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缘毛太行花组织培养技术及驯化移栽土壤条件的研究

    申海玉韩超于梦娟宋炜...
    70-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濒危植物缘毛太行花自然繁殖和驯化移栽困难的问题,采用单因子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对其组织培养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原生境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对组培苗驯化移栽的土壤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缘毛太行花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诱导以中度成熟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取材方便,无破坏性取样,采用0.1%HgCl2溶液表面消毒12 min,污染率最低,成功率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MS+6-BA 0.1 mg/L+NAA 2.0 mg/L+2,4-D 0.5 mg/L(或不添加2,4-D)+琼脂0.7 g/L+蔗糖30 g/L,pH 5.8的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降低培养温度至20℃能有效解决缘毛太行花外植体的褐化问题;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琼脂 0.7 g/L+蔗糖 30 g/L,pH 5.8;生根培养基为 1/3 MS+IBA 0.5 mg/L+KT 0.15 mg/L+琼脂 0.7 g/L+蔗糖 30 g/L,pH 5.8.缘毛太行花原生境土壤容重为1.0~1.1 g/cm3,pH弱碱性(7.70-7.80),生境土壤中总磷、有机质和有效锰含量与其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原则指导下,其组培苗驯化移栽选用园土∶稻壳炭∶有机肥2∶2∶1为移栽基质,前期维持80%-90%的空气相对湿度,注意遮阴,成活率可达42.53%,长势较好.

    缘毛太行花组织培养技术生境土壤理化性质驯化移栽

    越冬期水位变化下菜子湖水鸟取食集团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陈荣友李红清朱秀迪周立志...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23年越冬期,对菜子湖的水鸟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目12科5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对水鸟取食集团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取食集团水鸟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不同取食集团水鸟的数量对水位变化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食鱼组、食草组、食底栖动物组的数量与水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水位变化对水域、草本沼泽、泥滩等3种生境的面积具有显著影响.未来应从水位优化调控入手,维持越冬期水鸟丰富食物资源,对提高菜子湖水鸟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菜子湖越冬期水鸟取食集团水位变化

    马来穿山甲个体识别ST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黄娅琳梁成徐燕红陈云霞...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76只马来穿山甲个体的DNA进行ST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和STR片段检测,筛选出16个可用于马来穿山甲特异性个体识别的STR分子标记;开发出相应的STR引物序列,并结合荧光PCR复合扩增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了一套针对马来穿山甲的快速个体识别方法.盲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16个STR位点具有很高的鉴别准确性,可用于马来穿山甲的个体识别.盲测实验所取样本有肌肉、内脏、鳞甲,所筛选的STR分子标记扩增稳定性较好,适用于各类涉案组织检材的检验鉴定.该方法扩增片段较短,尤其适用于DNA含量较低或高度降解的马来穿山甲鳞甲检材.该方法将解决偷猎、运输、贩卖、食用、药用马来穿山甲案件的准确量刑问题,也将为马来穿山甲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马来穿山甲STR分子标记个体识别量刑

    褪黑素对猪胎盘滋养层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王佳琪刘彦郑琛冯涛...
    89-9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褪黑素对猪胎盘滋养层细胞(porcine placental trophoblast cells,pTr)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不同浓度褪黑素(0、10 nmol/L、100 nmol/L、1 µmol/L、10µmol/L、100 µmol/L)处理 pTr 细胞 48 h 后,通过测定细胞数、VEGF、EGF、E2、P4分泌水平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褪黑素对pTr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48 h时,10 μmol/L的褪黑素显著促进pTr增殖(P<0.05),并显著提高VEGF、EGF、E2和P4分泌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 μmol/L褪黑素显著上调MT1、CDK4、SLC2A1、VEGF及EGFR的表达(P<0.05),并极显著上调VEGFR2、EGF、ESR1和PGR的表达(P<0.01).综上所述,10 μmol/L的褪黑素能显著促进pTr增殖,其可能通过与MT1结合直接,或通过上调CDK4、SLC2A1基因表达间接促进pTr细胞的增殖;此外,褪黑素还可能通过上调pTr中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类固醇激素受体等基因表达,以及促进生长因子、生殖激素合成和分泌改善猪胎盘功能.

    褪黑素猪胎盘滋养层细胞细胞增殖基因表达

    群体感应介导细菌-噬菌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苗凌保东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体感应系统作为微生物间至关重要的通信机制,与细菌-噬菌体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综述群体感应系统在介导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细菌各种表面蛋白的形成、原核生物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抵抗噬菌体感染的作用和调控噬菌体裂解-溶源决策以优化噬菌体自身生存与繁殖的作用.通过对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噬菌体间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整理和总结,期望能够为全面深入探索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噬菌体间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噬菌体控制耐药病原菌的传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噬菌体群体感应生物被膜CRISPR-Cas系统裂解-溶源决策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吴梦张浩刘雪芹涂长春...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上述单克隆抗体在目前狂犬病暴露后治疗的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存在的血源供应、中和效价、质量控制及潜在病毒感染等问题,指出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效价和中和广度,进而提出针对狂犬病病毒遗传谱系Ⅱ/Ⅲ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G蛋白多个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mAb cocktail)疗法是当前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狂犬病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和抗体抗原表位

    牛Ⅰ型胶原的性能表征及标准样品研制

    高建萍张天阳张扬邢芳毓...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牛Ⅰ型胶原作为研究对象,胶原标准样品研制为目标,对其红外光谱特征、三螺旋结构、热稳定性、氨基酸覆盖率、端肽残留、分子质量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将羟脯氨酸含量作为判定依据对产品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利用SDS-PAGE法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以8家实验室测定的羟脯氨酸含量进行定值和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胶原蛋白的质量要求.该牛Ⅰ型胶原产品在95%置信区间内均匀性良好;在4℃放置2周、4周,25 ℃放置1周、2周,反复冻融1次、3次和5次及在-20 ℃放置6个月,产品稳定性良好;羟脯氨酸含量的定值结果为11.17%,置信度为95%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3(k=2).因此,该牛Ⅰ型胶原可作为国家标准样品用于胶原产品的质量评价.

    牛Ⅰ型胶原标准样品性能表征均匀性稳定性定值

    "环境影响番茄果实色泽变化"实验的PBL教学实践

    张雪莲孟雪李楠王应祥...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方法,以番茄果实着色不均的品质问题为教学实验切入点,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解析影响果实品质的环境因子,鼓励学生基于文献查阅结果提出合理设想.根据实验假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温度及光照强度组合的多因子实验.通过果实表型观察、叶绿素/番茄红素含量测定、果实硬度分析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等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高温通过抑制番茄红素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番茄红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果实着色不均的机理.通过实验,学生能切实感受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PBL法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设计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创新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生理学番茄果实着色不均综合性实验PBL教学法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成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王冬梅洪洞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双一流"建设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而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理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成生物学课程教学,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合成生物学课程-第二课堂-竞赛"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特色的高质量教学团队、紧跟学科领域前沿的教学内容,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及微课视频教学在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编码生命"协会的课堂外实操技能训练及跨学科交流,以及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为代表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生物学竞赛的科研实战训练,培养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国际定向进化大赛、合成生物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合成生物学本科教育iGEM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剑桥大学生物医药方向创业教育探究

    卫春祥洪磊鲁红典胡坤宏...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探讨剑桥大学依托"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机构支持-产业集群共建"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成功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成果的高效转化及人才培养.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创业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Cambridge Enterprise平台,剑桥大学有效管理和商业化科研成果;同时,剑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CBC)的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业人才提供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成功经验为中国高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教育提供宝贵借鉴,旨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剑桥大学生物医药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