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

李振宏

月刊

0583-0214

sxyk@henu.edu.cn

0378-2869623

475001

开封市河南大学东一斋

史学月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家历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量、转载率及影响因子在国内史学类期刊中排名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论"言"看孔子的语言观

    谢乃和王思齐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言"是虞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治术的一个重要特色,"立言"则是周代贵族礼乐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其形塑了先秦儒家"言教"和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念的传统,而以"周文"传承者自居的孔子则是这一儒家语言观念的奠基者.孔子基于"为政"由"礼"必先"正名"的王道政治学说,特别重视以言资政.上博简《孔子诗论》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为认识孔子语言观提供了新史料:在形式上,孔子以达意、有文和用为政治语言等三个层面说明《诗》是其理想语言载体;在内容上,分别从言与行、志、礼等三组递进式支点性概念建构其语言理论体系.孔子的语言观传承了上古早期贵族政治"重言"的传统,意在解决东周宗法封建礼乐名分秩序崩溃后贵族政治语言失范的现象,其关注重心在于以"礼"调和人伦政治关系,力图通过语言文字上的"正名"恢复周代"礼言"下的王道理想社会.孔子这种政治伦理型语言观,对中国古代传统语言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诗论孔子礼治语言观伦理政治

    南宋经界后徽州田亩数剧增问题考论

    郑栋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志》中关于南宋推行经界法后徽州田亩数的记载与当地经济情况及后世方志均不匹配,田亩数虚高的原因在于大量承担赋税的山林未经细分即划入田亩,而南宋徽州邻近地区方志中大量纳税山林被记于田亩一栏,为此提供了佐证.唐宋之际的山林纳赋经历了由唐代"山泽之赋"到南宋时山林普遍纳税的制度变迁.至明清时,山林纳赋再被进一步细化.南宋对纳税山林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经济管理的历史趋势,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土地形式与管理方式调整、赋税制度变迁以及南方山区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南宋徽州《新安志》经界法田亩数山林纳赋

    洋务时期官员肄习西学的困境及其影响——重审天文算学馆设立之争

    徐保安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在由此引发的争论中,论辩双方均提出了官员是否可以肄习西学的问题.官员应为道德楷模,还是应具一技之长?治国应系于道德人心还是枪炮技艺?这是近代弱政府向强政府转化中所提出的新问题,也是倭仁与奕诉等人争执的焦点之一.倭仁一派并不反对以西学培养专业人才("工匠"),而是坚决反对正途出身人员肄习天算,他们担心的是以西人为师与廪饩、升职诱惑对士习官德的冲击.对官员道德的持续关注与高度敏感有其价值,但仅注重修身却不通政务、"时务"是倭仁等人之困境所在.奕等在官员学习西学问题上有推动之功,却无法理解"儒者"与官员的界限,在论辩中无法自圆.双方对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工匠、儒者、官员等群体的联系与边界认识不一.这场论辩对于三者关系的阐发引人注目,推动了"士"与"大夫"的揖别,昭示了"士"的近代走向,为当时重新思考官员选拔与培养标准提供了契机.

    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倭仁奕诉洋务运动

    党绅纠葛与代际竞逐:安徽蒙城的地方精英与县域政治(1927-1934)

    张江波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微观视域出发,将代际问题纳入到党绅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治的理解.在皖北的蒙城县,清末、辛亥以来形成了以绅派为主导的强人政治.进入1920年代,随着旅外学生陆续返乡,青年势力逐渐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入国民党而实现了"党化"的青年与绅派围绕政治、教育等地方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蒙城的政绅合谋、党部分裂等原因,无论在"毁党案"还是"李铭勋贩毒案"中,党权始终势弱.绅派依靠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通过代际竞逐继续保持优势.一些青年人的理想抱负因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而无法实现,实则孕育了革命的种子.蒙城的故事表明,县域政治既深受上层宏观政治的影响,同时也与地方社会的微观政治逻辑密切相关.

    国民党党绅关系代际关系地方精英蒙城

    中英两国关于二战时期华籍海员抚恤问题的交涉及处理

    袁浩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期间,在英国商船上服务的大批华籍海员因战事而伤亡,但华籍海员的抚恤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在华籍海员的抚恤金标准及发放方式等具体问题上,中方与英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后,英方调整并提高了华籍海员的抚恤金标准,并决定由中英合组中国海员抚恤委员会,为此后进一步处理华籍海员抚恤工作奠定了基础.战后,中英双方因应客观形势,成立中国海员抚恤委员会,以推动抚恤工作的深入开展.然而,这一时期严重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影响了抚恤工作的实际成效.此外,中英两国在华籍海员抚恤问题上达成的相关解决方案,客观上推动了中方与挪威、荷兰等国关于华籍海员抚恤工作的进程.

    二战时期华籍海员抚恤金中国海员抚恤委员会

    阿根廷"荒漠远征"运动及其历史影响——环境史视野下的考察

    薛桐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30-80年代,在阿根廷发生了白人地主、畜牧业主抢占印第安人土地,并对所占土地进行开发的"荒漠远征"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扩张到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来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的巨大需求推动了上述地区畜牧业与农业的发展,使得阿根廷出口型经济日益繁荣.然而,随着出口型农牧业的扩张,物种入侵、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也出现了.面对这些问题,阿根廷人并未寻求转变发展模式,而是罔顾环境的警示,采取铲除杂草和施加化肥等短期应对措施,依旧维持并扩大之前野蛮的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历史上阿根廷人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资本主义体系中心需求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该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边缘位置.

    阿根廷环境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荒漠远征"

    苏丹与美国:前现代边缘国家与体系内霸权国的关系演变(1946-2022)

    王猛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丹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前现代国家之一,美国是自二战结束迄今的霸权国家,苏丹与美国1946-2022年间的关系演变,体现了前现代边缘国家与全球体系内霸权国关系的诸多内容.在1946-1955年苏丹争取独立阶段,美国是埃及和英国围绕苏丹主权地位谈判的"第三方",客观上促进了苏丹的非殖民化进程.在1956-1985年的全球冷战背景下,苏丹经历了两轮文官政府与军政府的国家治理交替尝试,苏美关系在尼迈里政府时期达到了新高度.在1980-2011年,苏丹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统一实践后最终选择南北分立,美国是达尔富尔危机期间最活跃的外部因素,也是南苏丹国家建立的"助产士".在后巴希尔时代,苏丹过渡政府从主动对美妥协向整体亲美演变,美国是苏丹各方势力争相交好的对象,也是苏丹事务有权威的调解方.

    苏丹南苏丹美国达尔富尔危机

    中共建党时期出版物《爱尔福特纲领解说》研究

    王也扬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建党时期出版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恽代英译《阶级争斗》(原书名《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和李季译《社会主义史》是三部代表性作品,它们对毛泽东等一批党的创建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考茨基著《爱尔福特纲领解说》,它是这批著作中的重要一本,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阶级斗争;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阶级斗争的认识,使他们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合理的斗争策略,注意到农民的重要作用;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面临的私有制问题.

    马克思主义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毛泽东

    刘泽华对历史认识的理论阐释

    宁腾飞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泽华不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家,而且也是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有系统的规划,包括学术研究、历史教学和系统论著.从内容来看,刘泽华强调对主体意识的考察,率先提出主体意识的认知结构和双重客体.从形式上看,刘泽华重视探寻历史规律,首次提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评价性认识三种认识形式.可以说,在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中,刘泽华具有高度的认识论自觉.不可否认,刘泽华的历史认识论存在着局限性,却深刻地影响和形塑了新时期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认识论研究催生了刘泽华史学的学术个性.

    刘泽华主体至上双重客体历史认识形式理论自觉

    文森特·哈丁的新美国黑人史观探析

    刘雅军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黑人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马丁·路德·金激进思想的继承者,文森特·哈丁专注于研究黑人历史,主张为其人民写作.在黑人权力和黑人研究运动引发的学术革命浪潮中,哈丁认识到美国社会结构和主流文化的根本问题,遂公开拒绝"自由融入主义",倡导一种批判性的、自我定义的、政治性的新黑人史思想和价值观革命,以培育美国社会任何重大变革的文化基础.当黑人运动陷入低谷后,哈丁从黑人宗教、黑人斗争中反思黑人经历的价值,认为黑人是劈开老美国神话的楔子,是"罪恶美国"的救赎者和未来新美国的创造者.黑人需要摆脱受害者心态,与世界被压迫人民站在一起,为创生一个"真正人道、多元和民主"的新社会而努力.

    文森特·哈丁黑人史黑人研究价值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