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

杨斌盛

季刊

0253-2395

xbbjb@sxu.edu.cn

0351-7010455

030006

太原市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反映校内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与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成果形式主要有研究论文,研究综述和研究简报。读者对象,广大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具有摩擦阻尼的耦合梁-微束传输系统的稳定性

    王国兰郝江浩
    57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摩擦阻尼的边界耦合梁-微束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其中摩擦阻尼仅作用于梁或微束方程上.利用半群方法和乘子方法得了摩擦阻尼分别作用在不同方程上传输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无论摩擦阻尼作用于梁还是微束方程,系统都是指数稳定的.

    梁-微束模型传输问题边界耦合摩擦阻尼指数稳定

    关联噪声对维纳过程和拉比振荡的影响

    宋鑫张秀荣李卫东
    578-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对关联的有色噪声下的类维纳过程和拉比振荡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在同一时刻类维纳过程与维纳过程的位置方差,发现在有色噪声影响下粒子的扩散速率更快;而且棕色噪声比1/f噪声下粒子扩散得更快.对近共振条件下二能级原子系统的拉比振荡,在关联噪声与非关联噪声下的频谱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非关联噪声导致在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成分增加,这表现为对拉比谱的展宽,而对于关联噪声,在噪声强度较小时也会导致共振频率附近的频率成分增加,但噪声强度进一步增大将会导致振荡的主要频率成分向零频附近移动.

    维纳过程拉比振荡白噪声有色噪声

    自旋轨道耦合Su-Schrieffer-Heeger模型的量子相变

    孙文奇梁军军
    583-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粒子间短程排斥相互作用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SSH(Su-Schrieffer-Heeger)模型量子相与相变的影响.利用密度矩阵重整化群方法(Density-matrix Renormalization Group Method,DMRG)分析了粒子数密度分布、密度结构因子、纠缠熵和纠缠谱等,在弱相互作用区间,不同自旋轨道耦合参数下存在数目不一样的非平庸拓扑边缘态,而随着相互作用的增强,系统手征对称自发破缺,在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和相互作用的高值区域,出现密度波相.最后确定了相边界进而得到相图.用密度结构因子刻画该模型的拓扑相变点时,发现在小尺寸下,密度结构因子峰值在相变点存在突变,而当系统尺寸足够大时,突变消失,峰值呈现出奇异性.

    超冷费米气体自旋轨道耦合密度波相拓扑

    单喷注实验数据对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影响

    王启荣毛建龙沙依甫加马力·达吾来提
    591-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质心能量为2.76 TeV时,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利用质子-质子对撞实验测量了单喷注产生的双微分散射截面,文章研究该实验数据对CT18NNLO部分子分布函数(PDFs)的影响.利用NLOJet++和CT18NNLO部分子分布函数计算出单喷注产生的双微分散射截面,并与CMS 2.76 TeV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大部分数据点的理论预测与测量的散射截面一致.进一步,用ePump(error PDF updating method package)更新CT18NNLO部分子分布函数得到CT18NNLO+Jet部分子分布函数.结果显示,当能量标度Q=100 GeV时,在大x范围内(x>0.3),CT18NNLO+Jet胶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的中心值相比CT18NNLO胶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而言急剧下降;在0.1<x<0.4区间内,CT18NNLO+Jet胶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的误差相比CT18NNLO胶子部分子分布函数而言减小了1%.

    部分子分布函数单喷注ePump

    周期驱动二能级系统的动力学特征频率

    张美娟韩婴婴张秀荣李卫东...
    598-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驱动强度对研究周期驱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用Floquet理论和龙格-库塔数值方法研究了周期驱动二能级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了动力学过程的特征频率,并与常用的解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驱动强度A/ω0<2.57时,单值的低频振荡项是整个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成分,此时忽略了高频振荡项的旋转波近似是成立的;随着驱动强度的增加,当A/ω0≥2.57时,高频振荡项的占比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整个动力学过程的主要频率成分.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了反旋转杂化近似解析方法仅在一定驱动强度范围内成立,且当驱动强度较大时,可以通过多光子过程进行频率拓展.

    周期驱动二能级系统特征频率概率幅

    耗散系统中高阶效应对艾里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

    张壹宋丽军
    605-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研究了耗散系统中高阶效应对一种新型艾里脉冲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系统的三阶色散对艾里脉冲的传输有影响,其他高阶效应对艾里脉冲的传输也存在很大的影响.比如:自陡峭效应和自频移效应对艾里脉冲传输的影响与三阶色散类似,均会引起脉冲中心发生偏移,且系统参数的绝对值越大,偏移量增长越快.此外,非线性增益会使艾里脉冲的强度不断增大,因此,合理选择非线性增益和线性损耗参数,可以使两种效应对艾里脉冲的影响相互抵消.增益色散也会导致艾里脉冲的强度不断衰减,且增益色散越大,艾里脉冲的强度衰减得越快.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系统参数来调控艾里脉冲的传输动力学行为,从而实现耗散系统内艾里脉冲传输的管理.

    耗散系统艾里脉冲动力学特性

    铜-碳点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郭丽霞刘嘉欢周亮马颖钰...
    614-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且耐药性强,故迫切需要开发新策略和发展高效药物分子来应对这个困境.本工作以柠檬酸和(2-甲基-5-硝基苯基)胍硝酸盐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蓝色荧光碳点(CDs).通过对CDs形貌、组分以及光学性能表征,显示CDs是粒径约3 nm且分散均一的纳米球,表面含有羧基和氨基等官能团,且在光刺激下可以产生活性氧.为了增强其抗菌活性,CDs进一步与Cu2+螯合得到复合物CDs@Cu.当浓度为30 µg/mL,在氙灯照射下相对于CDs对P.aeruginosa 85.4%的杀伤率,CDs@Cu的杀伤效率可达到99.9%.因此,该复合纳米粒子不仅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抗菌材料,而且对开发基于碳点的抗菌剂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氧铜离子胍基

    氯掺杂增强四氧化三钴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机制研究及应用

    任亚丽梁书丰张云慧代燕...
    624-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酶作为一类具有类生物酶活性的纳米材料是目前化学研究的新前沿.然而,纳米酶的应用受到其低催化活性的限制.因此,研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纳米酶成为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固相研磨法成功制备出Cl―掺杂Co3O4纳米晶,其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初始反应速率较掺杂前增强了1.3倍.对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Cl―掺杂使得Co3O4纳米晶催化H2O2分解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增强,同时还使得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路径成为可能,而·OH的氧化性强于O2·―,因而Cl―掺杂后材料的类POD活性显著提高.电子顺磁共振谱(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的表征结果表明,Cl―掺杂后Co3O4纳米晶表面氧空位含量的增多及材料的电子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其类POD活性增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本研究成功地将基于固相研磨的卤素掺杂法应用到其他金属氧化物纳米晶的改性中,亦得到增强其类POD性能的有益效果.本研究开发出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晶的改性方法有望为具有高效类POD性能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酶的研制提供新途径.

    固相研磨法Cl―掺杂Co3O4纳米晶类过氧化物酶

    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草本群落多样性研究

    林荣木武帅楷金山燕树杰...
    637-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代替时间法"和样方法对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1)随着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期增加,草本植物群落的科、属、种数上均显示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科的数量从样点S1—S5依次为27、25、27、31和18科,属的数量从S1—S5依次为70、65、67、79和38属,种的数量从S1—S5依次为79、89、85、99和50种.(2)就科、属、种组成结构来看,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优势科,蒿属、堇菜属、委陵菜属为优势属,大披针薹草、京芒草和小红菊为主要优势种.(3)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恢复9年期出现峰值,分别为(10.70±3.38)、(2.09±0.39)和(0.84±0.07);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恢复8年后出现峰值(0.91±0.05).(4)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数量分类将研究地的草本植物群落分为8个群丛,即京芒草+大披针薹草+小红菊群丛、京芒草+大披针薹草+白莲蒿群丛、大披针薹草+白莲蒿+小红菊群丛、小红菊+大披针薹草+截叶铁扫帚群丛、大披针薹草+小红菊+草木樨群丛、大披针薹草+野青茅+小红菊群丛、大披针薹草+小红菊+牻牛儿苗群丛及大披针薹草+斜茎黄耆群丛.(5)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表明,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太行山南段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火烧迹地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数量分类DCA排序

    低浓度TBBPA长期暴露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效应研究

    庞晶贾斌朱慧瑞姚杰...
    647-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是生产量最高的反应型和添加型溴代阻燃剂,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可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进行暴露.关于TBBPA暴露与人体健康风险等问题亟待研究,其中TBB-PA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雌激素干扰物,对于雌激素敏感性乳腺癌细胞的促癌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ER+)细胞系和MDA-MB-231(ER-)细胞系分别连续5代暴露于环境浓度下人体血浆中残留的TBBPA(10-8 mol/L)以模拟长期暴露模式,观察细胞的增殖效应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10-8 mol/L TBBPA长期暴露可以显著促进MCF-7细胞增殖.活性氧(ROS)生成实验表明,MCF-7细胞在10-8 mol/L TBBPA长期暴露下ROS水平升高.蛋白印迹结果表明,10-8 mol/L TBBPA长期暴露于MCF-7细胞后,上调了Ras信号通路中Cyclin D1、c-Myc、p-ERK1/2和Ras的蛋白表达水平.Ras蛋白抑制剂(FTS)干预后阻断了Ras/p-ERK1/2/Cyclin D1/c-Myc并降低了细胞的增殖效应.此外,CCK8实验结果表明ERα的抑制剂Fulvestrant预处理MCF-7细胞可减弱TBBPA诱导的细胞增殖活性,证明TBBPA促进MCF-7细胞增殖与ER的存在有直接关联.同时选取ER-的MDA-MB-231细胞株进行了研究,在相同浓度的TBBPA长期暴露下,其增殖活性、ROS水平及Ra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均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8 mol/L TBBPA长期暴露可以通过激活Ras信号通路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的MCF-7细胞的增殖.

    TBBPA乳腺癌Ras信号通路增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