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课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

双月刊

思想政治课研究/Journal Sixiang Zhengzhike Yanjiu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新四军抗战御敌的制胜密码

    朱纯辉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打胜仗的靠山,坚持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深入发动群众支前参战,高度重视群众武装建设,从而赢得了华中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和支持,也使新四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无坚不摧的铁军,成为中国人民抗战御敌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依靠人民群众抗战御敌

    鄂豫皖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1927-1932)——以革命歌谣为分析样本

    俞鹏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至1932年期间,鄂豫皖苏区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创作革命歌谣视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利用革命歌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塑造新政治意识形态、培养新社会精神和培育新社会理念.革命歌谣通过加深工农群众对党和苏维埃及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塑造新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宣扬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勇当前锋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红军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培养新社会精神;通过倡导"拥苏反帝爱国"为核心观点的无产阶级道德、以妇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伦理道德观以及以民主、自由为基本观念的新政治文明观,培育新社会理念.

    鄂豫皖苏区思想政治教育革命歌谣

    《向导》周报与中国工人革命话语的建构

    王晓霞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建构的探索时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为舆论阵地,运用马列主义学说,以工人运动为重要的话语资源,注重话语呈现的多样性、表达的策略性和风格的斗争性,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工人"何以革命"、"革命领导"、"革命目标"、"革命组织"、"革命策略"等问题,丰富着工人革命话语的内涵.《向导》建构的工人革命话语兼具"世界因素"和"中国特点",不仅论证了中国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基本事实,又唤醒着工人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自觉,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党的政党形象.《向导》建构工人革命话语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的最初生成和实践的过程,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生成提供有益探索,而且对新时代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向导》周报工人阶级国民革命

    中共以何取胜:太平洋战争期间外国观察家对中共政党形象的建构

    王丽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战争期间,汇聚延安的外国观察家的延安叙事对世界认识中共、了解中共抗战意义重大.在近距离考察根据地后,外国观察家都折服于其时身处"弱势"却坚决抗日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延安叙事与延安文本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新闻封锁,驳斥了国民党有关中共"破坏团结抗战"、"破坏民主政治"的不实言论,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共抗战的真相,还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共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下以何取胜,并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共抗战的同情与支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美关系,影响了中国政治局势的演变.

    太平洋战争外国观察家中共政党形象

    共生与互融: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考察

    赵勇刘日起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两大问题,学界亦从不同角度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成果.系统考察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厘清二者在基本任务、内容范畴、表现形态上的差异性,把握二者在现实实践中相辅相成、相融共生的紧密联系,纠正理论研究中将二者等同化的倾向,克服文化建设中"去意识形态化"或"泛意识形态化"倾向.这对于深化拓展理论研究、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国家安全

    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爱"的认知的现实困境及应对

    张青卫金璇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想要达致人人爱国的目标,需要人们对爱国主义之"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爱国主义之"爱"存在三重认知逻辑结构,从偏爱到认同再到信仰层层递进,"偏爱"是关于爱的底层意识,只有通过外在的激活形成"认同",立足对历史的认识与对现实的思考最终达致"信仰"的内化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人爱国的状态.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爱"的认知有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动力,且有利于促进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爱"的认知主要面临以下挑战:狭隘的民族主义引致爱国主义"爱"的盲目排他性;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消解了爱国主义"爱"的认同;虚无爱国主义淡化了爱国主义"爱"的信仰.基于上述挑战,新时代要深化爱国主义"爱"的认知,应该进一步厚植家国天下情怀;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最终将爱国精神转化为人人爱国的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爱"的认知逻辑人人爱国

    思想政治教育直播中学生注意力的生产、失控与调适

    胡启明李春梅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的无限性与注意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受到学生"注意力稀缺"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直播中,学生面临注意力分散、转移、中断、失焦等失控风险,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直播中学生注意力的生产逻辑前提下,通过构建优质直播空间、精准输出直播内容、凝聚学生情感能量、培育直播意见领袖、稳固学生心流体验,可以"控制"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直播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直播教学注意力

    协同效应何以生成:高校思政课中法治理念培育问题研究

    顾相伟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中法治理念培育既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和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实践需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高校思政课中法治理念的培育需要树立和践行"大思政课"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这就要求高校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管理制度,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学科和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高校思政课法治理念内涵建设立德树人协同机制

    数字化视域下我国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和趋势可视化分析

    蔡菡许紫薇肖璇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使用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医学院校在数字化视角下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借助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3-2023年的数字化融合医学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利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和文献共被引等.共纳入413篇文献,2020-2023年相关论文数量迅速增长,主要作者为卢芳国教授、杨红梅教授,涉及全国多个医学院校.研究热点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线上教学",而"思政课"、"医学教育"、"网络育人"等方面的文献最活跃.数字技术可推动医学思政教育创新,尤其在教学模式改革和方法更新方面.数字化融合医学课程思政研究在新时代仍是发展趋势,但面临挑战.

    数字化课程思政医学院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代问题研究

    郑海友韩秀秀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价值等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刻性、广博性、系统性、历史性与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不高、教学对象知识储备不足、思政课教学的非系统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革新性等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融入的效度.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夯实学生人文社科基础、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等措施,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政课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