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积玉

双月刊

1672-4283

xuebao@snnu.edu.cn

029-85308849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大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40多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探索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国长城的几个问题

    史念海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中国长城的记载至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8年齐国长城和秦国的"堑洛"长城.韩国以外的战国"七雄"都兴修过长城.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与西汉王朝都在北边修筑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朝也曾经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柔然和突厥.现存的明长城总长约为6 700公里.一般来讲,长城修筑于边陲以抵御外来骚扰或侵犯,但是长城并非都是王朝或政权的边界,如战国时期齐国、赵国的长城以及西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为了适应军事防御需要,历代长城多有分歧,而非单一的一重蜿蜒城墙.长城的修筑一般就地取材,一般用土夯实,薄厚不一.当然,也有不少长城用石头垒成.

    长城秦长城明长城军事防御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

    黄永年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5年郭沫若发文称《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高二适与严北溟著文反对.双方之根本分歧在于,高、严二先生未能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物并力求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字体来看,《兰亭序》属于稿、行之间的新体——行书,而王羲之属于守成派,故写不出新体的《兰亭序》.另外,从南北书派的异同角度考察,王羲之生活的东晋以及其后的南北朝前期的书法,尚未出现南北的不同书派;而今本《兰亭序》与北朝碑志之间存在南帖北碑的差异.可见,郭老认为《兰亭序》非王羲之手迹是有道理的.

    《兰亭序》真伪王羲之郭沫若南帖北碑

    新时代增强党性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丁俊萍穆睿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由其性质、宗旨、使命决定,因而具有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党性是把党锻造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的核心要素,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新时代增强党性是在新征程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增强党性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党性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蕴含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内涵包括夯实思想根基、站稳人民立场、提高政治修养、加强组织纪律、提升道德修养.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党性,必须在学思想中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在重实践中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在建新功中建章立制、推动发展.

    新时代党建自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主题教育活动

    地下水污染与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

    周宏伟
    3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王朝、政权都城频繁迁移的原因一直没有很好的解释,自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外在因素都不构成都城迁移的内生动力.选择水源丰沛的"水地"是古代建都的基本要求.由于古代城市居民饮水主要靠凿井获取浅层地下水,而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人畜尸体、圮毁建筑等日常污染物严重污染了地下水,给中国古代城市居民带来了持久性伤害,北方的西安、洛阳、北京等著名古都及其他城邑基本如此.为此,先民靠开凿新井、城外挑运、城外引水等方式来缓解地下水污染所造成的饮水困难,而弃城迁移是中国古代城市无法解决饮水困难后的最终选择.古代都城在一地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该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地下水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地下水污染是造成中国古代都城频繁迁移的内生动力,中国古代都城及城邑大多因地下水污染而完成其由盛转衰的生命周期.

    古代都城都城迁移地下水污染都城选址

    从诃梨勒到诃子:中印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本草"中国化"

    陈宪良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诃梨勒作为一味产自印度、伊朗等地的果药,经由丝绸之路上的胡商、胡僧从海陆两种途径进入中国.经过中医吸收与创新,来自域外的诃梨勒不仅化身为中医治病救人的常用方剂药诃子,而且还融进先民的宗教、饮食、染色等日常生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就物质文化内涵而言,因为诃梨勒融入了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元素,所以其早已超越药材本身的价值,成为丝绸之路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物质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事物强大的吸纳与创新能力,是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诃梨勒中医医药丝绸之路敦煌写卷佛教医学弘法僧医

    乡村治理:一个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标识性概念

    刘燕舞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炼标识性概念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从"问题"出发,以"乡村治理"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经"进行铺陈,以"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为"纬"进行提炼,研究发现,"乡村治理"是中国农村社会学界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在立足中国实际和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构建的一个标识性概念.中国学术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一套持续探索构建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并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知识体系.它本质上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概念集合而存在.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乡村治理均指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具体概念范畴.在研究传统中,作为"物"意义上的乡村治理具有丰富内涵.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从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则充分彰显了"物"与"词"的转换和并存的特点.进入新时代以来,美好社会建设中的乡村治理则深刻地体现了"词物一体",它不仅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界共享的知识范式,而且也成为党和国家正式文件中规范的通用政策语言.

    乡村治理标识性概念农村社会学

    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组织的形态谱系、冲突演化与多维融合

    卢强何玉芳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的组织同时具备前现代化、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的因素,包含以规范为核心的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以习俗为核心的前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以虚拟和解构为核心的后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上述共存的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表现为道德习俗与法律规范的冲突、解构与建构的冲突、寻求共识的目标与不同利益差异的冲突.对此,可以以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为核心,发挥前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的道德优势,提升现代社区治理组织的道德正当性;发挥后现代化社会治理组织的技术优势,强化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的高效处理能力;展开对法律和规范的学习和认知,发挥意识形态在价值整合中的核心作用.

    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组织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前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后现代化社区治理组织

    人工智能金融、就业供求意愿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基于供求行为视角的面板双栏模型分析

    裴辉儒高仪琳梁锶
    8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工智能金融和就业供求意愿联合驱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落地以引领性技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基于人工智能金融和就业供求意愿的主客观双要素驱动视角,构筑规范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理论范式,运用面板双栏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金融、就业供求意愿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三方内生关系,结果发现:人工智能金融既增强就业意愿和招聘意愿,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工智能金融通过居民创业、技术创新等中介效应能够有效提高就业供求意愿和充分就业质量,而人工智能替代效应则对这一影响关系产生相应的弱化作用;人工智能金融对就业意愿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因区域、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差异而存在异质性.为此要重视资金动力与就业供求意愿的联合推力,形成多元化因果联动促进机制,设计灵活多样的政策及其执行路径,从主客观两方面协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人工智能金融就业意愿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

    李佳霖董嘉昌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数字时代带来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发展范式能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促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数据要素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互构,推动生产和创新范式全面变革,改善要素投入质量和要素配置效率并推动技术进步,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支撑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及共享发展产生深层作用,全面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夯实基础;促进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化解协同障碍,畅通堵点;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更好发挥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数字转型时代的语言生活与语言治理转型

    戴曼纯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数十年的数字技术革命,现代文明跨入了重塑人类生活的数字时代.社会语言生活由此进入转型期,语窗使用者、话题、互动方式、语言本体特征在发生系统性变化,新的语言表达式不断产生,语言行为在演变,热点话题不时涌现等.从数字技术带来生活方式转变看,数字语言生活治理主体更加多元,治理对象更加错综复杂,治理法律意识需要提高,治理方式亟待优化.政府、学界、教育界、社会组织和机构、社会个体等要凝聚力量,发挥治理能动性,共同推进语言治理,构建和谐数字语言生活.

    数字转型语言生活语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