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炼制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炼制与化工

汪燮卿 李才英(执行)

月刊

1005-2399

sylz.ripp@sinopec.com

010-62311582

100083

北京海淀学院路18号(北京914信箱9分箱)

石油炼制与化工/Journal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炼油和石化界历史最久的技术类科技杂志。1992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被世界著名检索性期刊CA和EI EnCompass、API等收录。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分析与统计》、《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lobal Bioenergies公司宣布与壳牌合作迈向低碳道路燃料的开发新阶段

    胡一鸣
    73页

    甲醇制烯烃装置立管内下行催化剂的压力特性分析

    王云池苟荣恒彭威王飞...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工业甲醇制烯烃装置再生立管存在催化剂输送不畅,导致催化剂循环量不稳定、双烯收率和产品分布变差的问题,通过测量再生立管不同位置的动态压力和静态压力,分析立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态和压力特性,探讨催化剂输送不畅的原因.结果表明:再生立管内催化剂循环量较低是催化剂脱气较快的主要原因;再生立管内的催化剂流态包括斜管部分的分层流、垂直管顶部的稀相流和下部的密相流;不同流态具有不同的压力特性,可以作为流态识别的依据.另外,对立管内的气固线速进行了计算,气泡运行方向与流态分析结果相一致,可以作为装置进行操作调整的依据.

    甲醇制烯烃立管再生催化剂压力特性流态识别

    基于Aspen Plus软件的芳烃异构化工艺模拟与优化

    符卓珍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第二套对二甲苯(PX)装置C8芳烃异构化反应流程,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稳态模型,并优选Rplug模块作为反应器模块;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值与工业实际标定值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说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合理且可靠.运用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进料氢烃比等工艺参数对C8芳烃异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选的反应温度为347 ℃,反应压力为0.46 MPa,氢烃摩尔比为3.9;温度、压力对PX产率几乎无影响,氢烃摩尔比为3.9时PX产率最高;降低温度、升高压力和适宜氢烃比有利于乙苯(EB)转化,低温、小氢烃摩尔比和中等压力有利于减少C8芳烃损失;根据模拟优化结果调整异构化操作参数,可有效提高EB转化率、PX产率和PX的质量流量.

    AspenPlus软件C8芳烃异构化稳态模拟对二甲苯

    走航技术在石化企业VOCs排放监测中的应用

    程梦婷李龙刘新宇李凌波...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化企业是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源,排放特征总体表现为源头多、分布广、波动大、无组织排放占比高,因而监测和管控难度较大.采用搭载快速响应光谱分析仪的监测车在石化企业厂区走航监测烷烃、烯烃及苯系物等代表性VOCs组分的浓度及分布,发现烷烃污染在全厂区域均有分布,其中6个生产装置及10个储罐区域存在持续性烷烃排放,烯烃与苯系物污染分布只限于少数区域.走航监测能显著提升监测的时效性和空间覆盖度,可明确石化企业不同生产装置和储罐区域的VOCs排放特征和污染水平,为后续VOCs治理及在线监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走航监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石化企业光谱技术

    气相色谱法测定异戊烷中微量CO、CO2的研究

    方协灵胡锐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压液体进样阀-气相色谱仪,结合镍转化炉,建立了一种测定异戊烷中微量CO和CO2含量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以及最低检测限,并对实际异戊烷样品中CO、CO2的含量进行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标样组分的回收率为98.0%,重复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CO、CO2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13 μL/L和0.26 μL/L,该方法完全可以满足全密度聚乙烯工艺对异戊烷中微量CO、CO2的质量监控要求.

    异戊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镍转化炉高压液体进样阀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直接湿法矿化固碳性能

    赵明明郎子轩刘艳芳侯吉礼...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MSWIFA)资源化利用,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曲线法研究MSWIFA直接湿法矿化固碳性能,获得最大CO2封存率,并采用BCR形态分析及毒性浸出试验评价其矿化前后重金属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及液固比的增大,MSWIFA的CO2封存率先增大后减小,在105 ℃、2.0 MPa、1.5 h 和液固比为 20 mL/g 时最大 CO2 封存率分别为 16.71%,15.80%,15.36%,14.96%;基于响应面曲线法得出的优化反应条件为0.5 MPa、99.19 ℃、1 h及液固比25 mL/g,最大CO2封存率为12.91%;矿化反应后,MSWIFA中As和Pb的可氧化态转化为残渣态,Ba转化为可还原态,Cd转化为残渣态和可还原态,Zn的残渣态和可氧化态转化为可还原态和酸可溶态,反应后均无重金属毒性浸出的环境风险.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矿化反应CO2封存响应面曲线法浸出毒性

    炼化企业低温热系统优化技术及应用

    焦云强裴旭王建平冯新国...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炼化企业低温热系统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但并没有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针对企业低温热系统存在建设、管理分散,运行经济性低等实际问题,为了满足企业降低成本、节能减耗的目的,深入剖析了现今炼化企业低温热系统优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炼化企业低温热系统的优化技术,建立了低温热系统的全流程优化模型,开展了低温热系统的操作优化与改造优化.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节能降碳效果显著,而且大大提升了企业低温热系统的数字化水平.

    低温热优化技术节能

    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对水中石油的吸附性能研究

    胡志强徐昕玉李向伟石双欣...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6种不同种类农林废弃物(包括小麦秸秆、花生壳、椰壳等)制备生物炭,研究不同生物炭对水中石油的吸附性能.系统考察生物炭种类及投加量、石油种类及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水中石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对水中石油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量为142.70~493.86 mg/g.其中,以小麦秸秆制备的生物炭对石油的吸附量最大,其总孔体积明显大于其他生物炭,为0.155 cm3/g,含碳官能团也较多.小麦秸秆生物炭吸附水中石油时最佳投加量(p)为0.25 g/L,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即更接近单分子层吸附.生物炭的吸油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水中油浓度对生物炭的石油吸附量影响最大.

    石油农林废弃物生物炭灰色关联度影响因素

    炼化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排的探索与实践

    林栩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炼化企业加工过程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量较大,对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臭氧浓度等产生重大影响.A公司自"十三五"以来对VOCs减排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采取油气回收、储罐浮盘高效密封改造、呼吸阀改型升级、无组织排放改为有组织回收、VOCs焚烧、常态化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等多种减排措施,VOCs排放量已从2015年的4 230 t下降到2022年的2 157 t,降低比例达到49%,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油气回收高效密封呼吸阀焚烧泄漏检测与修复

    强化硫转移助剂脱硫效率的再生器内构件改造

    郗艳龙张旭刘子龙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炼化公司2.20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检修时,针对单段逆流再生器密相床层中待生催化剂(待生剂)分配不均匀以及气泡相和乳化相传质阻力较大限制硫转移剂脱硫效率的问题,将待生剂分配器由"船"形改为"Y"形,并增加一层Crosser格栅.改造实施后,由于待生剂在密相床层分布得更均匀,使得含SO2的烟气也均匀分布在密相床层,减少了传质阻力,提高了助剂的吸附脱硫效率.在相近的再生工况下,硫转移助剂的捕硫量(PUS)增加了一倍,助剂使用量降低40%,烟气净化系统氨水用量降低40%,助剂费用和运行成本显著降低,同时烟气外观明显改善.

    催化裂化待生剂分配器格栅硫转移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