻》三位作者为中心

    朱则杰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文学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文章就江苏常熟《陆张合刻》三位作者陆贻典、张文镔、张道淙的有关问题作些订补,供柯愈春先生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清诗作家考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陆张合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