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

张介池

双月刊

1004-311X

swjszzxxw@163.com;swjszz@163.com;

0451-84615121

150010

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68号

生物技术/Journal Bio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生物技术》杂志是中文生物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是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生物学相关领域的重要成果和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进展。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工程、微生物、医药、农林、食用菌、轻工食品、环保、食用菌及相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1985年创刊,1994年起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摘引、收录。主要栏目有论著、技术与方法、开发与应用、综述与讲座等。被CA、BA、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网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检索数据库和文摘类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根瘤菌转录因子RluD基因突变抑制大豆共生结瘤

    霍婧怡马胜男辛大伟陈庆山...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根瘤菌自身转录因子RluD在大豆共生结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三亲杂交对根瘤菌RluD突变体进行构建,并利用PCR和qRT-PCR对突变体进行验证。利用大豆结瘤实验,测定RluD突变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最后,利用转录组对RluD突变所影响的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根瘤菌转录因子RluD突变能够抑制根瘤的产生,显著降低大豆植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根瘤数由每株17。0下降到12。0,根瘤干重由每株24。0 mg下降到18。0 mg。表达量分析表明,在大豆共生结瘤过程中RluD所调控的基因能够参与到大豆的免疫信号途径。转录组结果表明,转录因子RluD主要参与根瘤菌ABC转运,鞭毛组装,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碳代谢等通路。[结论]根瘤菌转录因子RluD能够正调控大豆共生结瘤,其突变情况下能够降低29。4%的根瘤数和25。0%的根瘤干重。

    大豆根瘤菌共生结瘤转录因子RluD结瘤鉴定转录组信号途径

    MAVS-/-HeLa细胞系构建及其在干扰素信号通路中应用

    姬红董云霞那睿思李玉军...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线粒体抗病毒信号(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MA VS)基因敲除的HeLa细胞系,并对细胞系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针对MAVS外显子设计构建靶向MAVS基因的guide RNA,并克隆至LentiCRISPR v2载体后包装成慢病毒,感染HeLa细胞后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MAVS基因敲除的HeLa细胞,Western Blotting验证敲除效果,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并检测细胞内干扰素-β(IFN-β)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CRISPR-MAVS-gR质粒,包装成慢病毒并感染HeLa细胞,经筛选获得的细胞内MAVS mRNA及蛋白均不表达,生长速度及活性与野生型HeLa相同,Poly(I∶C)刺激后,细胞内IFN-β变化不明显。[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MAVS基因敲除的MAVS-/-HeLa细胞系,Poly(I∶C)诱导剂不能在该细胞内激活干扰素信号通路,为后续研究MAVS相关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奠定了基础。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CRISPR/Cas9HeLa基因敲除天然免疫干扰素嘌呤霉素聚肌胞苷酸

    GABPα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

    王泌林耿蒙雨宋禹婷徐志卿...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GABPα在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鱼藤酮制备PC1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在PC12细胞中过表达GABPα。利用Western Blot检测GABPα的表达,通过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微量法分析氧化应激标记物NO和MDA水平,抗氧化标记物GSH的水平和SOD的活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处理后,PC12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46。71%±1。7%vs 99。88%±0。649%),NO 和 MDA 的水平明显增高(0。285±0。004 vs 0。151±0。003,0。115±0。003 vs 0。044±0。002),GSH 的水平及 SOD 的活性显著下降(11。53±0。572 vs 22。86±1。338,0。161±0。008 vs 0。315±0。026),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30。26%±2。359%vs 3。037%±0。043%)。在PC12细胞过表达GABPα并用鱼藤酮处理后,与空载体组相比,PC12细胞的活力明细增高(62。21%±2。344%vs 47。65%±3。228%),氧化应激产物NO和MDA的水平明显下降(0。194±0。004 vs 0。268±0。003,0。075±0。005 vs0。112±0。004),GSH 的水平及 SOD 的活性明显升高(18。03±1。18 vs 11。22±0。474,0。242±0。006 vs 0。159±0。003),细胞的凋亡显著降低(7。047%±0。788%vs 31。98%±2。929%)。[结论]GABPα在PC12细胞中可通过抑制鱼藤酮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GABPα抑郁症鱼藤酮PC12细胞氧化应激细胞活力细胞凋亡

    3-甾酮-Δ1-脱氢酶突变体文库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董新林胡青何建新吕德强...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通量筛选3-甾酮-Δ1-脱氢酶(KstD)突变体库的方法。[方法]基于已发表KstD蛋白晶体结构,设计饱和突变引物,构建突变体文库,优化蛋白表达条件,利用冻融法结合溶菌酶法获得粗酶液;基于分光光度法原理,优化检测反应体系,利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的变化来反映酶活力。[结果]利用饱和突变引物成功构建突变体文库,表达KstD最佳条件为:IPTG终浓度0。3 mmol/L,20 ℃诱导20 h;缓冲液中溶菌酶浓度为0。5mg/mL时上清目的蛋白含量最高。优化后的酶活检测条件为:Tris-HCl缓冲液50 mmol/L、pH 8。0、0。4 mmol/L DCPIP、1。5 mmol/L PMS、0。7 mmol/L雄烯二酮(4AD)和适量的酶液组成,温度30 ℃、酶反应时间5 min,于600 nm波长下测定。[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5 min检测96个3-甾酮-Δ1-脱氢酶(KstD)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重复性变异系数在3%以下。

    3-甾酮-Δ1-脱氢酶定点饱和突变高通量筛选半理性设计雄烯二酮酶标仪酶法脱氢突变体文库

    诺如病毒GⅡ.4型密码子偏爱性及聚类分析

    王阳杨曼清单静刘奇...
    165-16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密码子的偏爱性变化,探索其聚类情况。[方法]从NCBI上下载GⅡ。4型所有完整毒株,使用CodonW、EMBOSS、SigmaPlotl4。0软件对诺如病毒GⅡ。4型密码子偏爱性进行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G Ⅱ。4型聚类分析。[结果]诺如病毒G Ⅱ。4型三种编码框的ENC值均>50;RSCU>1的密码子以U/C结尾的居多;ENC-Plot显示GⅡ。4型三种编码框绝大多数位于标准曲线之下;PR2分析中,GⅡ。4型三种编码框四个象限分布不均匀;GⅡ。4型按照年份的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年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聚类。[结论]诺如病毒GⅡ。4型三种编码框的偏爱性较弱,密码子使用以U/C结尾为主,其使用偏倚受到突变和自然选择,但以自然选择为主,近年来存在着聚类情况。

    诺如病毒密码子偏爱性GⅡ.4聚类分析突变选择自然选择最优密码子

    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亚抑菌环境中的蛋白组响应规律

    徐晓晓王宝斋孙大庆郭佳敏...
    170-17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亚抑菌药物环境下微生物的耐药性,探究微生物在亚抑菌环境下的蛋白质组学响应规律。[方法]选用两种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敏感菌株在亚抑菌环境中经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诱导,提取全菌蛋白,通过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联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亚抑菌环境下传代,其最低抑菌浓度提高至10 μg/mL,即产生耐药性。蛋白质组学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耐药差异蛋白超过60%富集于细胞膜组分,主要在生物被膜形成、外排泵形成、氨基酸代谢和TCA循环等能量代谢和核酸代谢相关通路显著富集。[结论]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亚抑菌环境下仍可产生耐药性,蛋白质组学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能量代谢和核酸代谢相关通路来抵抗药物的杀菌作用,以此调整耐药状态,为深入研究亚抑菌药物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亚抑菌药物环境耐药性蛋白组学响应规律

    光甘草定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分析

    黄中强付聪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光甘草定抗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实验考证光甘草定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的抑制作用;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与光甘草定具有潜在相互作用的靶点;以"Luminal-A"和"Basal-like breast cancer"为关键词从Gene Cards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富集分析,并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筛选潜在核心基因。利用GEPIA2、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表达,获取预后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泛癌性。[结果]共筛得光甘草定相关靶点286个,Luminal-A相关靶点4 285个,Basal-like相关靶点944个。光甘草定主要通过调节癌症的途径、BC通路以及PI3K-Akt通路等116条通路(P<0。05)。10个核心基因中仅MAPK1在数据库间的表达趋势不一致,且高表达的HSP90AA1与BC生存和预后不良显著正相关,并在多种肿瘤中显著高表达。[结论]光甘草定通过调控HSP90AA1等靶点和相应通路抗BC,且HSP90AA1是诊断BC的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

    光甘草定乳腺癌作用机制体外实验生物信息学靶点通路生物标志物

    生物转化蛋黄胆固醇生产4-雄烯二酮

    唐钰颖宋士奎董芳苏正定...
    188-19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一种以鸡蛋蛋黄为原料,利用HGMS6菌株生物转化生产4-雄烯二酮(AD)的工艺,实现转化率60。78%。[方法]基于现有提取、转化技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调整蛋黄胆固醇提取条件和分枝杆菌发酵条件,利用薄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数据,提高AD的产率。[结果]明确最佳蛋黄胆固醇提取条件为:β-CD∶胆固醇=5∶1,水∶β-CD=15∶1,反应温度为55 ℃。提取率为98。12%。较吐温-80,添加环糊精时,得到的胆固醇转化率(60。18%)更高。

    蛋黄胆固醇微生物转化甾体药物中间体4-雄烯二酮分枝杆菌

    LncRNA MALAT1靶向调控miR-155抑制炎症性肠病肠道上皮细胞损伤

    郭峰健诸葛萦王俊珊
    193-197,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LncRNA MALAT1与miR-155在炎症性肠病肠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YAMC细胞的MALAT1与miR-155水平。将YAMC细胞分为4组:si NC组、si MALAT1组、miR NC组和miR-155 mimic组。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ALAT1与miR-155的作用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生长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炎症因子水平。[结果]TNF-α处理YAMC 细胞后,MALAT1 表达水平降低(0。98±0。02 vs 0。23±0。01,P<0。05),miR-155 表达水平增加(0。98±0。02 vs 0。23±0。01,P<0。05)。si MALAT1 组的 YAMC 细胞形成集落数量显著降低(68。28±8。02 vs 38。53±7。01,P<0。05);miR-155 mimic 组的 YAMC 细胞形成集落数量显著降低(73。56±10。32 vs 30。13±6。21,P<0。05)。si MAL-AT1 组的 YAMC 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20。18±1。02 vs 33。61±6。21,P<0。05);miR-155 mimic 组的 YAMC 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22。37±3。61 vs 60。31±10。61,P<0。05)。si MALAT1组的YAMC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加(P<0。05);miR-155 mimic组的YAMC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加(P<0。05)。在MALAT1 WT组中转染miR-155 mimic后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1。01±0。11vs0。43±0。02,P<0。05)。[结论]LncRNA MALAT1能够促进炎症性肠病肠道上皮细胞生长,并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这一作用可能与MALAT1靶向抑制miR-155表达有关。

    LncRNAMALAT1miR-155炎症性肠病肠道损伤上皮细胞凋亡

    LKB1调控PTEN/PI3K/AKT通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调亡

    孟亚红范小红孙丽华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LKB1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潜在机制。[方法]构建LKB1敲除细胞系,比较敲除和未敲除LKB1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66和U266的增殖水平、凋亡水平、PTEN/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在RPMI 8266和U266 LKB1敲除细胞系中过表达LKB1野生型(LKB1 WT)或LKB1酶活突变型(LKB1 K78M)后检测凋亡水平。PTEN抑制剂和激活剂、PI3K抑制剂和激活剂、AKT抑制剂和激活剂处理后,检测LKB1敲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凋亡水平。[结果]LKB1敲除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66和U266的增殖水平上升(2。67±0。10 vs 3。46±0。08,P<0。05),凋亡水平下降(15。74%±3。17%vs 6。68%±1。34%,P<0。05)。相比于 LKB1 野生型,LKB1 K78M 的增殖水平上升(2。15±0。10 vs 3。51±0。08,P<0。05),凋亡水平下降(36。98%±3。36%vs 6。05%±1。32%,P<0。05)。敲除LKB1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 8266和U266中p-AKT、p-P13K的表达水平上升,PTEN水平下降,而AKT和PI3K的水平无显著变化。PTEN激活剂、PI3K抑制剂、AKT抑制剂能使处理后RPMI 8266和U266 LKB1敲除细胞的增殖水平和凋亡水平恢复到LKB1未敲除的状态(6。88%±1。42%vs 15。39%±3。21%,P<0。05)。[结论]LKB1通过调控PTEN/PI3K/AKT通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

    LKB1PTENPI3KAKT多发性骨髓瘤凋亡激酶活性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