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妇产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实用妇产科杂志

四川省医学会

赵霞

月刊

1003-6946

JPOG1985@163.com

028-86136595

610041

成都市青羊区上汪家拐街39号

实用妇产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立足临床,坚持实用,以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妇产科计划生育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宗旨,创刊18年来,不但使每日从事大量临床工作的专家们爱不释手,也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临床指导,多年来,妇产科医生们一致认为,《实用妇产科杂志》不但看得懂,学得会,而且用得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欢迎订阅《实用妇产科杂志》

    542页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周芳竹杨瑾曹玉盈李圃...
    54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作为一种宫腔内高效孕激素缓释系统,因用法简单、有效期长、安全性高、临床效果佳,成为常见妇科疾病新的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查阅现有文献,有研究显示,LNG-IUS对改善围绝经期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及子宫肌瘤患者的出血症状有帮助;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EH)、早期子宫内膜癌(EC)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患者保守治疗的重要方式,在缓解EMT及子宫腺肌病患者疼痛症状、预防EMT患者术后复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可有效逆转EH,且被推荐为早期EC和A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一线治疗方式;对预防近期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电切术后复发有积极作用。LNG-IUS作用于局部,与其他口服激素类药物相比,全身不良反应少且总体可耐受。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心脏功能异常围产结局预测

    张晗魏瑗赵扬玉
    547-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心脏功能异常的特点,并基于信息量法选择以超声指标为主的相关评价指标以建立预测MCDA胎儿围产结局的模型。方法:筛选出双胎妊娠孕妇中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心脏异常者104 例,根据其绒毛膜性和胎儿心脏异常情况分为:MCDA功能异常组(61 例)、MCDA结构异常组(23 例)及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结构异常组(20 例),分析比较3 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随访临床结局至产后3 年。引入信息量法,选择MCDA功能异常组的全部超声异常指标(7 类),再加入3 项常见临床指标,纳入信息量模型计算,建立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围产结局预测模型,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预留病例(5 例)检验两种方法评估模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①与MCDA结构异常组比较,MCDA功能异常组双胎特有并发症的比例更高、分期更重;3 组围产结局中活产与未活产所占比率、不同的活产结局间和不同的未活产结局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发现MCDA功能异常组活产儿大部分(22/24)心脏功能自行恢复正常。②信息量模型预测结果示,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不良围产结局或风险(I)划分标准:当I>1。0 时,胎儿死亡风险高;当-1。0<I≤1。0 时,胎儿死亡风险中等;当I≤-1。0 时,胎儿死亡风险低。③ROC曲线验证结果示,AUC为0。864(95%CI 0。767~0。961);预留病例检验验证结果示,与实际临床结局吻合程度较高。结论:基于信息量法的结局预测模型与胎儿心脏功能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有一定关联性,对预测MCDA心脏功能异常胎儿死亡风险有较高价值。

    胎儿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异常信息量模型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围产结局

    PD-1/PD-L1调控蜕膜巨噬细胞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相关研究

    毛伴云张夏兰税国鑫梅劼...
    55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对蜕膜巨噬细胞(DMs)分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 年3 月至2024 年1 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及正常妊娠人工流产患者各20 例,分别作为复发性流产组(RSA组)和正常妊娠组(NP组)。取两组患者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olt)技术检测绒毛组织中PD-L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Ms类型及其PD-1 的表达情况。分组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分化,设立对照组和PD-1 阻断组,加入不同试剂诱导分化,测定不同条件下分化后DMs类型占比。结果:两组患者绒毛组织中均表达PD-L1 蛋白及mRNA,但RSA组中PD-L1 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NP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蜕膜组织中均有M1 和M2 型巨噬细胞,RSA组中M2 型/M1 型DMs比值较NP组降低(P<0。05),即DMs向M1 型极化;PD-1 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THP-1 细胞经过刺激可分化出M1 和M2 型巨噬细胞,PD-1 阻断后,M2 型/M1 型巨噬细胞比值降低(P<0。05),即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绒毛组织PD-L1 表达下降,DMs向M1 型方向极化;阻断PD-1/PD-L1 通路可使巨噬细胞更多向M1 型方向极化。PD-1/PD-L1 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影响可能会给研究RSA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蜕膜巨噬细胞复发性流产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热球子宫内膜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月经过多的临床研究

    王丹金卓婷王李纲葛佳...
    560-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热球子宫内膜消融(TBEA)治疗子宫腺肌病(AM)相关月经过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M合并月经过多患者 77 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HIFU联合TBEA组(HIFU+TBEA组,n=26)和HIFU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HIFU+药物组,n=51)。以HIFU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点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以痛经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肿瘤糖类抗原 125(CA 125)水平、再干预率、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作为次要结局指标。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结局指标的差异,评价HIFU联合TBEA治疗AM相关月经过多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BAC评分、NRS评分及CA 125均有显著下降(P<0。05)。与HIFU+药物组比较,HI-FU+TBEA组治疗后6、9、12 月PBAC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1、3 月PB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12 月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U+TBEA组(11。54%)和HIFU+药物组(21。57%)治疗后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U+TBEA 组(80。77%)和 HIFU+药物组(70。59%)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协会(SIR)分类均在A~B级,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HIFU联合TBEA治疗AM相关月经过多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无生育需求尤其是合并月经过多AM患者的一种长期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腺肌病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球子宫内膜消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CircASPH靶向miR-28-5p/IGF-1R轴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毛雅婷钱瑛徐云钊
    56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天冬酰胺β-羟化酶(CircASPH)靶向miR-28-5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轴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使用人卵巢颗粒细胞KGN、COV434 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下拉实验证实CircASPH、miR-28-5p、IGF-1R三者间的靶向关系。将KGN、COV434 细胞分为si-NC组、si-ASPH组、si-ASPH+anti-NC组、si-ASPH+anti-miR-28-5p 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 CircASPH、miR-28-5p和IGF-1R mRNA表达水平,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和迁移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采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E-钙黏蛋白、IGF-1R蛋白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CircASPH、IGF-1R与miR-28-5p有靶向结合位点。与si-NC组比较,si-ASPH组CircASPH表达水平、OD 490 值、Edu阳性细胞率、细胞迁移与侵袭数、MMP-2、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降低,miR-28-5p表达水平和E-钙黏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ASPH+anti-NC组比较,si-ASPH+anti-miR-28-5p组miR-28-5p表达水平和E-钙黏蛋白降低,OD 490值、Edu阳性细胞率、细胞迁移与侵袭数、MMP-2、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GN、COV434 细胞中,抑制CircASPH表达可通过调节miR-28-5p/IGF-1R轴,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成为治疗PCOS的一种新靶点。

    CircASPH/miR-28-5p/IGF-1R轴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孕前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亚娜金玉茜毛萌王倩...
    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孕前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LCC)在改善子宫颈机能不全妊娠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 年7 月1 日至2023 年5 月31 日112 例子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行孕前LCC的临床资料。其中孕前LCC手术指征为: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TCC)失败(42 例)、子宫颈手术史+TCC失败(7 例)、不适合TCC(10 例)和患者强烈要求(53 例)。分析孕前LC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妊娠结局,对比孕前LCC 后妊娠并分娩的患者和因不同手术指征行孕前LCC患者手术前后的分娩孕周。结果:112 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 65。5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 10。0 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9±0。6 d。术后随访到108 例,LCC后妊娠分娩77 例,术前共分娩205 次,术后共分娩81 次;术后成功分娩(孕周>28 周)78 次(96。3%),平均分娩孕周37。4±1。7周;早产率16。7%,足月产率83。3%。孕前LCC后孕周≥28 周分娩率明显高于孕前LCC的既往分娩率(96。3%vs。10。7%,P<0。05),分娩孕周显著延长(36。4±5。5 周 vs。19。8±7。5 周,P<0。05)。不同手术指征行孕前LCC的术后分娩孕周,除手术指征为不适合TCC外(P>0。05),其余均显著晚于孕前LCC既往分娩孕周(P<0。05)。结论:孕前LCC手术安全性高,可显著延长子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分娩孕周改善妊娠结局,可作为既往存在TCC失败史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子宫颈机能不全子宫颈环扎术腹腔镜早产手术指征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

    576页

    异体骨髓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月经预测模型的建立

    张宁刘卫泽宇张婧婧李晓宇...
    57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建立异体骨髓移植(allo-HSCT)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HRT)的月经预测模型,为制定激素补充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7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allo-HSCT后POI患者154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疗程HRT后月经来潮情况分为理想月经组(116 例)和非理想月经组(38 例)。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一般特征和临床资料差异后,选择纳入的预测因子。将纳入人群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训练集的月经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集验证模型的预测效率。最后将模型制作成用户交互界面并部署至服务器共享。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两组患者就诊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血液病诊断、移植年龄、供体性别、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腰椎骨密度(BMD)、HRT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平均准确度下降程度选择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为就诊年龄、移植年龄、BMI、FSH、HRT方案、产次、孕次。初步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后,优化模型参数,决策树数量(ntree)=500,特征数(mtry)=6,以80%和20%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使模型拟合度高的同时误差率稳定,采用十倍交叉验证降低过度拟合。最终构建的月经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 0。768,灵敏度为 0。695,特异度为 0。73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allo-HSCT后POI患者首疗程HRT的月经预测模型,该模型假阳性率较低,提示当模型预测结果为非理想月经时,可考虑调整拟定的HRT方案,以促进早期月经来潮。

    异体骨髓移植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激素补充治疗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孕早期空腹血糖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韩文莉陈奕
    58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孕早期空腹血糖(FPG)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1 日至2017 年12 月31 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1044 例单胎初孕妇的孕早期临床数据资料。根据是否诊断为GDM,分为GDM组(n=173)和非GDM组(n=87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孕早期FPG与GDM发生的关系。结果:1044 例单胎孕妇中,173 例诊断为GDM(16。6%)。GDM组年龄、孕前BMI、孕早期FPG均显著高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孕前BMI和血脂指标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FPG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当以FPG<5。1 mmol/L为参考,FPG≥5。1 mmol/L时GDM发生风险增加3。26 倍(OR 3。26,95%CI 2。20~4。84,P<0。001)。结论:孕早期FPG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早期FPG水平升高与GDM发生显著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