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夏有为

月刊

1006-7167

sysy@mail.sjtu.edu.cn;sysyyt@163.com

021-62932875

200030

上海华山路1954号交大教学三楼456、457室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ourn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技术刊物,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刊之一。本刊始终追踪实验室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经验、新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在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刊物已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FSS在电磁超表面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朱熙铖王杰钱思瑶葛莹...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磁超表面是近年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逐渐被引入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电磁超表面的工作原理较为复杂、抽象,对超表面的功能验证及实验测试需价格昂贵的测试仪器及微波暗室等条件.针对这些教学难点,介绍了高频结构仿真软件(HFSS)在电磁超表面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以中心频率30 GHz反射式极化扭转超表面为实验教学案例,通过HFSS使学生掌握电磁超表面的设计方法以及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有效将电磁超表面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具体化、实例化,提升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成效.

    电磁超表面极化扭转电磁仿真实验教学

    基于HyRAM软件的LNG氢能综合应用实验优化设计仿真

    王海清汪肆杰黄志宇左鸿谔...
    54-5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置的量化安全管理,实验教学的难点.为使学生了解未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与氢能产业联合发展变化,以LNG接收站为实验平台,通过运用HyRAM软件模拟氢气泄漏的典型场景,对气体泄漏后发生的喷射火与蒸汽云超压的危害区域进行事故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保护层的优化设计.LNG接收站与HyRAM软件的结合扩展了常规安全实验室的模拟功能,使学生了解LNG接收站的具体工艺流程,锻炼学生利用氢能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分析的能力,为安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有益探索.

    LNG接收站氢能HyRAM软件保护层分析

    面向超临界CFB机组炉膛温度预测的仿真实验

    任燕燕喻良郭晓桐周怀春...
    60-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展循环流化床(CFB)机组炉膛温度预测,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CC)法筛选输入变量,利用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炉膛温度模型,对 1台350 MW超临界CFB机组炉膛温度预测进行实验仿真研究.依据误差BP神经网络理论对机组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PCC法将28 个变量化简为5 个;借助误差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炉膛温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3 种不同实验仿真模型结构的预测输出、绝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经过PCC法化简,模型输入数量减少,BP网络温度预测效果好.该实验仿真方法有效,可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超临界CFB机组炉膛温度预测BP神经网络皮尔逊相关系数法

    人文社科类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现状调研与建议

    谭潇冉栋刚王小宁田庚...
    67-7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五大"金课"之一.新文科建设对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人文社科类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对现有271 门人文社科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认定、分布和应用进行分析,总结了人文社科类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现状.结合山东大学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总结了课程建设经验及建议,提出立足新文科新使命深挖选题设计,以解决实践难题和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完善内容构建,做好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质量保障和共建共享等机制保障,促进人文社科类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质量建设和共享应用取得新突破.

    人文社科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

    一种基于IRS和UAV辅助通信系统分析

    吴昊张延年柴永生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智能反射面(IRS)和无人机(UAV)辅助混合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一种优化用户速率方案.该方案考虑了全双工UAV(FD-UAV)辅助传输模式,IRS辅助传输模式和IRS、FD-UAV辅助混合传输模式(IRS-FD-UAV).建立联合IRS被动波束形成相位(PBP)和UAV/IRS位置的最大化用户速率的目标问题.考虑目标问题的非凸性,利用块坐标下降法(BCD)将原目标问题分解成 2个子问题,分别利用黎曼共轭梯度法和交替求解法求解.性能分析表明,相比于FD-UAV和IRS辅助传输模式,IRS-FD-UAV辅助传输模式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

    智能反射面无人机非正交多址接入被动波束形成相位交替求解法

    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设计与实验

    刘忠宝雷宇飞
    78-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模态情感分析的关键是情感特征提取.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特征表达能力不强、情感分析效率较低等问题,研究设计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以实现高效、多模态情感分析.对音频、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数据向量化;设计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并特征提取;进行统计池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的标准差、最大值和平均值,引入注意力机制特征向量融合;利用跨模态数据及特征向量情感倾向识别.自建实验数据集比较结果表明,在单模态情感分析和多模态情感分析中,所提模型较现有模型均具有更高准确率,多模态数据的统计学特征以及统计学加权特征对于多模态情感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多模态情感分析多尺度特征统计学特征特征融合

    生成式AI在民族纹样设计中的实验研究

    李莉毛子晗吕思奇袁晨旭...
    84-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民族纹样设计实验研究,旨在为艺术设计师拓展纹样设计方法,促进纹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优选Stable Diffusion和触手AI两种AI生成技术进行实验与比较,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Stable Diffusion生成的纹样能较好地传承民族纹样的基因,艺术性与创造性兼具,符合民族纹样的艺术设计需求,但图像质量较低;触手AI生成的纹样创新性较好、图像质量高,但容易偏离原始纹样,不能满足艺术设计的内容需求.实验有助于生成式AI深度应用在民族纹样等传统纹样设计中,推动传统纹样的现代设计转化.

    生成式AI民族纹样文本生成图像评价指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全国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改革经验与启示

    刘佳钟永恒王辉宋姗姗...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重要平台.当前,各地区积极探索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本文从建设目标、评估周期、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结果及应用等维度总结了主要地区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举措;分析了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效果,包括非省会城市实验室数量增加、新兴和特色领域实验室成为重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实验室体系,发挥科研平台作用,提出动态管理实验室、优化体系布局、创新评价机制等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实践进展效果

    基于修正剑桥模型三轴剪切实验数值模拟

    夏琼蒋代军李建东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拓展三轴剪切实验课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基于修正剑桥模型,构建三轴固结不排水实验数值模型,采用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模拟分析CU实验过程;分析CU实验应力路径、塑性体积应变、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推导出破坏时孔压系数公式,以及罗斯柯线归一化方程式.数值模拟实验允许实验参数或土性参数的改变,可以设计更全面的实验工况,得到更丰富的实验数据,再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准确.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值模拟实验,可让学生不仅学会实验原理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实验理论知识向主动设计实验方向转变.

    修正剑桥模型三轴试验数值模拟试验实验教学

    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创新探析

    梁鹏郭峰王优强刘晓玲...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7E(Enlighten(激发)、Engage(参与)、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释)、Elaborate(精致)、Extend(延伸)、Evaluate(评价))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践赋能"的教学策略,探索"虚实结合"的知识传授载体,开展"情景相融"的教学活动,实现"创新驱动"思维触角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构筑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教学机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7E模式赋能实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沉浸式"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实验教学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助推新工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进互动实验教学思维触角模式多元化立体评价方式