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Journ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石油天然气行业甲烷泄漏检测技术及量化方法

    庞小兵徐浩楠商倩倩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烷(CH4)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逐年上升,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油气生产是大气CH4的重要人为排放源,量化这些过程中CH4排放总量对实现碳达峰和实施碳中和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总结了油气行业CH4排放检测技术、模式及量化方法.油气行业CH4排放检测技术主要介绍了光学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着重介绍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油气行业地面检测和卫星高空遥感检测,两种检测方式能够互相弥补各自缺点,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油气田CH4泄漏检测,增加区域源清单调查的准确性.搭载CH4激光传感器的无人机检测机动性更高,成本更低,是现有地面和高空检测方式的有效补充,成为目前油气行业小范围CH4泄漏检测的理想技术,该技术通过检测CH4排放通量实现CH4泄漏的准确核算.油气行业CH4排放的量化方法主要有反推法、通量法、示踪剂法和质量平衡法.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与科学的量化方法有助于准确检测和计算油气行业CH4泄漏量,为科学指导油气行业CH4减排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甲烷温室气体石油天然气行业泄漏检测量化方法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张丽程晋昕李芳成勤...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getation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VEQI)模型,通过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大老岭2013-2022年VEQ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十年植被平均VEQI为91.8,达极优等级,空间上南部区域好于北部.(2)VEQ1趋势变化总体表现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增加区域面积占25.9%.整体表现为低波动,其中南部增加区域表现为低-中低波动,中部和北部减少区域表现为中低-中波动,局地达中高波动.(3)热量因子中,VEQI与年平均气温(average temperature,TA)极显著负相关,与霜冻日期(frost date,FD)、高温日数(high temperature days,HD)极显著正相关,与暖昼日数(number of warm days,WDD)显著负相关.HD间接作用最大,FD通过TA起的间接作用最大,与冷夜日数(number of cold nights,CND)的关联度最大.(4)水分因子中,VEQI与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PA)显著正相关,与年累计降水日数(annual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ays,PAD)、持续有雨日数(continuous rainy days,CDR)极显著正相关.RA 间接作用最大,且主要通过中雨日数(number of moderate rainy days,RMD)起间接作用,VEQI与PAD的关联度最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大老岭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的认识,对大老岭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老岭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气候因子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

    九龙江入海口红树林生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评价

    张阳张思雅陈嘉颖王龙飞...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8年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九龙江入海口红树林保护区,后因围海养殖、滩涂围垦等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红树林面积锐减,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损害.本文以九龙江入海口海岸带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在红树林分布区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布设21个采样点,收集水样及表层沉积物,并进行相应的理化分析.通过现场勘测、文献调研、模型计算,确定研究区域主要的红树林物种为秋茄,盐度为2.5‰~25‰,底质中值粒径小于0.05 mm,淹没时间小于6h的环境比较适合重建秋茄林.基于秋茄针对盐度、底质粒径、淹没时间三项指标所构建的栖息地适宜度模型能够比较好地指示关注区对种植秋茄的适宜度.研究成果对九龙江区域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类似独流入海型河流河口红树林修复亦起到借鉴作用.

    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修复适宜性分析适宜度模型

    中国黑碳和PM2.5人群暴露风险评估

    柳霄钰李明刚李卓王薇...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全国范围(除港澳台)PM2.5(2015-2020年)和黑碳(2015-2017年)的浓度监测数据,并结合人口分布资料,测算我国人群大气污染物人口加权平均浓度(population-weighted concentration,PWC),对人群大气污染暴露风险和特征做了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我国人群PM2.5平均暴露浓度达标率为48%,其间全部达标的省和自治区有云南、海南、广东和西藏;(2)2015-2017年,我国人群的平均黑碳暴露浓度空间分布不平衡,出现西低东高的形势,黑碳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为华中(湖南、河南、江西)和西南(四川、重庆)等地;(3)2015-2017年,我国人群黑碳和PM2.5的年均暴露浓度比为0.01~0.16,比值呈逐年下降趋势.本研究为全面认识我国PM2.5和黑碳的环境健康效应提供参考,也为制订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PM2.5黑碳污染物分布暴露评估人口加权平均浓度

    基于RS和GIS的成都市多种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卢学辉韩超张庆宇许小龙...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聚集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心之一,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亟待开展成都市多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本文综合考虑成都市面临的主要灾害问题,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评估了成都市地质灾害风险、森林火灾风险和洪涝灾害风险.此外,采用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局部赋权获取3种灾害的综合风险.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彭州市和都江堰市,面积分别为14.82km2和4.72km2;森林火灾的中高和高风险区基本与森林分布一致,基本分布在整个研究区的山地,分别占整个研究区的18.33%和10.59%;洪涝灾害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周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1.54 km2)和龙泉驿区(1.10km2);多种灾害的风险分布与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风险的分布相关性较高,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彭州市和都江堰市.研究结果指出,多部门合作和分时段管理将大大有利于成都市灾害风险防控.

    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成都市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重庆市碳储量时空演化及情景预测

    屈志光杨伯元李飞汪金卓...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重庆市土地利用栅格数据、驱动因素栅格数据和破密度数据,耦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模拟2030年重庆市在自然发展(natural deuelopment,ND)、生态保护(ecological protection,EP)、耕地保护(farmland protection,FP)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评估重庆市2000-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储量效应.研究表明:2000-2020年,重庆市约有20.9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有林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转入者;重庆市"两群"地区碳储量较高,"一区"地区碳储量较低;2010-2020年林地面积扩张和林地质量提升导致碳储量显著上升.3种模拟情景下,2030年重庆市有林地、建筑用地覆被和总碳储量都有增长,但增长水平低于2010-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明显提高了林地面积和质量,碳储量增加最多;耕地保护情景提高了耕地面积,有效防止了耕地流失,但导致了林地面积减少,碳储量增加最少;不同情境下,重庆市2020-2030碳固持的碳市场交易价值与碳排放社会成本存在显著差异,需配套增加碳交易的财政补助.以重庆市为例,将林地细分为3类林业用地,评估林地质量提升导致的碳储量变化,能更加准确地反映重庆市碳储量变化.该研究有助于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双碳战略实现.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多情景预测驱动因子

    201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王浩钉赵瑞一冉蔚张乾柱...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其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分析湿地利用转移矩阵,使用当量因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与评价,并分析其内在驱动力.结果表明:(1)湿地景观格局在2010-2015年表现为景观破碎度缓解、连通度升高、边界复杂度减少、边缘规则化、分形特征减弱、空间异质性降低;在2015-2020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2)研究期间,水田湿地和滩地湿地面积减小,但河渠湿地、湖泊湿地和水库坑塘湿地的面积上升;水田湿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3)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2010-2015年的增加速度约是2015-2020年的9倍.(4)湿地景观格局演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市发展和政策因素.

    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当量因子重庆市中心城区

    瑞丽江中游水位变化趋势与河床演变关系分析

    邢雪艳寸杰赵兴佐钏有柳...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瑞丽江河道水资源丰富,河道落差大,适合水电开发,目前已按规划建成多个水电站,认识瑞丽江水位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可为瑞丽江水电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干流中游腾龙桥水文站为例,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1968-2022年瑞丽江水位变化规律,基于断面实测数据分析瑞丽江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并探讨瑞丽江水位变化与河床演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8-2022年瑞丽江年均水位在2004年前呈缓慢上升趋势,2005年后持续下降,经检验为显著下降趋势,至2022年仍处于下降阶段.汛期、枯水期水位自2004年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流量枯期水位变幅大于汛期.1968-2022年典型纵横断面表明瑞丽江河床下切严重,下切深度达3.6m.来水来沙及河床演变是汛期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枯水期水位下降主要原因则为河床下切.

    水位变化汛期枯水期河床演变瑞丽江中游

    公路运输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战豫樊娟张伞伞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物流公路运输碳排放数据和空间关系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地理探测器,从整体碳排放空间分布、整体网络结构演变、网络密度、凝聚子群、网络节点以及影响因素等角度分析我国30个省份公路运输碳排放空间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看,2010-2019年公路运输碳排放空间分布中部和南部排放量较多,西部和北部较少;(2)整体网络分析中,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省份网络密度高且具有较发达的公路网络体系;(3)在不同的省份中,以广东省为例的中部和东部省份处于网络连接的核心,而甘肃省等较为偏远的省份处于网络的边缘;(4)产业结构、货运量和载货汽车拥有量对碳排放影响最大,而且交叉因子的影响作用大于单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公路运输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分布碳排放地理探测器

    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使用寿命问题的探讨

    张云昌
    103-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