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全科医学

月刊

1674-4152

zhqkyx@163.com

0552-3051890

233004

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中华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国家级医学专业期刊。刊物宗旨:宣传全科医学知识,传播全科医学技术、方法及全科医学理念;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网络;开拓研究领域,介绍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促进全科医学信息的传播和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全科医学事业。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基础、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血管疾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赵韵琦谢长好周瀛
    2037-2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潜在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诊治的20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0例.根据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例组(58例)和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对照组(144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LE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8例,患病率为28.7%.2组年龄、左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左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血糖、血小板计数、IgG水平、C3、总胆固醇、D二聚体、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左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升高、高血糖、血小板以及IgG水平异常均为SLE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LE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年龄的增大、抗磷脂抗体阳性状态、左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升高、血糖异常、血小板计数及IgG水平的异常是其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以有效降低SLE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疾病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抗心磷脂抗体

    骨科手术患者深度学习血栓形成风险模型构建与决策曲线分析

    沈云霞姚国美傅悦渊陆升华...
    2041-2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骨科手术患者深度学习血栓形成风险模型,并选用决策曲线分析其临床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180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7:3比例将其划分为训练集(126例)和验证集(54例);根据训练集内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与否进一步分为DVT发生组(32例)与DVT未发生组(94例).通过Python软件构建骨科手术患者DVT风险预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绘制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 训练集内DVT发生组年龄、BMI、手术时间及卧床时间均高于DVT未发生组,糖尿病、高血压、脊柱手术史、病情分布(下肢损伤)、全麻占比均高于DVT未发生组(P<0.05).年龄大、BMI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分布(下肢损伤)和卧床时间>5 d均为骨科手术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87、0.903.训练集与验证集分别取阈值概率18%~56%、19%~58%时,对骨科手术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使临床效益最大化.结论 年龄大、BMI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分布(下肢损伤)和卧床时间>5 d是骨科手术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ANN模型对骨科手术患者DVT风险预测效能显著,有助于DVT防治工作的临床效益最大化.

    骨科手术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深静脉血栓形成决策曲线模型

    基于锥形束CT额外牙与上颌侧切牙牙釉质硬度的对比研究

    郭振飞赵莉莉张凯
    2046-2048,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比较额外牙和上颌侧切牙的牙釉质硬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自体牙移植的方法.方法 使用PLANMECA ROMEXIS Viewer软件对2015年8月-2017年7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5例多生牙患者共计104颗额外牙进行数据采集,采用HU值评估额外牙和上颌侧切牙的牙釉质硬度.测量5个牙面的HU值,分别为切缘(A)、唇中1/2(B1)、唇颈交界处(B2)、舌中1/2(L1)和舌颈交界处(L2).结果 共检测到104颗额外牙,其中有98颗埋伏阻生(94.2%),6颗萌出(5.8%).46例(61.3%)为单颗额外牙,29例(38.7%)为两颗额外牙.左右上颌侧切牙之间牙釉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1、B2、L1、L2位点,P>0.05),其中额外牙与右上颌侧切牙L1、L2面牙釉质硬度相近(P>0.05),右上颌侧切牙A、B1、B2面牙釉质硬度略高于额外牙(P<0.001).结论 额外牙与上颌侧切牙牙釉质硬度相近,形态正常的额外牙可能是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一种理想替代物.

    多生牙额外牙上颌侧切牙牙釉质硬度锥形束CTHU值

    雌激素诱导DCN基因甲基化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崔淑岭劳佩维沈柯炜张英芝...
    2049-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雌二醇(E2)、核心蛋白聚糖(DCN)基因甲基化水平,并研究其在P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85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激素水平及绝经时间分为绝经后期组(PSM组,44例)和绝经过渡期组(TRM组,41例),另选取同期30例盆腔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50 nmol/L雌激素(H-EST组)、2 nmol/L 雌激素(L-EST 组)、50 nmol/L 雌激素联合 ER 拮抗(ESR siRNA,H-EST+siER 组)及 siER(siER 组)处理原代成纤维细胞,未行任何处理的原代成纤维细胞为对照(CON组).检测并比较E2、DCN、Ⅰ型胶原酶(COL Ⅰ)、E2受体(ER)、DCN基因甲基化差异.结果 PSM组患者E2、DCN、COL Ⅰ及ER表达均显著低于TRM组和对照组(P<0.05),DCN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TRM组和对照组(P<0.05).PSM组和TRM组POP患者E2与DCN、COL Ⅰ均呈正相关关系(rs=0.713、0.654、0.679、0.639,均P<0.05),与DCN基因甲基化呈负相关关系(rs=-0.821、-0.806,P<0.05).H-EST 组、L-EST 组细胞 DCN、COL Ⅰ 及 ER 表达均显著低于 CON 组、H-EST+siER 组及siER组(P<0.05),DCN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CON组、H-EST+siER组及siER组(P<0.05).结论 POP患者E2及DCN基因甲基化率显著升高,两者呈负相关关系,E2可能通过诱导DCN基因甲基化参与POP发病机制.

    盆腔器官脱垂雌激素核心蛋白聚糖甲基化发病机制

    早发性抑郁症患者与晚发性抑郁症患者AD7c-NTP水平和认知功能的研究

    戴宇凌王小泉王祖森宋传福...
    2053-2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发性抑郁症患者与晚发性抑郁症患者及健康老年人在AD7c-NTP水平和认知功能上的差异,为老年抑郁症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精神科于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7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发病的年龄进行分组,将首次发作年龄<60岁的抑郁症患者作为早发组(EOD,105例),首次发作年龄≥60岁的抑郁症患者作为晚发组(LOD,69例).将在该院体检、病人陪护及社区医院体检的75例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NC,75例).对所有受试者采用ELISA法检测尿AD7c-NTP水平,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各组对象的认知功能,比较EOD组、LOD组、NC组的认知功能和AD7c-NTP值的差异,对MoCA与尿液AD7c-NTP值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EOD组、LOD组和NC组认知功能、AD7c-NT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与尿液AD7c-NTP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此外,EOD组的抑郁水平与AD7c-NTP不相关(P=0.799),LOD组的抑郁水平与AD7c-NTP不相关(P=0.635).结论 晚发性抑郁症患者AD7c-NTP水平增高,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功能缺陷.AD7c-NTP水平与抑郁程度无相关性.AD7c-NTP水平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关系,AD7c-NTP水平可作为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化的预测工具.

    早发性抑郁症晚发性抑郁症AD7c-NTP认知功能老年抑郁症

    高频小脑rTMS联合呼吸肌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分析

    毛建昊郑红建雷兵董锦疆...
    2057-2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频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呼吸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康复训练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2021年5月-2023年11月期间诊治的118例PSD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呼吸肌训练,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以高频小脑rTMS治疗.比较2组吞咽功能、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及吸入性肺炎、误吸发生率.结果 干预3周后,研究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21.47±2.51)分]低于对照组[(24.25±2.38)分],洼田饮水试验Ⅰ~Ⅱ级(84.75%)高于对照组(3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低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Ⅰ、Ⅲ、Ⅴ各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各波峰间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吸入性肺炎、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SD患者中采用高频小脑rTMS联合呼吸肌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缩短BAEP,调节下颌舌骨肌MEP,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一定程度降低吸入性肺炎、误吸发生风险.

    脑卒中吞咽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呼吸肌训练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

    普拉洛芬联合埃美丁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杜微马莹颖付乐铭李俊...
    2062-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过敏性结膜炎(AC)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单一药物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疗效有限且复发率高,因此探索联合用药策略以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普拉洛芬联合埃美丁治疗A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6月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眼科收治的124例A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62例)与B组(62例),A组予以普拉洛芬治疗,B组予以普拉洛芬联合埃美丁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泪膜稳定性、泪液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畏光、流泪、眼痒、眼分泌物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泪膜破裂时间(BUT)长于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CF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组胺(HA)、白三烯B4(LTB4)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IL-6、TNF-α、hs-CRP均低于A组(P<0.05).B组的总有效率为91.94%(57/62),高于A组的75.81%(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5/62),略低于A组的12.90%(8/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拉洛芬联合埃美丁治疗AC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改善泪液指标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少,有效性与安全性兼具,值得推行.

    过敏性结膜炎普拉洛芬埃美丁有效性安全性

    腓骨上段截骨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王晓成贾博王昱吴云健...
    2066-2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膝关节不均匀沉降理论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外科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与单纯关节镜清理术相比,腓骨上段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否具备临床优势.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于金华市中医医院完成治疗且术后随访≥6个月的12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相关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关节镜清理术,72例)和研究组(腓骨上段截骨联合关节镜清理术,53例),比较2组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关节间隙角、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膝关节滑液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变化,并统计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 6个月,研究组 FTA[(180.21±1.90)° vs.(182.89±1.75)°]、胫骨关节间隙角[(1.58±0.37)° vs.(3.09±0.61)°]和膝关节滑液 IL-6、IL-1β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ROM[(91.23±7.05)° vs.(82.86±6.72)°]、HSS 评分[(74.50±7.25)分vs.(65.12±6.37)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上段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力量,减轻膝关节炎性损伤和提高活动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腓骨上段截骨术关节镜清理术膝关节功能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2070页

    基于赋能理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管理模式构建及应用

    陈科威葛玉英魏伟王秋妹...
    2071-2074,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赋能理论的饮食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况和饮食治疗态度的改善效果,从而验证赋能理论在提升MH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0例MH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干预方法分为赋能理论干预组(65例)和常规干预组(65例),其中常规干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赋能理论干预组患者接受基于赋能理论的饮食管理.比较2组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表(MQSGN)评分、汉化版血液透析病人饮食治疗态度量表(ASDTH)评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血磷、血钙水平.结果 干预后,赋能理论干预组MQSGN总分低于常规干预组[(18.41±4.78)分vs.(21.42±4.31)分,P<0.05],ASDTH总分高于常规干预组[(44.07±2.37)分vs.(38.46±2.54)分,P<0.05].赋能理论干预组PAB、ALB、Hb水平高于常规干预组,血磷水平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赋能理论实施饮食管理有助于提高MHD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赋能理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状况饮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