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建设依据、层次意涵及实践理路

    王钊刘伟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哲理表达,证成于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接续探索,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内在主张.深入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意涵,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社会成员享有精神生活资料、提升精神生活境界、增强精神生活创造能力等低阶个体性意涵,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社会推动精神生活建设背后的提升文明发展层次、涵育时代精神风貌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高阶社会性意涵.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需要把握基础路径,又需要致力高阶追求.既要筑牢基础支撑,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奠定精神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又要涵养实质需求,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创造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既要提升精神境界,以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成员文化自信;又要强化行动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依据层次意涵实践理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维度、挑战和路径

    朱芳菡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作为人的类特征和独特存在方式,其实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规模效应、和谐效应、倍增效应、乘数效应这四重维度赋能人的全面发展.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精神生活的生产偏离人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的异化宰制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失衡影响人的精神素养等现实挑战.聚焦这些现实挑战,在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推进:通过精神生活供给效能的提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通过精神生活生态空间的净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精神生活共享发展的推动提升人的精神素养.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价值意蕴、重要原则与中国方案

    刘海军秦书生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一项全球性的行动倡议,有助于增强人类保护地球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清洁和美丽,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理念的重要原则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共赢和包容共享的原则、多边主义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具体方案,包括以绿色转型为驱动推进绿色发展,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倡议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探索道路.

    清洁美丽世界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研究

    章娟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是以国家能力为基础,在全球治理议题领域内实现其参与全球治理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能力、制度能力、对外话语和传播能力、统筹协调和领导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取得了丰富成果,但面临不同问题,存在不平衡的结构样态.当前应针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现状,有的放矢地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建设,以服务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目标.

    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物质能力制度能力对外话语和传播能力统筹协调和领导能力

    数字资本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物"吗?——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考察

    谭春波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引发了经济社会革命性的变化,对资本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对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物"的资本批判是否仍然具有解释力和批判力,就成为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以《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观为代表,马克思认为资本作为"物",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数字资本主要表现在自然属性上基于不可感知性的非物质性,但究其本质仍然是人类基于特定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一种劳动创造,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体现.数字资本之中的"商品"作为资本的承载者,以其物性在数据虚拟层面实现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控制与剥削,将数字社会中的生产关系聚合起来,加速了人与物主客颠倒的进程,在现实领域中伴随较多的文化价值进而呈现出更多的"象征资本"色彩.

    数字资本《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算法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病变与矫治

    高佳哲程立涛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时代,算法推荐推动了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恶性病变,从病变症候来看,其叙事主体由"个体发声"转为"多员联动";叙事话语由"刚性呈现"转为"柔性嵌套";叙事方式由"单域输送"转为"全感操纵".基于心理钳制、认知固化、信息投喂等多个维度,算法推荐在造成个体感性化、圈层化、偏向化历史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引诱力、误导力、吸引力.为此,要切实纠治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算法风险,须以教育之"智",固思想之"本";以法治之"力",解算法之"惑";以技术之"能",祛文化之"魅".从"筑基""严防""深纠"多个角度消解智能算法对于虚无化历史叙事的传播助力.

    历史虚无主义智能算法叙事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四重逻辑

    王永友何军杰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进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从现实逻辑看,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觉悟与价值追求上能够正确理解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与新目标,但在行为实践上缺乏足够的信心信仰信念支撑、主动担当使命责任的自觉与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从价值逻辑看,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推动新时代接班人培养、实现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逻辑看,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中坚定信心信仰信念,在加强对中国与世界的纵横比较中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在树立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中主动追求理想、提升能力本领,切实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重要时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维度探析

    张彦陈炜枫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一生由无数个时间片段构成,影响人生走向的那些片段可以称为"重要时刻","重要时刻"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微观视角.在个人层面,"重要时刻"参与并构成人的意义世界,并以意义定格的形式丰富人的生命历程;在社会层面,不同个体的"重要时刻"产生意义联系从而形成"历史时势",社会价值观的再生产过程也由此发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赋予物理时间以育人意义,具体表现为通过发现"重要时刻"解蔽意义世界,通过创造"重要时刻"推动思想质变,通过想象"重要时刻"范导生活方式,由此在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态中不断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重要时刻意义世界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与推进路径

    韩职阳曹洪军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教育对象分众化趋势,为保证教育实践精准实施,增强教育实效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理论逻辑在于:分众化理念中受众多样性适契于教育对象差异性学习所需;受众选择性契合于教育对象内容选择偏好所需;受众交互性适切于教育实践交互主体性原则要求所需.现实逻辑源于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大众传播方式转变及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对教育理念的实际需要.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要求上强调教育对象设置群体化,教育目标突出层次性,教育内容强调针对性、教育方法遵循适应性.推进路径是: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分众化教育理念;技术赋能群体精准定位,着力分众化教育模式构建;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成逻辑内涵要求推进路径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发挥的样态、挑战与提升策略

    梅萍白如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师的主导,既是对思政课本质的主动坚守,也是对思政课教师价值的积极确认.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呈现崭新样态,主要表现为主客关系上的"交互样态"、内容表达上的"释惑样态"、方式方法上的"智能样态"、空间格局上的"全域样态".当前,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数字技术的片面认识、数字信息的碎微传播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阙如等现实之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有效发挥带来诸多梗阻.为此,需从强化主导意识、提振主导信心、积蓄主导力量、锤炼主导本领等多方发力,充分释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红利",进一步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主导主导性思政课数字时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