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江彦桥

月刊

1007-192X

sxlljy@vip.163.com

021-64185958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思想理论教育/Journal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建构

    孙珊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主义"、"革命"、"群众"、"政党"等范畴极大地影响先进分子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视域,在与社会改造需求的碰撞中建构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叙述系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改造"语境中恪守"主义"信仰,在"以俄为师"等共识中探索"革命"的救国救民路径,在"向民间去"和民众联合的动员中寻求群众这一根本动力,在进步社团运转中探求政党雏形并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形塑了伟大建党精神"主义"信仰话语、"革命"路径话语、"群众"本位话语和"政党"组织话语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内核,集中表征"主义"传播语境中不同核心观念的逻辑展现.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伟大建党精神

    论大模型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创新

    赵建超温晓青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是以连接关系之"场"承载价值传播之"景"的育人方式.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不仅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从网络化向智能化的跃迁,而且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在思维、体验与服务层面的理论创新.在场景思维层面,大模型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生成、使用、分析、整合等方面实现了场景连接思维、场景设计思维、场景实验思维、场景涌现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升维.在场景体验层面,大模型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体验层,并通过基础层的场景感知增强体验、支撑层的场景认知处理体验、核心层的场景泛在沉浸体验以及深化层的场景共享共创体验等表现出来.在场景服务层面,大模型赋能高效率的场景内容生产创新、多模态的智能对话创新、游戏化的互动服务创新以及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创新.

    大模型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

    青年数字极简主义的媒介抵抗及其应对

    石立春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数字异化对主体精神、身份意识、价值体验的持续消解,部分青年以数字断连、数字戒斋的行为实践与仪式建构,发起极简主义的媒介抵抗.数字极简主义的时代生成与深度演绎,离不开"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亚文化的基因延续,深度契合了青年缓解"数字媒介综合症"、追寻数字人权与精神富足的群体诉求,以及数字异化与青年主体精神复归的矛盾纠葛.但是,"技术解决主义"的内在悖论、商业收编的发展态势又决定了其媒介抵抗的虚假性、成效的不彻底性.要在尊重青年数字极简主义生活选择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与主体意识,使之有效规避"数字媒介综合症"的侵蚀,实现精神富足与自由全面发展.

    数字极简主义数字断连媒介抵抗价值引领

    教育主流媒体在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仲立新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应该自觉担当的责任,也是教育主流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历年上海市中学生时事政治大赛的观察和上海市中学生时事政治素养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剖析当前青少年时事政治素养状况及存在问题,探讨教育主流媒体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探索推动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和实践路径.

    教育主流媒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网络摸鱼"现象的衍生逻辑、异化症候与引导进路

    高雅蓉张璐斐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摸鱼"是部分青年应对社会内卷的短暂性劳动逃逸行为.从主体、客体、载体来看,青年"网络摸鱼"呈现出群体化、碎片化、隐蔽化和多样化的现实生存样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网络摸鱼"依照"劳动目的被物化—个体选择—群体认同"的衍生逻辑展开.在演化过程中,"网络摸鱼"诱发了"劳动—休闲"关系的异化、新"焦虑神话"的困囿、算法技术"偏见桎梏"的异化症候.有效应对青年"网络摸鱼"的异化,要在快与慢之间引导青年回归"劳动—休闲"创造美好生活的双重视域,在物与心之间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在术与人之间引导青年处理好技术与人共生发展的关系.

    "网络摸鱼"青年青年亚文化

    青年"偷感"现象的多重图景、动因透视与文化规制

    张玄益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偷感"现象以"未知不安"下偷偷保护、"羞耻症候"下偷偷防御和"算法驱动"下偷偷隐身等多重图景呈现,形成了青年文化景观.加速社会与不确定的社会环境影响、自我关注与不安全感的内在心理驱动、算法驱动与"圈地自萌"的技术逻辑支撑构成了青年"偷感"现象的生成动因.要辩证看待青年"偷感"现象,既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也要引起关注,通过解码青年"偷感"生存的数字暗语、把握青年"偷感"心态的显隐情绪、构筑青年"偷感"社交的主流圈层、对青年"偷感"现象进行破壁与吸纳、祛魅与回归、破圈与嵌入,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认知图式和健康的社会心态.

    青年"偷感"现象青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