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积玉

双月刊

1672-4283

xuebao@snnu.edu.cn

029-85308849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大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40多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探索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时代的语言安全:问题、成因与治理

    刘景珍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语言安全不仅关乎语言规范、语言纯洁、语言生态等自身安全和语言关系问题,还涉及传播不当语言信息、滥用语言数据以及操控语言进行舆论战和信息战等语言应用安全问题.数字科技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人们对语言安全认知不足以及语言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是语言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语言安全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基于社会治理4个原则——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构建语言治理机制,既可为数字时代语言安全治理提供一条可行之路,也契合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数字时代数字语言语言安全语言治理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阎浩岗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人民文艺无产阶级新文化农民历史主体性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话语转变与政治动员——论陕甘宁文艺运动中的"下乡入伍"

    冯超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乡入伍"是抗战时期的一项重要文化政策和实践.与重口号宣传而轻组织动员的国统区大后方相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下乡入伍"作为延安知识分子了解、反映边区军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得到了边区机关、学校及各类协会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成为陕甘宁文艺运动的一个部分;更因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划分为各具特征的前后两期,在起到知识分子话语转变作用的同时,也对边区军民民族、国家意识的培养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政策制度的接受认可方面,发挥出巨大的政治动员效应.

    陕甘宁边区下乡入伍话语转变政治动员

    王愿坚的长征"诗情"书写与"草地"哲思

    王烨黄怀凤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愿坚终生坚守长征这座文学金矿,努力挖掘与表现长征中的美丽"诗情",不仅为长征小说创作开拓了一条新径,而且也为长征文学创作奠定了垂范至今的美学风范.他的长征"诗情"书写尽管历经三个历史时期,但始终聚焦于革命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正面表现了其中存在的高尚或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党性和个人性的有机统一.王愿坚最爱恋和最多表现的则是草地中的"诗情",并把险恶的草地整体上视为一个光辉的哲理.王愿坚的长征"诗情"书写与"草地"哲思,内蕴着他对长征红军抵御艰难的毅力和伟大力量"从何而来"的叩问,从而使他的长征小说具有了精神史与心灵史的色彩.

    王愿坚长征小说诗情书写草地哲思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价值指向与路径

    李辉李蕊馨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赛道,赋予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新动能,具有强大技术潜力和明确价值指向,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终身学习型数字社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对数字教材管理机制不完善、教材优势发挥不充分、高等教育主体性显示不足的困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应在体现数字教材国家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根本遵循下,一方面,坚持沟通取向,畅通教材建设相关主体协作渠道;另一方面,坚持技术取向,注重数字教材知识传递功能、智能导学功能以及过程性评价功能的挖掘与升级,以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建设的发展.

    数字教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价值指向基本路径高等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

    马昕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需要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凭借其强大的信息生成和对话交互能力,引发了人机关系的转变,创造性地拓展意识形态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技术变革之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权利让渡、话语权力弱化和话语权威消解等挑战.做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通过主体协同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以技术应用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加强民众教育营造健康话语环境,从而将技术变量转化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增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陕西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公告

    封2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