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赵铱民

双月刊

1001-3733

j-pr-s@fmmu.edu.cn

029-83224470

710032

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学专业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新技术应用、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兼顾普及与提高,为提高我国口腔医学科技、医疗、教学质量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胶或聚多巴胺修饰的聚己内酯电纺膜对MC3T3-E1细胞生物学行为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谢泽宇林彦吟王鸿赖颖真...
    499-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明胶(Gel)和聚多巴胺(PDA)分别修饰聚己内酯(PCL)后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和成骨功能的差异.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CL电纺膜,化学自组装技术于PCL表面分别修饰Gel、PDA,记为G/PCL和D/PC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等测定表征电纺膜的理化性能.通过SEM,免疫荧光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C3T3-El细胞在2种材料上的黏附形态,CCK-8试剂法检测细胞1、3、5 d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基因表达水平.结果:D/PCL膜表面有PDA颗粒涂覆层,FTIR和XPS显示Gel与PDA的特征峰,接触角测量G/PCL和D/PCL未见明显液滴.G/PCL组细胞密度较高,黏附形态好,伪足明显.细胞增殖结果显示G/PCL组最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中D/PCL组的颜色深于其余2组.qRT-PCR结果显示D/PCL组ALP、COL-1、RUNX2、OCN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较其余两组明显提高.结论:Gel和PDA修饰均可提升PCL支架的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性能,Gel修饰提升增殖作用更明显,PDA修饰提升成骨作用更显著.

    聚己内酯明胶聚多巴胺成骨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ANO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闫红娟马晓平李曼仵楠...
    508-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NO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n=163)和实时荧光定量PCR(n=42)检测ANO1蛋白和mRNA在OSC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ANO1的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n=163)和预后(n=93)的关系,并与TCGA数据库样本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ANO1在OSCC中高表达(P<0.05),与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一致.ANO1蛋白表达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NO1蛋白表达(P=0.002)和分化程度(P=0.034)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NO1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患者不良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口腔鳞状细胞癌ANO1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预后

    LINC00472通过下调miR-155-5p表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钱萍徐茹霞
    513-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472通过靶向微小RNA-765(miR-155-5p)在口腔鳞癌(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LINC00472与miR-155-5p的关系.采用qRT-PCR检测40例OSCC组织样本及SCC-15细胞系中LINC00472和miR-155-5p表达水平.将SCC-15细胞分为对照组、LINC00472过表达组、miR-155-5p过表达组和LINC00472过表达+miR-155-5p过表达组.用MTT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 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miR-155-5p是LINC00472的直接靶基因.OSCC组织和SCC-15细胞中LINC00472低表达(P<0.01),而miR-155-5p高表达(P<0.01),二者表达呈负相关性(r=-0.766,P<0.01).与对照组比较,LINC00472过表达组SCC-15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减弱,Vimentin和MMP9表达减少、E-cadherin表达增加(P<0.01);miR-155-5p过表达组SCC-15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Vimentin和MMP9表达增加、E-cadherin表达减少(P<0.01)o miR-155-5p过表达可逆转过表达LINC00472对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的作用.结论:LINC00472抑制OSCC的发生发展,LINC00472/miR-155-5p调控轴的发现可能为OSCC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LINC00472口腔鳞癌miR-155-5p迁移侵袭

    侵入性牙颈部外吸收的临床特征和潜在诱发因素研究

    李燕侠马克强刘苗唐建军...
    520-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侵入性牙颈部外吸收(ECR)的临床特征及其潜在诱发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2年的22例ECR病例(38颗患牙).描述性分析结合单因素分析研究ECR的临床特征和诱发因素.结果:ECR患牙最多分布在上颌前牙(34.2%).大多数患牙无叩痛和触痛,牙周袋探诊深度大于3 mm,有牙髓电活力反应,无脓肿、窦道形成,无根尖周病变.在晚期病例中,可见深牙周袋和脓肿形成.不同Heithersay分期间的叩痛、触痛和牙周袋探诊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R最常见的牙科相关因素为正畸治疗(15.87%)和创伤(28.57%).结论:ECR患牙通常缺乏临床体征和症状.放射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侵入性牙颈部外吸收临床特征影响因素牙创伤正畸治疗

    欢迎订阅 欢迎邮购2024年全年《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524页

    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刘畅徐涛王栋彭笑...
    525-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6例.术后随访1~3年,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涎瘘、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涎瘘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

    腮腺肿瘤并发症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口腔鳞状细胞癌列线图预后模型建立与评估

    马武陈林林
    529-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建立列图预测模型,对OSCC患者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DFS)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口腔鳞癌OS及DFS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校准曲线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共随访到277例患者结局,随访率76.73%.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神经周围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及N分期均为OS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神经周围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为OSC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OSCC患者术后OS和DFS的C指数分别为0.741和0.76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均表明预后模型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性较好.结论:基于年龄、神经周围浸润、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和临床分期构建的OSCC术后OS、DFS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精准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口腔鳞状细胞癌列线图预后模型

    阿替卡因浸润麻醉和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在下颌第二乳磨牙切髓术中的疗效对比

    王宇刘芬司红羚王雅洁...
    537-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阿替卡因浸润麻醉和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下颌第二乳磨牙切髓术的疗效.方法:纳入需要行双侧下颌第二乳磨牙牙髓切断术的儿童患者,采用单盲交叉试验,在两次治疗中分别给予阿替卡因浸润麻醉和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在麻醉药物注射及牙髓治疗结束后,通过声音,眼睛和肢体运动及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估图判断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并进行定量比较.利用Student's-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0名符合标准的儿童患者,均顺利完成两次治疗.在阿替卡因浸润麻醉过程中,声音,眼睛和肢体运动三个反应疼痛程度的指标评分均低于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P<0.05).而面部表情疼痛评估图分析结果也提示阿替卡因浸润麻醉的疼痛不适更加轻微(P<0.05).在下颌第二乳磨牙切髓术过程中,两种疼痛评估方式均表明不同麻醉方式下患儿对疼痛的感知无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乳磨牙牙髓治疗中,阿替卡因浸润麻醉可能有效替代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

    乳牙牙髓治疗阿替卡因利多卡因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儿童三根型下颌磨牙的CBCT影像学分析

    汤颖裴凡陈秀春顾永春...
    542-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CBCT分析儿童三根型下颌磨牙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4~11岁儿童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记录双侧下颌第一、二乳磨牙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数目.统计三根型下颌磨牙的发生率;卡方检验比较性别之间及左、右侧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左、右侧同名牙以及同侧下颌第一、二乳磨牙之间三根型磨牙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三根型下颌第一、二乳磨牙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人群发生率分别为10.9%(19/175)、25.1%(46/183)及28.4%(57/201)(x2=18.543,P<0.01);牙齿发生率分别为 8.7%(32/366)、19.0%(73/384)及 23.6%(95/402)(x2=30.692,P<0.01).在3个牙位均无性别差异(P>0.05),三根型下颌第二乳磨牙右侧的发生率高于左侧(23.7%比14.2%,P<0.05).三根型下颌第一、二乳磨牙及第一恒磨牙的双侧共同发生率分别为57.9%(11/19)、47.8%(22/46)及66.7%(38/57);双侧同名牙左、右侧相关系数rho分别为0.710、0.597及0.745(P均<0.01).下颌第一、二乳磨牙之间左、右侧相关系数rho为0.188及0.304(P均<0.05).结论:儿童三根型下颌第一、二乳磨牙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发生率由前向后依次增高,双侧常共同发生并呈中、高度相关,而下颌第一、二乳磨牙之间则相关性较弱.

    锥形束CT下颌乳磨牙牙根变异三根型下颌磨牙

    3种方法诊断口腔黏膜类天疱疮的有效性比较

    汪玉红刘源卫明慧汪苑苑...
    54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组织病理(HE)、直接免疫荧光(DIF)和血清抗BP180/BP230 ELISA抗体检测(BP180/BP230)诊断口腔黏膜类天庖疮(MMP)的有效性.方法:纳入MMP患者53例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以上病例中HE、DIF、血清BP180/230检查结果.结果:综合3种检查的结果,最终48例患者确诊为MMP.其中男性8例(16.7%),女性40例(83.3%),年龄34~76岁(中位年龄62岁),病程中位数9月(四分位数3~12月).6例患者病损累及口腔外部位,依次为皮肤(n=3,6.3%)、生殖器(n=2,4.2%),咽喉(n=1,2.1%).口腔黏膜主要受累部位为牙龈(n=40,83.3%)、腭部(n=22,45.8%)、颊部(n=15,31.3%)、舌部(n=4,8.3%)、唇部(n=3,6.3%).HE 诊断率为 83.3%(40/48),漏诊率为 16.7%(8/48);DIF 诊断率为85.4%(41/48),漏诊率为 14.6%(7/48);BP180/230 ELISA 诊断率 47.9%(23/48),漏诊率为 52.1%(25/48).HE 与 DIF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 0.354(95%CI:0.060,0.648),BP 180/230 与 DIF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0.112(95%CI:-0.328,0.104),HE 与 BP180/230 ELISA 的一致性 Kappa 系数为 0.031(95%CI:-0.181,0.243).结论:HE 和 DIF对MMP诊断的有效率接近,二者可互补;ELISA检测酌情作为补充检查,以提高MMP诊断的准确性.

    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率类天疱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