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郭学鹏

半月刊

2095-428X

syqk@xxmu.edu.cn

0373-3029144,3831456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医学院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20年来,严格遵守国家的出版法规及条例,执行出版编辑规范,始终坚持突出实用为主,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报道儿科领域新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为促进我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服务为办刊宗旨。2005年本刊的总被引频次1417,在18种妇、儿科医学类期刊中列第4位,在160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列第79位;影响因子0.659,在18种妇、儿科医学类期刊中列第6位,在1606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列第221位;即年指标0.155,在8种儿科学类期刊中仅次于《中华儿科杂志》,位居第2位,其他学术期刊指标均较去年明显提高。目前已连续四次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3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5年又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期刊。我刊已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Quick全文资料管理系统(FTM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等多种权威性数据库与文摘期刊作为固定收录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猴痘疫情卷土重来

    卢清华郑跃杰杨永弘
    72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猴痘疫情再燃,在非洲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2022年5月以来,短短2年时间先后2次被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属罕见,足以说明目前猴痘疫情的紧迫.此次疫情由一种新的猴痘变异株Ⅰb引起,该毒株传播速度更快,且可能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尤其儿童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值得引起医护人员,尤其是儿科同道们的高度重视,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加强疫苗的研发,防患于未然.

    猴痘疫情儿童

    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
    723-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近年来RSV感染相关疾病领域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RSV感染临床诊疗决策,提升我国儿童的防控水平,特组织儿童呼吸、感染、新生儿、保健、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病毒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等相关领域专家成立指南制定小组,遵循临床实践指南构建方法学,从临床实践角度提出RSV感染相关检测、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12个临床问题,通过问题构建、证据检索评价及推荐意见讨论,最终制订"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以提升我国儿童RSV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及防控能力.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诊断治疗预防

    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患者与公众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
    73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全世界范围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给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为帮助患儿家长、看护者以及公众提高对RSV感染的认知水平,以便及早发现、充分防御、合理用药,在多学科专家、患儿家长和公众代表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收集和遴选医务人员、患儿家长与公众关注的临床问题,并参照患者与公众指南的报告规范,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患者与公众版)》.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与公众版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关于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的规定

    737页

    2024年国际SSADHD共识小组《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的诊断和管理共识指南》解读

    康贝贝徐磊余强范艳萍...
    738-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SSADH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代谢性疾病.ALDH541基因致病性变异导致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的结构、活性及功能异常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由于SSADHD的罕见性及其临床表现的巨大差异性,往往导致误诊或诊断滞后,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或治疗方法,治疗以对症为主.2024年3月,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个机构的SSADHD研究人员组成共识小组发布了《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的诊断和管理共识指南》,对SSADHD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规范、统一 SSADHD的诊断和管理.现就该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SSADHD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病4-羟基丁酸γ-氨基丁酸ALDH5A1基因

    儿童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马冰玉李一凡梁东坡孙凌...
    74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VSD封堵术,术后发生CLBBB的25例患儿的治疗经过及随访结局.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25例患儿中,男12例(48%),女13例(52%),手术年龄为3.18(2.51~3.86)岁,术前身高为95.0(90.0~97.5)cm,术前体重为13(12~15)kg.14例为早发型(≤1个月发现),11例为迟发型(>1个月发现),随访时间为(6.63±3.93)年.14例早发型患儿中,6例于1个月内行封堵器取出术,术后恢复正常心律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于术后1个月取封堵器,2例恢复正常,1例仍为CLBBB,1例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4例经内科药物治疗后,2例恢复正常心律,1例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因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11例迟发型患儿经内科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心律,8例为持续CLBBB(1例术后8个月行封堵器取出后恢复正常心律,1例出现CAVB,6例仍为CLBBB).结论 VSD封堵术后CLBBB内科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建议发现CLBBB后立即行封堵器取出术;持续性CLBBB建议密切随访,必要时行起搏器植入术.

    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封堵器取出术起搏器植入术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在预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价值

    安中杰王聪颖张明明李晓惠...
    750-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对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DSS患儿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川崎病(KD)患儿为对照组.通过1:4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性别、年龄后,分析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KDS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独立危险因素对KDS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KDSS患儿45例,KD患儿269例,与KD患儿相比,KDSS患儿发病年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19,51)个月比24(14,44)个月,Z=2.791,P<0.05];按照年龄、性别通过PSM匹配后,病例组KDSS患儿45例,对照组KD患儿180例.与KD对照组比较,KDSS患儿人院前发热时间较短[6(4,6)d比6(5,7)d],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显著升高[42.22%(19/45)比25.56%(46/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4,x2=4.86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血清钠、Schwartz校正肌酐清除率是发生KDSS的独立危险因素.CAR预测KDS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当CAR截断值取2.73时,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81.67%.不同亚组分析发现,CAR每增加一个单位,≥3岁KD患儿发生KDSS的风险增加239.6%(OR=3.396,95%CI:2.105~5.479,P<0.05).结论 CAR是KD患儿发生KDS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KDSS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在3岁以上KD患儿中,随CAR值升高发生KDSS的风险显著增加.

    川崎病休克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

    欢迎订阅2025年《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756页

    单中心10年间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儿临床分析

    林洁靓张锰李奋傅立军...
    757-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根据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确诊冠脉起源异常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冠脉起源异常的疾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共收治177例冠脉起源异常患儿,其中,左冠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122例,男54例,女68例,中位年龄1.2岁;右冠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RCAPA)6例,男3例,女3例,中位年龄4.3岁;左冠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窦(ALCA)9例,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9.5岁;右冠脉异常起源于左冠窦(ARCA)40例,男24例,女16例,中位年龄7.7岁.确诊ALCAPA的患儿多在1岁以内起病,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小年龄患儿常伴有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共111例患儿进行手术,11例患儿术后死亡.6例ARCAPA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确诊后根据双冠脉循环原则行手术治疗.9例ALCA患儿均以运动后晕厥,胸痛或腹痛起病,有8例患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儿进行心脏移植.40例ARCA患儿中,23例出现临床表现,主要以运动后胸闷,晕厥,胸痛为主诉,术前16例患儿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共13例患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不同类型的冠脉起源异常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左冠脉起源异常临床表现一般较重,多有心功能不全或猝死风险,一旦确诊,应及时外科治疗;右冠脉起源异常相对较轻,少数可有严重后果,一般遵循个体化或者双冠脉循环原则进行治疗.

    儿童先天性心脏畸形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桡骨远端穹窿截骨合并Vickers韧带松解治疗马德隆畸形的临床疗效

    徐刘坤王波廖维董展...
    76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穹窿截骨合并Vickers韧带松解(DRO+VR)治疗马德隆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12年1月至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15例马德隆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将患儿分为DRO+VR组和其他术式组.记录随访时间,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尺侧倾斜角(UT)、月骨下沉(LS)、掌腕移位(PCD)、月骨窝角(LFA)、腕关节掌屈(WF)、腕关节背伸(WE)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随访10~96个月,DRO+VR组随访时间(27.17±15.51)个月,其他术式组随访时间(48.00±24.06)个月.2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影像学指标及功能评估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RO+VR组患儿术前与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功能评估情况比较,术前UT[(49.00±3.10)°]、LFA[(34.50±3.78)°]、LS[(7.29±3.61)mm]、PCD[(12.06±3.39)mm]、WF[(61.17±1.47)°]、WE[(48.67±1.86)°]、VAS[(7.33±1.03)分]与终末随访 UT[(31.83±2.40)°]、LFA[(49.83±4.02)°]、LS[(2.29±1.48)mm]、PCD[(4.35±2.37)mm]、WF[(67.50±3.33)°]、WE[(60.50±4.42)°]、VAS[(2.67±0.5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儿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及功能评估与术前改善比较结果显示,DRO+VR组UT的改善为(17.17±2.32)°,其他术式组为(51.78±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1,P=0.043).结论 DRO+VR是治疗儿童马德隆畸形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改善患儿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功能,显著缓解疼痛症状.对于有疼痛症状、畸形严重的马德隆畸形,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

    马德隆畸形桡骨远端穹窿截骨Vickers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