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姚芝楼

月刊

1008-6285

skxuebao@tyut.edu.cn

0351-6014499

030024

太原市西矿街53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十所理工农医类高校联合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社会类学术期刊,旨在为以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的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以促进高校“两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促进社科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社会学术领域的繁荣。创刊十余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表了大量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本刊稿源已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以及韩国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被有关部门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家体用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构建

    宫宇昕李俊奎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被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数千年来儒家体用观因时而变,但"经世致用"一直是其核心精神,"明体达用"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作为对儒家体用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崭新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之"体",阐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则、目标、路径之"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创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意蕴

    骆婷宋亚琳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最新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性成果。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平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与人为善"等思想因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中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只有科学把握"两个结合",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历史性超越,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长提供强大动能,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之形态,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

    "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

    韩淑梅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和生动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历史趋势和发展要求,以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式上的赓续和内容上的拓新;在理论要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主题,拓展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丰富了"术语的革命"的理论表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深化;在根本方法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创造性运用和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根基。

    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要义根本方法

    毛泽东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及当代价值

    齐玉坤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应有之义。毛泽东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经历了从基本接受到激烈反叛并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改造的过程。毛泽东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思想路线、干部路线和干部标准、群众路线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颇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质的贡献。这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积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

    毛泽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建设当代价值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主导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孙逊
    28-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普遍采用专题式教学的模式,该模式存在课程各专题相对孤立,且对课程主旨阐释得较为生硬的困境。为突破该困境,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将其三个维度转化为三个"主导性问题",从而将各专题整合为三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单元,共同阐释课程主旨。只要在运用中防止专题归类不当和教学线索过多的情况发生,就可以有效贯连课程各专题和主旨,形成较为理想的"一个课程主旨—少数主导性问题—若干专题—众多具体问题"金字塔式结构,从而切实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实效。

    主导性问题教学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国式现代化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张蓉瑞孙瑞娟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被提出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总体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将其运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深入阐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实施路径,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内容、组织课堂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四个环节的优化,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研究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进路

    马天平张永红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体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是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对象。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应对时代风险挑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忧患意识大学生重要意义实践进路

    "循环论证"是一种误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的分析

    刘玉芝吴宏伟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否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循环论证"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出发,用国民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阐释问题。准确把握异化、外化和私有财产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破解"循环论证"的关键。外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外化劳动产生了基于自身劳动基础上的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权的社会分化使得私有财产具有资本属性,进而产生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提出要研究异化劳动的起源和私有财产的本质,这对于人们理解劳动从个体向社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打破了"循环论证"。

    异化劳动外化劳动私有财产"循环论证"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逻辑演进、当代样态及价值实现

    曹洪滔刘欣宇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政党—国家—人类"的逻辑线索,以批判资产阶级政党"支配性社会关系"揭示政党本质,以重构"共同性社会关系"阐明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正义,以明确政党的正义性标准确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时代发展,其原创性贡献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内生秩序的成熟性样态、无产阶级政党效能发挥的权威性样态、无产阶级政党文明发展的典范性样态。因此,应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规制自我发展秩序;推进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共建新型国际关系,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人类发展政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著录提醒事项

    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