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陈曦

月刊

1002-5707

sx@ustb.edu.cn

010-62332831 62334268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学内

思想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的界限与导控

    李基礼高宇萌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质与限度亟待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是指采用技术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倾向和趋势,其理论前提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改造关系、工具行动和信息控制过程.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客观的因果作用关系,还包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沟通行动,前者是构成技术治理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具有双重作用,防范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异化至关重要,通过树立技术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意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的反馈与监督机制,防范技术对人的控制,确保技术促进而不是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信息控制沟通行动技术异化

    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蔡文成刘富东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在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引领文化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整合文化资源以及推动文化传播的能力和责任,主要表现为文化方向引领权、文化创新指导权、文化资源整合权以及文化传播主导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以及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要求,围绕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思想指引、价值导引、主体牵引、要素支撑、阵地依托以及制度保障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体系,不断维护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和实践路径

    冯留建王子环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发展,需要从多重维度进行系统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相关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念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演进贯穿于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在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脉络传承和独特价值——以兵团精神为例

    孟祥娟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兵团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精神特质.新时代研究和传承兵团精神,需要深入考察兵团精神与不同历史时期众多伟大精神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传承关系,强调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并从宏观历史视角探讨其独特价值,为理解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遗产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兵团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屯垦戍边

    国家记忆: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切入点

    谷佳媚巫祖钰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品质之一,而国家记忆集中反映了既定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共有经验,其在群体、文化、阶级和美学4个向度上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为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切入点.可以以典型载体形塑国家记忆中的群体身份,夯实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身份支撑;以"第二个结合"厚植国家记忆中的文化根脉,构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坚固基石;以制度建设维护国家记忆中的阶级立场,确保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关键力量;以"诗性智慧"聚焦国家记忆中的中华审美,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本体支撑.

    国家记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

    "饭圈"人的主体性症候探源及其纾解

    陈殿林王传浩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媒时代的"饭圈"现象使越来越多的粉丝陷入主体性困境,"饭圈"使人被文化工业的华丽外衣所迷惑造成人的主体性丧失,日益分裂成为排异性的"巴尔干化"群体,并由此引发了人的认同危机,导致人的日常生活完全"饭圈"化.从本体论出发,"饭圈"人主体性病症根源于资本利用权力兜售来控制主体精神世界,利用群体主体性同化个体主体性,利用符号消费引导主体的价值取向,利用编织"信息茧房"削弱主体的认知能力.纾解"饭圈"主体性病症,要通过唤醒主体意识、反抗文化霸权、回归社会生活、加强数字治理等方面,推动"饭圈"中人的主体性复归与重塑,实现主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饭圈文化工业主体性困境网络治理

    近代化语境下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及其当代启示

    王俊博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通常是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或中介环节.日本近代思潮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民权的争论中以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出场.近代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诸多缺陷,但也具有诸多优势.近代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历史与逻辑的关联.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日译本的"转译",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最初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的传入是日本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然而,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副本",而是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的民族特征、思想传统、个体色彩的解释体系.要言之,近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鲜明特点是主体性、实践性、世界性3个向度的统一,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自最初逐步中国化以来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启示.

    近代化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现代国家

    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关系重构

    邱程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青年具有现实生存和虚拟镜像交融的身份属性、认知偏见和他者灌输并存的思维模式、群体聚集和个体逃离同在的行动规律、数字焦虑和价值削弱关联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数字空间利用对象扩充、主体赋权、方法再造、流程控制等主要方式,深刻改变了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认知逻辑、权力逻辑、资本逻辑、技术逻辑的共同作用下,数字空间叙事呈现外在推动与 自发塑造共存、主流价值与资本偏好相异、离场对话与诠释情境分离、全面覆盖与精准保护对立等基本特征.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平台、新场景、新样态和新模式,各类教育主体要权衡主导和主体、监管和善用、虚拟和现实、教育和引导等4组关系,全面提升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性、互动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字空间数字技术青年爱国主义教育

    论网络育人的符号话语艺术

    骆郁廷李庭涛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符号话语应运而生,给网络育人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符号话语是一门艺术.符号话语艺术因其意指性、联想性、趣味性、快捷性、暗示性等特点,能够吸引注意、激发创新和感染情感,为网络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式.为了提升网络符号话语艺术育人的实效,须着力提高网络育人主体符号话语艺术素养,加强符号话语艺术创新,优化符号话语艺术运用和增强符号话语艺术引导.

    网络育人符号话语符号话语艺术

    数字资本主义舆论场控制机制与本质批判

    李志飞严书倜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样态,不仅继承了传统资本主义对国际国内社会舆论场的控制霸权,还进一步加强舆论场控制机制.数字资本主义通过新技术垄断和掌控平台设置规则对国内社会舆论场信息源头进行关键的"点"式和视觉平台联动的"面"式控制,通过专业的情感逻辑对舆论场进行"立体"式的价值观控制.在国际社会,数字资本主义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在舆论场进行地缘政治博弈,对数据资源控制,并进一步将议题指向化变为底层逻辑;在舆论传播层面,进行职业性话术欺骗,以加固对国际舆论场的垄断霸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野,数字资本主义舆论场的控制机制不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阶级属性和利益指向的本质,还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与统治,对其应进行更为深刻和本质性的批判分析.

    数字资本主义舆论场控制机制本质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