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培富

双月刊

1000-5935

xbw1@sxu.edu.cn;xbw2@sxu.edu.cn

0351-7018311

030006

太原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术创新,质量第一”的原则,紧密追踪学术前沿,高度关注学术热点,对于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具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成果,不受栏目限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

    孙杰远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文化根脉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支撑,在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双重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构建须充分建基于自身的文化根脉,创造中国教育学的崭新文化气象与格局.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经验、中国现实关照及外来学科借鉴;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应突出中国教育哲学萃取、中国思维科学遵循、中国学术实践循证及他者创新系统吸纳;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关键在于中国核心价值引领、中华文化符号渗透、中国实践规律呈现及先进话语体系共享.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的系统证成,将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及中国教育学中国性、现代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提供深厚而坚实的合理性证明和正当性论辩.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文化根脉

    教育基本理论:从学科形式到探究方式

    程亮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基本理论"作为一门学科,首先是从制度层面开始的,体现在专业、课程、社群、期刊等载体之中,并在知识层面不断明晰和建构自身作为知识领域的性质与范围.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基本理论"不仅遭遇学术建制逐渐弱化、知识边界不清的困境,而且面临着来自"实用"取向、经验研究、学科分化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困境或挑战,需要突破"学科化"的传统思维,将"教育基本理论"理解为一种有关教育"基本问题"的整体而综合的探究方式,由此它需要承担四个方面的知识使命:整合来自教育不同领域的理论,转化有关教育不同学科的理论,融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的教育理论以及发展属于教育自身的整体理论.

    教育基本理论制度化探究方式

    北魏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探析——兼论冯太后孝文帝母子关系

    刘蓉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书》帝纪中,称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与其他诸帝出生地记述迥异."紫宫"本为紫微宫省称,又名紫微垣、中宫等,是古人对以北极星为中心、位于北斗星与仙后座之间星空的称谓,为天帝居所.紫宫星象变动被认为与人间帝王相应,东汉以来亦可占应太后、皇后,十六国南北朝以来又逐渐成为太后、皇后的代称.孝文帝出生时的皇兴元年,献文帝并无皇后,只有临朝听政的冯太后有资格以"紫宫"喻称.太和十二年《晖福寺碑》中,称冯太后"优游紫宫",为我们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冯太后可称"紫宫"的确凿证据.也就是说,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并不实指其出生地点,而是指其生母为皇太后,由此揭开了冯太后与孝文帝实为母子关系的千古之谜.冯太后与献文帝的情感纠结,集中体现于其在孝文帝出生后躬亲抚养、不听政事的相互信任,李敷、李弈之死后的冯太后废帝、献文帝禅位的矛盾爆发,以及献文帝"鸳鸯之叹"后的彼此妥协.孝文帝为冯太后奉谥"文明",取自乾卦九二,以太后"君德"拟于九五之尊;在冯太后去世后宠隆舅氏冯熙及冯氏外戚,凡此均为冯太后与孝文帝为母子的佐证.考察北魏平城宫殿建置,结合冯太后时政局,推知"紫宫"应为太华后殿,"紫宫寺"为冯太后宫内奉佛之所.

    冯太后孝文帝紫宫晖福寺碑

    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北魏佛教政治的具象化表达

    李君胡毓昕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拓跋鲜卑是一个由各部族联合而成的部族共同体,北魏统治者在定都平城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的政治转型.在探索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儒家文化收效甚微,道教治国的理念以崔浩的被杀而终结,由于与贵霜王朝相似的政治背景,北魏统治者开始运用佛教政治的思想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云冈石窟正是北魏实行佛教政治的重要场所,云冈二期洞窟在开凿时除了延续一期"皇帝即如来"思想外,还将"一佛一转轮"思想融入洞窟开凿之中,用一组双窟(佛窟、转轮王窟)象征一位功德主,这一措施的成功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政治转型云冈二期双窟佛教政治

    数字技术对就业升级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

    王金营王冬梅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一个异质性代理人模型以分析数字技术对就业升级的影响,使用 2011 年到 202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升级.经过替换指标、更换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稳健的.第二,数字技术对就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技术对就业升级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三,发现了数字技术影响就业升级存在空间溢出的证据.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本地的就业升级,但是对相邻地区的就业升级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理解数字技术对中国就业升级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更好地制定积极就业政策提供了借鉴.

    数字技术就业升级空间效应

    数字经济提升城乡融合质量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脱贫地区为例

    罗序斌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深入阐释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原生逻辑.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质量提升的外部逻辑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数字经济赋能的大背景,而内部逻辑从微观视角对数字经济赋能的运行轨迹进行了洞察.根植于中国式的城乡融合实践,数字经济是通过产业融合、要素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等五大传导机制,全面赋能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融合.应从"数字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数字城乡治理联动一体化""数字城乡包容性政策一体化""数字城乡金融发展一体化""数字城乡下沉平台一体化"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质量提升的路径.

    数字经济脱贫地区城乡融合质量赋能机制实现路径

    山西大学2024新年论坛"语言文字与中华文明"

    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处山西大学文学院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