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高景恒

月刊

1673-7040

apsjournal@163.com

024-2413129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33号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90年,为国内第一本美容外科专业期刊。国际第三本。信息量密度大,文章学术价值较高,前沿性、创新性文章每期平均发8-10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困境与前景

    靳小雷
    449-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颌面外科的治疗范畴包括各种先天性及后天性因素导致的颅面部外形异常,具有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巨大、需要多学科协作等特点,是极具挑战的学科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颅颌面外科起步稍晚,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40 余年来,亚专业如颅颌面先天畸形、创伤、肿瘤、正颌外科和颅颌面美容外科日臻完善.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欲推动医疗卫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特色医保、经济、医疗知识普及的背景下,实现颅颌面外科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现就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历史、现状、困境和发展前景进行评述.

    颅颌面外科困境前景高质量发展

    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在长颏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王郁宋国栋曾涵陈宗...
    452-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颏部"抽屉式"截骨颏成形术矫正长颏畸形并预防颏下软组织脱垂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 2020 年10 月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收治 42 例长颏畸形患者,采用口内切口入路行下颌根尖下联合下颌下缘弧形截骨改良颏部的"抽屉式"截骨术,术中截骨线最大程度的避开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及颏舌肌的骨附着区域,以充分保护口底肌肉.采用数字化技术分析患者骨组织三维重建及面部三维扫描数据以评估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12 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唇龈沟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所致的颏部骨与软组织的变化比为 1:0.86.经测量患者术后面中下比例R1 由术前的 0.82±0.09 增长为术后的 0.92±0.11,上下唇比例R2 同样由术前的 0.52±0.06 增长为术后的 0.63±0.05.虽然颏颈角也由术前的 104.90°±8.02°增长为术后的111.50°±7.03°,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 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术后10 个月症状消失.全部患者对术后面部轮廓形态满意.结论 改良颏部"抽屉式"截骨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患者长颏畸形并预防术后颏下软组织下垂,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长颏畸形下颌角截骨术颏成形术口底肌肉骨愈合

    下颌角截骨联合外板打磨术后面下部组织形态特征的研究

    黄元亮邱钰只卢建建滕利...
    456-459,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颌角截骨联合外板打磨术治疗面下部宽大的术后长期效果及术后面下部骨组织和软组织形态变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16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整形科收治的10 例接受下颌角截骨联合外板打磨术治疗面下部宽大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长期(11~13 个月)随访的CT资料,并对面下部软硬组织厚度变化及下颌角间距的测量结果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长期随访数据测量结果显示,第二磨牙下方 10 mm及15 mm处,下颌骨厚度较术前减小(P<0.05);该处面部软组织厚度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合平面交点下方10 mm及 15 mm处,下颌骨厚度较术前减小(P<0.05);该处软组织厚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外板打磨区域骨质变薄,具有长期稳定的效果,但近外斜线区域其表面软组织增厚,术前应考虑该特点针对性设计手术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

    下颌角截骨术外板打磨CT测量CT三维重建

    基于解剖点识别的下颌角截骨术前设计算法的可行性研究

    张艺驰林力赵志杰言颖杰...
    460-464,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基于解剖点自动识别的方法辅助实施下颌角精确截骨术的有效性.方法 自 2021年 9 月至 2022 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采集 34 例下颌角肥大患者术前CT资料,以自动识别下颌骨标志点为基础,在面部骨骼轮廓手术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识别下颌骨解剖标志点的下颌角截骨术的自动规划方法.(1)开发了自动截骨算法.使用分层定向包围盒(hierarchical oriented bounding boxes,HOBB)建立下颌骨解剖标志点,并制定术前截骨计划.根据这些特征点生成术前截骨计划.(2)对软件设计的截骨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34例患者分别接受了算法设计的截骨平面设计(A组)和手动截骨设计的截骨平面设计(B组).对两侧截骨的效率、安全性、解剖点标记的一致性和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一项小样本前瞻性单臂研究.结果 A组和B组设计术前截骨方案的时间分别为(1.132±0.021)min和(28.247±1.181)min,P<0.001.对于截骨平面距离下颌神经孔的最小距离,A组患者均≥5 mm即设定的安全距离,B组 38.24%的患者<5 mm,证明了本方法替代人工截骨规划的安全性.在一致性、对称性和主观美学评分上,两组具有一致性,A组左右两侧具有对称性,具有较高的主观美学评分.对于小样本前瞻性单臂研究,所有患者均得到成功治疗,且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结论 自动截骨软件具有高效、安全和美观的特点,可作为人工截骨规划的替代方法.

    下颌角截骨术自动手术规划下颌骨标志点

    点阵CO2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蒋敏夏录凡张警泓陈煦...
    465-470,后插4-后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点阵CO2 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的安全性.方法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索有关点阵CO2 激光和点阵CO2 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3 年 6 月.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 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55 个RCT,包括 4779 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色素沉着发生率方面,最佳累积概率排序为:点阵CO2 激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79.9%)>点阵CO2 激光+表皮生长因子凝胶(70.2%)>点阵CO2 激光+硅酮凝胶(64.3%)>点阵CO2 激光+胶原贴敷料(58.0%)>点阵CO2 激光+透明质酸敷料(56.6%)>点阵CO2 激光+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5.6%)>点阵CO2 激光+积雪苷霜(51.8%)>点阵CO2 激光+果酸(38.8%)>点阵CO2 激光+微针(23.4%)>点阵CO2 激光(1.3%).在误工时间方面,最佳累积概率排序为:点阵CO2 激光+PRP(97.0%)>点阵CO2 激光+表皮生长因子凝胶(72.8%)>点阵CO2 激光+硅酮凝胶(68.7%)>点阵CO2 激光+积雪苷霜(40.7%)>点阵CO2 激光+胶原贴敷料(20.7%)>点阵CO2 激光(0).在水肿发生率方面,最佳累积概率排序为:点阵CO2 激光+PRP(73.5%)>点阵CO2 激光+表皮生长因子凝胶(70.4%)>点阵CO2 激光+胶原贴敷料(68.8%)>点阵CO2 激光+透明质酸敷料(63.8%)>点阵CO2 激光+果酸(51.0%)>点阵CO2 激光+硅酮凝胶(36.0%)>点阵CO2 激光(19.9%)>点阵CO2 激光+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6.4%).在感染发生率方面,最佳累积概率排序为:点阵CO2 激光+PRP(75.6%)>点阵CO2 激光+表皮生长因子凝胶(71.7%)>点阵CO2 激光(33.3%)>点阵CO2激光+微针(19.4%).结论 点阵CO2 激光联合PRP可能是点阵CO2 激光联合其他非手术方式治疗痤疮瘢痕中最安全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单用点阵CO2 激光治疗痤疮瘢痕过程中的色素沉着发生率、误工时间、水肿和感染发生率,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痤疮瘢痕点阵CO2激光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缺氧微环境对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及免疫治疗的影响

    杨文超秦瑞宁张俊瑕
    47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缺氧基因模型来评估皮肤黑色素瘤(skin cutaneous melanoma,SKCM)预后和免疫微环境.方法 自 2023 年 3-7 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公卫科通过检索公共数据库(TCGA、GEO、GTEx)查找SKCM病例,Cox回归分析筛选缺氧相关性状的基因.构建了一个包含 7 个缺氧基因的风险模型.GSEA用于比较两组的富集差异,使用CIBERSORT工具研究免疫细胞和基因特征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结果 发现SKCM缺氧模型含有的 7 个基因(FBP1、GPI、BGN、SERPINE1、SDC4、PGM1、EGFR)高风险组患者的存活率低于低风险组.此外,9 种免疫细胞在高、低风险组患者的组织中有明显的浸润差异.结论 缺氧与SKCM患者的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发生率相关,这为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免疫学视角.

    皮肤黑色素瘤缺氧免疫治疗公共数据库生物信息学

    ZNF407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皮肤黑色素瘤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李晶余音刘素桃黎智...
    47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ZNF407在黑色素瘤(melanoma)中的表达和功能,及对黑色素瘤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自2015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集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的黑色素瘤临床样本 42 例和 20 例正常色素痣组织,以黑色素瘤组织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PCR检测ZNF407 在黑色素瘤组织中相对表达,实时荧光PCR检测ZNF407 在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相对表达;Pearson相关性检测分析ZNF407 与TGF-β1 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相关性;以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ZNF407基因过表达,分别转染pcDNA3.1(+)-Flag-ZNF407(实验组)和pcDNA3.1(+)-Flag-Vector(对照组),未转染为空白对照组.Transwell实验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中A375 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ZNF407 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ZNF407 对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ZNF407 对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PCR显示:与色素痣细胞组织相比,ZNF407蛋白和mRNA在黑色素瘤组织中表达下调(P<0.001);实时荧光PCR显示:与正常色素痣细胞相比,ZNF407 mRNA在黑色素瘤细胞中表达下调(P<0.001).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穿出小室细胞数(116±17)低于对照组(265±27,P<0.01)和空白对照组细胞(259±28,P<0.01);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穿出小室细胞数(82±14)低于对照组(215±31,P<0.01)和空白对照组细胞(209±32,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显示:过表达ZNF407 后,实验组Vimentin、N-cadherin、Twist和MMP7的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蛋白表达上调(P<0.001);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PCR显示:过表达ZNF407后,实验组中干细胞标记物ABCG2、Snail2和OCT4 mRNA表达下调(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黑色素瘤组织中ZNF407 mRNA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33,r=-0.714).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显示: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蛋白水平相比,实验组中TGF-β1、p-Smad1、p-Smad2、p-Smad3、p-Smad4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ZNF407蛋白和mRNA在黑色素瘤中表达下调,对ZNF407基因过表达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系的细胞迁移和侵袭;ZNF407基因过表达后可抑制TGF-β/Smad信号及通路下游靶分子的表达,能作为重要的抑癌基因参与其发生发展.

    黑色素瘤ZNF407基因表达迁移和侵袭TGF-β/Smad

    Dnase1干预NETs对富血小板血浆加速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郭正东程飚
    483-487,后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脱氧核糖核酸酶 1(deoxyribonuclease 1,Dnase1)注射糖尿病大鼠创面降解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后,再联合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自2022年5-7 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动物实验室联合拓普生物实验中心在糖尿病大鼠上建立 4 个溃疡创面模型,随机分为 4 组,6 只/组.A组(Dnase+PRP组):创面边缘先后皮下点状注射Dnase1 和PRP;B组(PRP组):创面边缘皮下注射PRP.C组(Dnase组):创面边缘皮下注射Dnase1;D组(对照组):创面边缘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第 5 天、第 14 天各取 12 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愈合程度、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切取创面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生长情况;检测和比较组织生长因子、炎性因子及NETs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第 5 天后,各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变化;治疗第 14 天后,A组创面愈合率最高,A组、B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浓度高于C组、D组(P<0.05).A组、C组创面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弹性蛋白酶生成较B组、D组少(P<0.05).结论 Dnase1 和PRP联合注射,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创面NETs的水平,促进细胞增殖、血管新生,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富血小板血浆糖尿病创面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长因子

    微血管吻合器辅助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明华伟袁宗毅张兴安贾佳欣...
    48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在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18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 118 例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同期选择微血管吻合器辅助完成游离组织瓣血管吻合,记录微血管吻合器直径、血管吻合时长及吻合后即刻通畅率,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率.其中前臂皮瓣58 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57 例、腓骨瓣 3例.结果 118 例患者均完成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中使用微血管吻合器 234 枚,其中 233 枚用于静脉吻合(3 例为单静脉端侧吻合,其余 115 例均为双静脉端端吻合),吻合单根血管耗时为 3.0~8.0 min,平均 5.4 min;1 枚用于动脉端端吻合,耗时 12.0 min.所有借助微血管吻合器吻合后的血管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随访 3 个月,118例游离组织瓣成活 117例,其中 2 例于术后第 2 天发生血管危象,经急诊探查抢救,1 例组织瓣成活,另1 例坏死后清创,改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结论 微血管吻合器辅助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可明显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操作简便、快捷,吻合口质量较为可靠,是游离组织瓣血管吻合的一种理想选择.

    微血管吻合器游离组织瓣血管吻合显微外科修复重建

    皮肤扩张术在前胸部巨痣中乳头乳晕的处理方法

    巩平刘新海张玲李中雷...
    492-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前胸部先天性巨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us,GCMN)中乳头乳晕的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 2017 年 1 月至 2021年 9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整形外科收治 4例前胸部巨痣患者,采用重复皮肤扩张术治疗,将乳头乳晕进行皮瓣下包埋、固定及乳头乳晕的定位,后期将乳头乳晕上方的皮肤作为整体进行再次扩张,直至扩张皮肤足量且巨痣可全部被切除,同时将乳头乳晕于皮瓣对应点切开后,进行乳晕周围缝合.结果 4 例患者前胸部黑痣完全切除,同时保留乳头乳晕,切口愈合后瘢痕隐蔽,外观可.结论 对于前胸部巨痣的患者,在采用重复皮肤扩张术治疗过程中,将乳头乳晕进行暂时包埋,可减少乳头乳晕在皮肤软组织扩张过程中的干扰,最大面积的切除黑痣,完成前胸部巨痣完全切除,同时保留乳头乳晕,有效减少皮肤扩张次数及切口瘢痕,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皮肤扩张术皮瓣扩张器乳头乳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