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积玉

双月刊

1672-4283

xuebao@snnu.edu.cn

029-85308849

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大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创刊40多年来,始终关注学术前沿,注重探索创新,已在文史有关基础学科及西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学术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赵永春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认同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在古代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即夏商周时期随着"中国"观念的出现,中国认同观念也开始产生,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观念正式形成;秦汉时期经过多民族中国的建设,汉民族在华夏民族发展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中国认同观念获得了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认同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隋唐时期,在汉人中国观念回归的基础上,又以礼别华夷、华夷互化、华夷一家等多民族中国观念为纽带将隋唐与周边少数民族连接在一起,中国认同观念获得了进一步升华;辽宋夏金时期,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正统和中国历史发展谱系中一员的思想观念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一体性;元朝实现大统一,多民族凝聚为中国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已现端倪,后经明朝和北元均认为自己是中国历史发展谱系一员观念的发展,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事业的完成,具有中国认同意识的各个民族齐聚到清朝中国这一共同旗帜之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民族即中华民族正式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认同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正统五德终始说

    从"华夷之辨"到"五族共和"——清末民初政治变局中各方势力民族国家建构思想之转变

    张丹丹郝运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的政治变局中,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和边疆民族上层等不同势力拥有着不同的"华夷"观念.立宪派对"五族共和"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出于现实的民族疆域问题的考量,放弃了反满的革命主张,转向"五族共和".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延续自雍正以来的"华夷一家"理念,放弃分裂国家的割据可能,通过和平逊位的方式对"五族共和"进行了明确表达.而作为拥有政治话语权的蒙、藏、回各族上层,接受了清帝逊位的现实,积极拥护中华民国的统治,参与"五族共和"国家的建构.最终,各方势力殊途同归于"五族共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未来奠定了思想基调.

    "华夷之辨""五族共和""华夷一家"立宪派革命派杨度

    大数据战略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张东玲刘妍吴昊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为新质生产力跃升提供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重要支撑,并赋能生态效率提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GML模型,构建多维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生态效率,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政策评估对象,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高绿色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生态效率.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效果随着试点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且其因知识产权、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存在政策效果差异.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总体上呈现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大数据战略数字经济城市生态效率人工智能

    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魏修建魏博言唐哲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从产业结构变迁、碳排放、政府执行力3个维度度量了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产业低碳转型的程度.研究表明,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程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源节约类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并且资源类地区与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应持续深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水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地区间交流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激励,以融合发展引领绿色创新.

    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产业低碳转型绿色技术创新

    数字资本主义场域的"情感"迷思与批判

    崔健曹梦圆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哲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理性主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晚期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演进,放纵、激情等情感因素逐渐挣脱理性束缚,迎来"逻各斯"向"爱洛斯"的转化.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产生情感链接,情感表达的时空场域进一步拓宽.然而,数字技术操持下,情感不仅被资本遴选、粉饰、建构,蜕化为因私欲而生产、流通于赛博空间的"新型商品",还脱离"现实肉体",嬗变为寄居数字空壳的"符号代码".原本真实丰富的情感空间,弥漫无数资本的狡黠算计,充斥丧失底线的相互窥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渐趋疏离抑或成为"虚假亲密".辩证审思"数字""资本"联袂下的"情感"之困,对于理解情感异化现象、探寻情感解放之路具有学术意义.

    数字资本主义情感异化

    后真相生成研究的认识论批评:兼论恢复真相的方法

    王贵斌郑海妹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后真相的分析批评而言,现有研究已经转向后真相现象生成的认识论.恢复人们对真相的信心,已经成为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批评后真相现象生成的认识论看,当前后真相现象研究中有两个关键"遗忘"和两个关键因素的"忽略",从而导致对后真相生成的认识论批评的不彻底.关键"遗忘"指向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对后现代,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知识的遗忘,对后真相"泛化式抽象"的表达方式的遗忘.关键因素"忽略"指向对后真相现象生成中的作用因素:对人类传播活动意义的无限推崇,对经济符号资本控制逻辑的滥用.为此,要破除后真相,恢复真相,应当从多维知识体系出发,以社会治理为手段,重塑自媒体舆论秩序.

    后真相认识论批评社会现象学数字传播环境

    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规范的重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为例

    赵豪迈郑福涛赵佳悦
    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传播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和严谨的传统学术传播规范.学术传播规范有助于保障学术活动的有效进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传统学术传播规范产生了巨大冲击.鉴于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的局限,尤其是在学术传播规范方面还存在重大缺陷,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规范的重构,以既能充分发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又能防范其所带来的巨大学术风险.人工智能时代重构学术传播规范的原则应当综合考虑数据隐私、信息真实性、公平公正、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诚信等因素,同时从学术传播主体、学术传播内容、学术传播途径和学术传播环境等方面,采取整体性、系统性的举措,重新形成学术传播活动中规范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法,方冀达成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善治之目的.

    人工智能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传播规范

    情智兼备的媒介平台人机交互演进与价值边界拓展

    闫乃之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人机交互已逐渐推广应用,并与媒介平台嫁接融合,提供内容反馈和输出的渠道.因机器属性的局限,其目前在情感交互方面难以满足丰富的应用需求,特别是无法避免地出现信息错配和价值误导,这使得媒介人机交互如何更好融入情理、法理、伦理等方面的要求成为越来越关键的研究领域.因此,媒介人机交互将进一步向情智兼备演进,加速推动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交叉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尽可能接近"用户想要的"与"交互能给的"相匹配的对等关系,逐步实现向虚拟数字人应用、人机交互终端化过渡、万物互联等方面的价值拓展.未来,情智兼备的媒介人机交互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性研发投入,加强与软件性能相匹配的硬件支撑,处理好情感价值导向的柔性与刚性,拓展应用领域的深度与宽度,更好服务大众需求.

    媒介平台媒介智能化算法人机交互

    造园筑心:清代小说"造园"叙述的时代新变及文化隐喻

    葛永海潘巨强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文学中的"造园"叙述随着造园技艺的迭代发展不断演进,至于清代,随着古典造园艺术之臻于极致,清代小说中的"造园"叙述亦空前丰富,"士人之隐逸"与"富贵之豫乐"成为此消彼长、影响深远的二重"造园"叙述模式.除了对于传统之承继,清代小说"造园"叙述表现更为明显的是应和着时代趋势的多重新变,具体表现于造园之结构、器物和境界三端,首先是从"随势赋形"到"规整布局"的结构之变,其次是从"习尚江南"到"推崇西艺"的器物之变,最后是从"悦己之境"到"济世之界"的境界之变.清代小说"造园"叙述的"三变"意味着从传统向近代的重大转型,具有重要的表征和隐喻意义.

    清代小说"造园"叙述时代新变文化隐喻

    "景"与"诗景":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与诗学概念的形成

    王书艳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在唐代成为一个具有景观审美义的诗学概念,与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审美密切相关.唐代文人的园林景观营造与审美促使山水审美由宏观远赏向微观近赏转变,自然山水向园林山水延伸,"园景"成为继自然山水之后又一重要的诗歌书写对象.不仅"景""风景""景物"等用来描述园景,而且出现了"胜景""清景""幽景"等丰富的品鉴园林景观的诗歌语汇.同时,在"采园景入诗"之主动行为与普遍行为的影响下,"吟景""入诗""诗情""诗境"等诗语大量涌现,"诗境"概念应运而生.由"景"到"诗景",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园林景观审美在诗学概念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

    诗景园林景观审美诗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