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李成华

双月刊

1003-1251

sgxb6097@yahoo.com.cn

024-24686097

110168

沈阳市浑南新区南屏中路6号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有创新的科研论文、有创新或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报告和重要学术问题述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炮钢表面电弧离子镀Cr涂层的制备及磨损性能

    李冬冬卢旭东郭策安李建普...
    67-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增强炮钢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炮钢表面沉积硬Cr涂层和软Cr/硬Cr涂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炮钢和涂层的微观形貌、成分以及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硬度和耐磨性方面,硬Cr涂层和软Cr/硬Cr涂层较炮钢基体均显著提升,其中软Cr/硬Cr涂层的纳米硬度最高,相较于炮钢,硬度提升了 173%,并具有较高的H/E和H3/E2值;在磨损方面,炮钢的磨损量最高,其次是硬Cr涂层,而软Cr/硬Cr涂层的磨损量最低.炮钢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硬Cr涂层为轻微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而软Cr/硬Cr涂层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炮钢Cr涂层电弧离子镀摩擦磨损

    淮南矿区典型煤样自燃特性热重-红外联用实验研究

    肖峻峰尹诗元陶然郭仕鹏...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风险,针对煤自燃氧化出现紧急危险性等问题,研究淮南矿区典型煤样的自燃特性.以淮南张集煤矿6、8、11-2和13-1煤样为例,通过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技术分析煤样在升温氧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气相产物析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煤样的升温氧化过程均可分为5个阶段,包含6个特征温度点;燃烧阶段各煤样反应活化能按由大到小排序为6煤、8煤、11-2煤、13-1煤;主要气相产物吸收峰强度按由高到低排序为13-1煤、11-2煤、8煤、6煤;根据活化能大小和主要气相产物吸收峰强度判断各煤样自燃风险按由高到低排序为13-1煤、11-2煤、8煤、6煤.本文结果可为类似矿区矿井火灾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煤自燃热重-红外联用特征温度活化能气相产物分析

    隧道瓦斯防治综合检测监控技术实践和分析

    杨毅武磊
    80-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鲁巧高速巧家隧道设计瓦斯段落长,瓦斯灾害严重.为确保施工安全,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实时、全覆盖检测监控,采取智能监控系统、人工检测、重点作业重点跟踪检测的综合检测监控安全防控技术手段,结合建立的瓦斯预警管理机制和措施,通过现场实践,比计划工期提前2个月,且瓦斯浓度总体稳定在0.00%~0.16%安全管控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对类似隧道具有借鉴意义.

    瓦斯预警检测监控隧道设计

    基于DBO-SVM的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预测

    薛凯隆崔欣超祁云齐庆杰...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采空区煤自燃危险的准确预警,避免自燃火灾的发生,引入蜣螂优化(dung beetle optimizer,DBO)算法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相结合的煤自燃预测模型.选取O2、N2浓度等十种指标作为自燃预测输入指标,自燃危险性等级作为输出指标,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以四种分类性能评价指标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精度,同时将DBO-SVM 模型分别与DBO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BPNN神经网络模型以及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BO-SVM模型准确率相较于 DBO-BPNN、PSO-BPNN、SVM 模型分别提高了 13.33%、20%、33.33%.将 DBO-SVM 模型应用于山西晋牛煤矿工作面煤自燃预测,该模型能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矿井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进行预测,表明DBO-SVM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型更具普适性和稳定性,更适合钻孔自燃预测.

    采空区煤自燃预测模型蜣螂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

    两跨连续组合板静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王东魏子钧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多个因素对两跨连续钢-混凝土组合板静力性能的影响,通过ABAQUS软件建立组合板静力性能的有限元模型,用7组足尺试验数据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可有效预测钢-混凝土组合板的静力性能,试件极限承载力的模拟值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8.0%;在弯矩预测方面,有限元模拟值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4.0%.

    钢-混凝土组合板两跨连续组合板静力性能有限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