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姚芝楼

月刊

1008-6285

skxuebao@tyut.edu.cn

0351-6014499

030024

太原市西矿街53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十所理工农医类高校联合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社会类学术期刊,旨在为以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的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以促进高校“两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促进社科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社会学术领域的繁荣。创刊十余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表了大量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本刊稿源已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以及韩国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被有关部门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国际传播话语风格的生成、特点与价值——以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为例

    张雷吴冠儒
    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话语风格及话语建构论为视角,以 63 篇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为核心语料,从习近平国际传播话语风格的生成、特点与价值三个方面,对习近平国际传播话语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习近平国际传播话语风格深受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人民性"、毛泽东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习近平知青岁月锤炼的"群众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等因素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话语特点:善用以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警句熟语、诗文古训,以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为联结的他国俗语谚语、诗文名言,以友好交流和双向互动为蓝本的两国故事,以及以人类普遍理解和共同情感为依托的隐喻表达等。习近平国际传播话语风格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以"人民话语"凸显了人类价值,展示了中国文化底蕴,彰显了文明大国的自信,在展现国家领导人个人魅力的同时塑造了良好的党和国家形象。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话语风格国家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民生建设:内涵、目标与路径

    夏文雨万伦来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民生建设是社会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民生建设是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民生建设以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等物质与精神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保障人民的生态安全感、提升人民的生态获得感、增强人民的生态幸福感。为此,应充分发挥人民与政府的双重合力作用,以人民生态需要为内生动力,以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政策为保障,以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价值航标,构建全面的生态民生建设体系,大力提升生态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

    生态民生生态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共产党农业强国战略的演进历程、实践路径与世界意义

    刘显利李艳阳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的农业强国战略经历了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抓好粮食生产"到"粮食安全"、从"机械化"到"智慧化"的演进历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蕴含着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打好多套组合拳,保障粮食供给安全、配套完善科技设备、完善高质高效经营体系、延展产业链条、培育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持续不断推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塑造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的国际形象,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农业强国演进历程实践路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李小梅
    25-2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应担负的时代使命,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科学家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念、内容和目标上相贯通和契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中融入科学家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家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宋健林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公共事件是现实矛盾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的反映,为民众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暂时性场域,同时也催生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型阵地。在网络公共事件的生发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凸显考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解释力、多样化社会思潮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权、谣言与消极思想解构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娱乐消费化取向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与解释问题相统一、依法上网管网治网等治理原则;构建由官方主体、中介主体、参与主体以及专家主体等多主体协作的治理体系;创建针对关键问题重点群体的科技型精准治理模式,以化解相应风险。

    网络公共事件意识形态风险网络意识形态社会思潮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实践导向论析

    许慎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构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实践导向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实践运用,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遵循。当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存在学科意识有待加强、比应用性学科特色尚有不足、学科建设规范性有待提升、比学术共同体建设尚显薄弱等问题。聚焦实践导向,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自主与开放的关系,是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质量发展,实现对西式话语的突破与超越的必然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主知识体系实践导向

    "两个大局"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殷文贵焦恒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两个大局"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多元社会思潮损害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服力、网络信息乱象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优削弱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为此,要坚守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青年爱国主义视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营造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强化青年爱国主义认同。

    "两个大局"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著录提醒事项

    51页

    智能算法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路线、权力异化风险及规制策略

    高安安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算法作为新时代网络信息输入、运算、输出的底层逻辑和实现手段,创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产生方式和呈现方式。将智能算法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极大提升教育的权威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但是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算法决策误差等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权力面临失衡、失效、失位的异化风险。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育人逻辑、辩证思维等方面对智能算法进行规制,从而推动智能算法全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算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算法权力规制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进路展望——基于CSSCI源刊论文(2017-2023)的统计分析

    周仕德刘永帆王澎珂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自提出以来便受到高校和学界高度关注,以CSSCI期刊载文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随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研究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逐步厘清,但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协同度不高、评价体系不完善、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未来研究的进路展望中:在理论层面,需要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形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则需拓展课程思政的范围边界,丰富研究方法和案例引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制度层面,还需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推进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化。

    课程思政CSSCI期刊研究进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